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归”创业:除了激情,还需什么?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5-5-24 9:54:59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本报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陈磊) 今天开幕的科博会上,一场名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及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会”吸引了不少“海归”创业者的眼球。为了促使高新技术落户北京,也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主办方为近200名参会“海归”和150多家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安排了专场洽谈会。 
      在诺大的会场上,记者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设置在最后几排的国际投资公司展台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不少国内中小企业代表排着队,神采飞扬地推销着自己的企业及产品。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本该“唱主角”的海外留学人员代表团展台前却显得有些冷清。 

      来自荷兰的刘颐博士是第一次参加科博会,她带来了有关医药的项目。几个民营企业代表上来,第一句话就直奔效益主题:“你的项目多长时间能有回报?”对方听到回答“三到五年”后,随即扭头就走。 

      与刘博士有同样境遇的大有人在。虽然被安排在会场前五排,但许多留学代表区域却是门可罗雀。有的代表无事可做,开始相互聊天;有的甚至干脆离去,留下一张空空荡荡的展桌。 

      如何使高科技项目 

      不再“曲高和寡”? 

      “中国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的这句话让参会代表翟红波记忆犹新。 

      如何更快地使“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作为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协会秘书长,翟红波向记者反映了“海归”创业者共同的困惑:高科技项目谁来投资? 

      私营中小企业追求短、平、快;银行贷款需要抵押;国家虽为海外留学人员大开免税等政策上的优惠和方便之门,但是“万事开头难”,如果个人创业连启动资金都难以筹集,又何谈免税?“虽然我们有很好的创意和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启动资金较高,企业、银行大都不愿意介入”。 

      症结在哪?翟红波认为,中国风险投资的观念亟待改变。他说,风险投资就应该关注有潜力但未成熟的朝阳产业,而在我国,风险投资投入时间太晚。国外很多公司则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参与企业管理来进行风险控制。除了风险投资环境的建立,他认为,国家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倾向性的引导和鼓励。 

      如何使供需双方实现最有效“对接”? 

      “‘海归’创业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沟通和理解”,这是中国旅美科协工程学会副会长季鹰博士给记者的答案。 

      由于海外留学人员带来的多是高科技项目,哪些项目好,哪些项目有前途,很多投资方对某些专业领域不甚了解,让资金、市场和科研人员之间出现了断档。 

      “这种交流会缺乏中间的人才”,季鹰认为,除了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外,还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认可和评估。 

      高科技项目进入市场呼唤“伯乐”,季鹰建议,政府建立专家库,引进更多的专家深入接洽,而不是让海外科技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做普及、宣传的工作。同时,政策鼓励也应该谨防平均化,“必须以专业为龙头,邀请跨省、甚至跨国的同行专家搭建合作单位、投资方和市场的沟通桥梁”。 

      类似这种综合性的洽谈会着实激发了“海归”的创业兴趣和激情。翟红波也认为,在洽谈会的设置上应分得更精、更细,例如把IT、生物医药等分门别类展示,并做成推荐会的形式,从而促进供需双方更快、更有效地“对接”。 

      如何使市场的游戏规则更规范? 

      据了解,北京市至今共邀请了近400名携带高新技术项目的海外留学人员与1000多家国内企业进行了具体项目洽谈活动和留学人才招聘。 

      但是热情之余,“海归”们也有顾虑:如何防止自己的技术被非法“拷贝”? 

      有个别海外留学人员遭遇了这样的问题:与企业合作初期,双方很愉快;可当企业获得技术后,便翻脸无情,将技术投入方“一脚蹬开”;或者以公司破产方式,另起炉灶,堂而皇之地对科技项目进行剽窃。 

      “我们呼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呼唤对企业股东合法权益的尊重;同时,政府应该为海归开辟特定的申诉渠道。”翟红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