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能代替多少管理?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0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导 读: 只要有足够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管理方法也是可以复制的。


    当谈起管理软件的功能的时候,大家经常关注的是HOW-如何构建灵活的供应链,如何分配多层代理,如何控制多个销售机会等等;而一旦到客户那里,和企业负责运营的老总交流的时候,一个更为首要的问题往往是WHY-为什么企业需要管理软件?在IT界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概念的时候,我们是否完整地回答过:为什么我们要向客户推荐电子化的管理方法?用软件来管理会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象表面上显现的那样简单。即使是应用了某些软件,例如财务软件来管理的企业,回答也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计算机的使用更像是大型的计算器,至少加减乘除的速度要比手工方式快得多。这种对管理软件的认识距离"用软件来管理"还远远不够。这说明,作为管理软件的从业者和推广者,我们还没有把精确化、规范化、即时性的管理必要性诠释清楚。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不应仅限于“术”的方面,即如何计算、如何操作、如何产生统计报表等,而且应当在“论”的方面,即为企业的决策人提供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

    管理:自由式向模版式转化

    一些同业者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东软软件开始采用这样的广告词:客户需要的不是软件,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TurboCRM的咨询原则之一是:实施绝不仅仅是安装软件;IBM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电子商务的概念,拉开了新经济时代的序幕。的确,管理软件带给企业的,不是高级的算盘可以比拟,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其中蕴含的与经验性、自由式的管理完全不同的思想和方法。

    所谓经验性、自由式的管理是指一种粗放的,主要依靠人为主观判断来决策的方法。简称是"拍脑门"的决策方式。尤其是过去从国营单位转制之后的企业老总在谈到管理的时候,认为企业的扩大发展,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选人。只要选对了有足够丰富的行业经验的人,管理就可以上去。管理经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但是,如果过去的经验能够完全应对未来的市场和未来的变化,那么,瀛海威、秦池、爱多、飞龙、巨人、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的老总都是较早投入商海,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的"行家",他们为什么不能用这些经验来避免哪些致命的错误呢?

    以史为鉴,今天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也需要考虑,企业到达了一定规模以后,如何才能保证最新的信息可以精确地即时地传达到决策人?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在谈到华为应用ERP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版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习惯于埋个****、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这不仅仅是华为的一家之言。亚信在初创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部门成本核算,到了企业规模较大的时候还需要花较大的精力把旧帐捋清。以至于亚信的原总裁田溯宁在创建网通的时候,各部门还没有设全就先采用了一套管理软件以防重蹈覆辙。

    用数字管理

    虽然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很少有完全不依靠数字,但是,在实施CRM时也发现,各企业中管理人对数字的敏感和重视程度还是参差不齐。有时,即使软件提供了大量的报表和统计数据,管理者还是习惯不断地开会;在企业设立绩效评估的时候,对工作状况的评定常常是感性的"较好,工作态度认真"等,能够充分利用量化指标评定的还不多见。毕竟,我们的文化中对经验的重视和总结占了上风,要改变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创智的总经理丁亮曾经说,"软件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含有深刻的西方思维,在应用软件的时候,计算机弹出的界面,这种风格,这种对数据采集的需求,都是西方式的。"的确,我们在提倡"用软件来管理"的时候,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是用清晰的,明确的,有规则可循,有检测方法的精细式现代管理来替代粗放的自由式的管理。它要求的是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用明确的规则和步骤来替代模糊的感性判断。它对数字的要求是精确和及时,而不是A关联着B,B关联着C,最终无法分清孰为因,孰为果的管理方法。也正是这一点,保证了利用软件,利用数字的管理,可以被复制,可以突破经验型管理的上限。

    我们在与企业老总交流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争执,精细的依赖数字的管理方法会不会造成体制的僵化,没有依靠人的决策来得快。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要大批量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改造,满足每个不同客户的需求,它的前提是具备大批量的流水线式的复制能力。作为一个决策人,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亲历亲为,如果不能用制度和原则为中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方法和支持,就永远不能从"手工作坊"的阶段走出来。

    正如产品可以被批量复制一样,只要有足够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管理方法也是可以复制的。在企业超过了"手工作坊"的规模之后,只有依赖精细的数字式的管理,才能达到效率的提高。

    有不少中国本土的企业管理者提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真正的跨国集团,成为国际五百强之一,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市场和人才,这是我们国力强盛的根本。假设现在有这样一个员工在10,000人以上,分布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百万计的客户和上万的代理的跨国公司正在招聘执行管理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我们如何来选择中层管理人才?我们会通过什么样的工具来准确地了解市场,制定战略,并保证每个员工的工作都围绕着企业目标进行?我认为,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就蕴含了管理软件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