• “聚焦”成功创业的最好策略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3-8-21 8:56:54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文/潘龙宇

    “创业应该尽量花别人的钱,
    让别人付钱给你做你想做的事。
    最好的策略就是‘聚焦’、‘聚焦’、‘聚焦’。”

    对于有心要创业的人,MIT Sloan管理学院创业中心主任牟子健(Ken Morse)指出:“创业应该尽量花别人的钱,让别人付钱给你做你想做的事。最好的策略就是‘聚焦’、‘聚焦’、‘聚焦’。”

    牟子健强调,如果你的创业构想无法说服别人掏钱出来,那就很难是一个好的计划。另外,专注在你可以主导的市场上,把所有资源都投注在这上面,专心做好一个产品。尽可能从业界找最好的人进来担任董事,并确定投资人可以帮忙进客户,而不只是带进资金。公司应走向以传递价值、解决客户问题、节约开支为主。最重要的,是团队合作,对客户的热情,以及专心满足单一需求。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要将目标分解成几个里程碑(Kilestone),而不是以日期(Calendar)来规划。找到一两家好的公司做为标竿(Benshmark),努力向他们学习。

    目前,大学扮演创业推手的角色益形吃重。MIT校内知名的50K(获胜者可得5万美金)创业大赛,其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创业的态度。学生是创业大赛的主角,他们自动从校内各学院组织起来,包含工程和商学各种背景,并且在创业过程中请进智能、财、权律师做顾问,还积极参与各种演讲、研讨会和相关活动。像MIT师生成立的AKAMAI(主要技术是拓宽现在网路频宽,加快传输速度)公司,成立15个月后顺利上市。创办人之一就是MIT史隆管理学院的企管硕士Jonathan Silik,今年才26岁。

    这位学生在创业大赛表现优异,本身很务实,并且将股份分享给所有员工。他自己面试创投公司,从中挑选了5家,他本身并未担任最高主管,而是从IBM,Yankee group等公司找来资深主管负责经营。

    “不要一毕业就去创业,”牟子健建议说,“先到一家有知名度,运作顺畅的公司去工作,从工作当中去学习认识市场,并且让自己被业界认识,这件事可能要花上10年时间,但是这段时间也足够经营出自己的人脉关系。”成为创业家这段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绩效也很难评估,像美国东岸和西岸在创业态度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东岸的人关注同一件事的时间较长,也较有忠诚度,不像西岸的人换公司那么勤。

    另外,创业前多问自己几个会不会:你要创业的这个领域的周边产业,会不会为你提供帮助?你所开发的产品,在未来三年内会不会被取代?相关的法规和消费模式是不是作了研究?招募优秀人才了没有?其中,团队合作最重要,一流团队总是能够成功,二流团队即使有一流构想,也会失败,找到好的人才进来后,要让他们拥有股权,这样可以激发热情,但是千万不要对个别人士有特殊待遇,这样才会让他们把心思放在公司而不是自己身上,鼓励员工多为股东利益着想。

    “走在前面引导客户远比聆听客户更重要”。寻找客户时,要挑选本身做得好的客户,假设你做的是软体,与其把20片磁片卖给20家公司,不如把20片磁片卖给同一家公司。如果你所做的是一个新产业,那你就要走在客户的需求之前去带领他们,而不是听客户告诉你需要什么,你必须去预测他们的需求,切记,股票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目前最好的创业机会,是在一些正在松绑(Deregulated)、而且有全球市场的产业。他分析:“例如电信事业领域至少有三个机会:语音与DSL(Digital subseriber line,一种可拓宽现行网路频宽的技术)线路的结合,这个部分会随着宽频兴起而变得非常热门;将更多资料放在缆线网路(cable network),因为AT&T正专心在做这件事;直播卫星,将来每一个家庭会有三种传输线路来源,分别是铜线、DSL线和直播卫星。另外在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对企业端的电子商务中最有机会的,是改变现在产业和产业间的界限,提供一个便于认知和操作的供应链管理,让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产业聚落(Cluster),而不是一堆分散的公司。像台湾所擅长的石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都是分工相当复杂、需要整合很多周边产业的工业。如果有人能对连结这些工业的流程设计出一软体,一定有很好的机会。”

    他说:“在学校有能力做研究并产生好的专利的前提下,要重新思考产、学关系。大学和创业之间的关系,不止是在培养学生成为创业家。大学本身有丰富资源,应该直接和产业界有更多互动,让这些资源能被有效利用。但是,如何让大学和产业间有更密切的合作?最容易做的,就是减少教授们20%的薪水。鼓励他们去业界当顾问,开发新的收入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就是这么做的。这个做法会让学生获益,因为教授可以带进一些实务经验,而产业界也可受益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