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者的抉择:两难、明星、牺牲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3-8-21 9:10:43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文/文家

    谁也不会想为他人做嫁衣裳,
    可是又有多少个投资人想再弄一个瀛海威出来?
    想当明星,也得拍一部能够卖座的电影出来才行。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的豪言壮语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可是,就算有这么一个支点,也并不是谁都可以撬起地球的。所以,只要给我多少钱,我就可以做成伟大的事业的话也仅仅是豪言壮语。
    真正的投资商不会为了创意而投资,毕竟缺乏可行性的创意或者缺乏营运团队的项目是很难弄的东西。因此,很多有绝佳创意的人不用为了拿不到投资而愤愤不平。其中固然会有运气的因素,但是也要考虑一下是否有其他原因。

    两难
    只凭商业计划书就能拿钱创业的时代远远没有过去,只不过更难而已。而且,就算拿到投资,也并非就此登跃龙门。和资本方的磨合、新员工的吸纳、商业关系的协调、市场业务的开展等等与创业激情无关的东西在资本介入之日起就开始对创业者进行折磨。
    风险投资可以让你出出风头,可是,你也必须以疯狂投入工作作为代价——而且不一定最终能够成功。
    众所周知,风险投资是高风险的,他们允许自己失败,在十个项目里有一半获得成功,就已经非常满足。可是创业者只有一个生命,“屡败屡战”表达方式的文字游戏后面,有太多的悲剧,蜡烛一旦要点燃,烧得越猛,也短得越快。
    于是,在有些创业者的考虑中,拼了命也想让企业成为投资人成功的一个。这不错,虽然最后这样的努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屈服,一种妥协,可也不失为冷静的处理了。这种创业者其实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可以为了企业舍弃个性,舍弃自我价值,甚至舍弃本人利益。问题在于,在个人成名而企业失败(瀛海威案例)和企业成功个人失败(案例太多了,如联想和倪光南)之间,创业者要做如何的选择?

    明星
    当投资人默许了创业计划,并决定不参与管理时,很多急功近利的创业者忙于树立自我形象,营造个人知名度,不由分说地把企业的未来捆绑到CEO的身上。对此,反正投资商并不适合出名,由明星CEO来谋取市场注意力也是一种策略(搜狐案例)。所以投资方一般都不会反对,反而会加以鼓励。如此发展下去,企业和个人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首先是企业难以在企业设计和决策上进行规范管理,造成了管理层动荡,最后往往只能采取极端的方法来处理(苹果赶走乔布斯的案例)。而对于创业者个人来说,从自编自导到自演之后,就已经进入身不由己的江湖,明知道自己不行了也得撑下去,最多,就当当傀儡,演一出“垂帘听政”的戏出来。
    其实,明星CEO的策略本来是对的,问题是如何侧重而已。当CISCO让钱伯斯成为明星之后,钱伯斯巧妙地借此把CISCO推销给大众。而反观国内,听到的表演却多是“我老师谁谁谁谁”、“我在中国技术第一”之类的弱智话语。我们听到的理论大概可以通俗地推论为:传统经济是电影造就了明星,而注意力经济是明星成全了电影。

    牺牲
    大家有太多的理由相信拿到投资的创业者都是聪明人,也相信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学生可以天才地管理一个企业。可是,对于企业运作来说,光有激情是不够的。那么是否应该让度过了创业阶段的企业淡化英雄主义意识,企业主为了企业而做出牺牲与自我牺牲的决策呢?公平来说,创业者必须得到足够的利益,而企业也有权在某阶段请创业者改变角色。
    如果不把比尔•盖茨当作一个特例的话,这样的话题没有任何意义。不过考察了曾经喧嚣一时的珠江三角洲企业模式后就可以发现,现在这里之所以屡屡出现问题,和企业主的农场主意识有非常大的关系。再看看互联网业的尴尬,现在这里面对利润问题之所以屡屡让CEO们语无伦次,和CEO的贵族演员意识有非常大的关系。
    谁也不会想为他人做嫁衣裳,可是又有多少个投资人想再弄一个瀛海威出来?想当明星,也得拍一部能够卖座的电影出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