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广昌:2003年蹿红最快的富豪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4-3-5 10:15:27
    文章录入:网友(一滴冷汗)
  • 郭广昌:男、35岁,出生于浙江东阳,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

      上市公司:复兴实业(600196)、豫园商城(600655)

      公司总部:上海首次证券市场融资:1998年6月

      郭广昌出生于浙江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留校任教。1992年他与四个同学用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出国学费3.8万元开始创业,先后从事过市场调查,食品、电子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1993年进入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始生产乙肝诊断试剂。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后,“复星集团”开始多元化历程。目前“复星”涉足房地产、钢铁、金融等行业。郭广昌是全国政协委员,间接持有“复星实业”和“豫园商城”各35.1%和11.6%的股份,财富5.19亿元。

      资本运作高手绝不会错过6月17日-6月19日“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的约会,郭广昌也不例外。而且不例外的事不仅于此,还有他的必然出手。虽然他没有现身于会场,但没有人会怀疑图谋南京第一旅游品牌“夫子庙”的总导演不是他。这个被称为“上海的比尔·盖茨”的人似乎很有兴趣再被冠以“南京的比尔·盖茨”的称号。

      在签下与夫子庙旅游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意向性协议之前的6天,郭广昌把自今年 
    4月初开始导演的中国证券市场首例要约收购带入了正式实施的阶段,而被收购方正是在南京本地的上市公司南钢股份。无论怎样质疑他收购南钢股份的举动,其启动了中国证券市场要约收购的风暴,这一点是绝没有人会出来否认的。而更无人会有异议的是,郭广昌显然成为了今年蹿红最快的富豪。2002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排名第9的他似乎今年有意往前挪一挪自己的位置。也许,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和心目中最厉害的英雄——李嘉诚在财富上一较高下。 10万元开创的“骑自行车创业”游戏

      “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借的,还有就是我们几个人的资本金,其中一部分是郭广昌准备出国留学的钱。那段时间人民币的汇率变化挺大,他先把人民币换成了美元准备出国,后来为办公司又把美元换成了人民币,还小赚了一笔,另一部分是我们几个作市场调查攒下的钱。”11年后的今天,复星系的另一位关键人物、郭广昌的创业伙伴梁信军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10万元创业资金的来源,郭广昌注入了最高比例的资金。

      11年前,郭广昌25岁,梁信军24岁,汪群斌和范伟、谈剑只有23岁。这5个初出茅庐的复旦学生拿出仅有的一点点积蓄,注册了一个净资产3.8万元的公司,于是,他们开始“做梦”。

      他们希望赚足十几万元后回老家过快乐的生活,奢望着能够赶超复华实业——当时刚刚上市不久的复旦大学的校办企业。这是后来企业有些规模时,他们决定让公司的名称里有个“复”字的原因,复旦出身的想借些复旦大学的气势,又摹仿着彼时如日中天的联想集团的标识,改了改模样,画了一个属于复星自己的标识。开始时的野心不大,还带着几分困窘。

      在今天看来,郭广昌无疑已成为许多年轻人财富梦想中的范本,他带着几个师弟师妹造出一个百亿元的财富故事受到狂热的追捧。如今郭广昌一手打造出来的复星系旗下拥有7家上市公司以及80余家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位居中国民营企业第七强。但在爱做梦的年纪,“复星五剑客”冒失地说出把复华当作了目标,立刻招致许多嘲笑与讥讽;实力超过复华,新目标确定为四通公司时,命运也差不多,嘲笑与讥讽依然很多。

      “他情商高,起到一个很好的整合团队的功能,首先让这个团队各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同时还给大家适当分权,很好地协调。另外在战略思考上,每次当一件事达到一个水准,觉得可以歇一口气的时候,他都能提出重新创业,一个新的像大山一样的目标。”梁信军口中的郭广昌无疑代表了复星的形象。郭广昌稳坐在复星的头把交椅上,大股东的身份是原因之一,而更被创业伙伴们认可的原因是,他善思辩,新奇的想法从来不断。

      1968年当郭广昌诞生在浙江东阳老家时,同为农民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儿子在30年后会成为“上海盖茨”,更没有考虑过会有如此之多的财富。不过从儿子考上上海复旦的那一天起,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儿子的将来不会平凡。

      复旦是郭广昌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郭在复旦本科读的是哲学,这建构了他缜密的逻辑体系。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复旦大学校团委工作,先当干事,后当调研部长。但后来因为利用学校的信封寄送其私人搞的市场调查问卷,受到学校批评,于是当时已经顺利通过TOEFL和GRE考试准备出国深造的郭一气之下下海从商了。郭广昌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学哲学的。”他喜欢谈论的内容与年龄看起来多少有点不符,“讷于言,敏于行”,“无为而无不为”等等。

      1992年11月,郭和他的伙伴东拼西凑出来10万元创办了“广信”,但却久久不能下手选择从事何种产业和产品,这使他和同伴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最初,他和同伴们靠吃方便面节省开支搞开发,靠骑自行车在上海城内做市场调研。骑自行车创业的故事,现在流传甚广的除了老一辈企业家柳传志,下来就是郭广昌续写的新版本了。经过一番艰苦的摸索,彩色火焰蜡烛、高强度塑料钉、电子报警器、新型灭火液体等先后问世,却又一一被他自己否定。最后,这一年他们靠着新开发的一个测试甲肝的医疗产品,小试牛刀,在1993年初赚到了他们的第一个100万。

      第一个100万并不是发家的“第一桶金”

      “我们是一个小公司。”即便复星系有了今天这般庞大的规模,在很多场合,郭广昌还是喜欢谦虚地这样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郭广昌理性的一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说:“商人必须是理性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金钱关系的博弈。但是商人和艺术家其实一样的,都必须具有天赋和激情。艺术家是有天赋的,商人也是同样的,不是编一个计算机程序,就能造出一个艺术家来,同样,企业家也不可能按同类模式产生。”

      郭广昌极其看重激情。据说,在一次公司晨会结束时,他声色俱厉地对下属们说:“我对今天的会很不满意,你们发言时没有一点激情,拿着稿子照本宣科……”他对激情有着独到的诠释:“商人的天赋就在于他能不能敏感地体会到市场中的机会。而激情对于企业家同样重要,只有具备了激情,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就像打仗一样,一个个小的胜利,才能最终变成一个大胜利。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激情,才可能具备为一个宏大目标而奋斗的耐心。”

      而这也解释了何以在短短10年间,郭广昌使手中的财富裂变逾1万倍。事实上,虽然郭广昌在1993年挣到了他们的第一个100万,但这并不是复星发家的“第一桶金”。复星集团发家的第一桶金,其实是郭作房地产代理而掘到的。他在复旦MBA班上自我曝光说,当时,他得知上海郊区一个村开发的楼盘卖不出去,他思索了很久,觉得如果按他的操作理念肯定能大挣一笔,于是他全揽了下来,而且一举取得了成功。“1993年6月,我们决定退出市场调查业务,主攻房产销售和生物制药。我们是上海第一批房产销售公司之一。为了把有‘洋插队’的家庭情况打听清楚,我们跑到出入境管理部门去查,然后把广告送上门,效果非常好。当年年底我们就赚到了复星的第一个1000万。”梁信军对创业时的每个记忆也都完好保留着。

      因为之前认识到生物医药的力量,接着郭广昌将公司最初积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了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复星“五剑客”中的汪群斌、谈剑、范伟也在这时陆续加入。1995年,他们搞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又为新更名的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高科技成了郭事业上最好的伙伴,其魅力也日益张显。他把高起点、高投入开发与中国人相关疑难杂症的基因工程新药,作为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产品的追求。经过六年的努力,复星成为了国家一、二类基因工程新药和检测产品生产权证最多的企业,多数产品已达到国内和国际的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郭在医药方面的成功不但得到了国人的认同,更引来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关注。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时,在上海专门邀请了郭广昌等一批知名企业家共进早餐,席间克林顿盛情邀请复星高科技到美国发展基因工程。

      “复星学派”梦

      对于“2002年最会挣钱的人”这一头衔,郭十分无奈,低调行事的他并不希望得到这样一个“桂冠”。复星集团的员工告诉记者:“郭总对这个说法‘很感冒’,实际上,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他都非常节俭。节俭也是整个复星集团的传统。”

      创业之初,公司没有像样的办公地点,郭广昌就和副总经理合用一张办公桌。即使在企业取得快速发展,郭拥有了亿万资产以后,他还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厉行节约,从不铺张浪费。在复星,一般员工因为工作加班有加班补贴,但包括郭本人在内的管理层,常常加班却从来没有要过加班工资。一袋方便面解决温饱,是常有的事。每当董事会开晚了,郭广昌和董事们也都是用盒饭填肚子。为了办理复星实业股票上市的手续,郭一星期内三上北京,往往几个部门跑下来,回到住处,已是精疲力尽,累倒在床上连饭也不想吃,但第二天一早,他又重新振作精神,开始新的奔波忙碌。

      “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这是郭广昌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自信地说,在复星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员工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汇入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复星的发展高度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他的“追求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和谐统一”的企业人才经营理念。

      说到企业理念,郭最自豪的还是复星的九字思想: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复星的企业理念源自于传统的知识分子的“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高科技的现代企业,何以要提出这样一个听上去“传统味”十足的企业理念? 郭解释“传统味”的见解也很独到,他认为:现在时代变了,今天社会的经济细胞不再是家,而是企业,天下既平且盛,治国、平天下便不可能再是知识分子实现价值的选择,倒是立业助天下,即产业报国是一条走得通的人生正道。复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企业,传统味的理念不仅表达全体员工的抱负,同时也是精神需求。复星人称自己是“复星学派”,这个词汇是他们的一个梦,他们希望实现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生命科学学派的梦。

      “只有朝阳产业,没有夕阳产业”

      “企业的发展不是赌博,明年我们复星也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这是去年的一个冬夜,郭广昌袒露的心声。在过去的2002年中,郭广昌领导复星集团在几条战线上同时进行资本和产业结合的运作:从医药制造介入医药流通;从介入报刊发行到加大媒体投资;从最早做房地产销售策划,到在上海房地产上获得丰收;从进驻联华超市,到打进豫园商圈……复星的产业扩张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巧的资本运作。郭广昌善用“加法”、“乘法”原则使复星系的版图不断扩张:即能买的不租,能租的不建。他选择扩张的对象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非要行业龙头不可。

      如果说郭广昌的医药科技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的话,那么平稳前行的钢铁产业势必荣登夕阳产业的“宝座”。很多人对郭把南钢股份纳入复星系的怀抱很是奇怪,因为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明显低于复星现有的几大产业。不过,郭显然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一直认为,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而钢铁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所以对其前景我们一直看好。我们进入一个产业,追求的并不是这个产业的平均利润,而是要借助我们民营企业的优势,创造出更强的竞争力。”

      但人们更相信,郭广昌真正的兴趣其实并不在产业,复星的产业运作是为资本运作服务的,一为资本运作提供概念和载体,二为资本运作提供所需现金流。他的野心已渐显峥嵘:“复星不仅要贡献利润,还要贡献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