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科还能盛多久?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0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思科有40多家工厂的生产能力,但没有这么多的成本,成本都是别人的。所有工厂、产品的一举一动思科都从网上看得清清楚楚,全世界都是思科的生产基地。

    思科公司是典型的在“硅谷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企业,2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为思科日后的飞速发展埋下了金种子。仅用15年时间,它便在全球赢得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和头衔:Internet上的80%以上骨干路由器的供应商、ATM网络市场的翘楚、世界十大电信公司之一、Nasdaq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第二大公司、硅谷最有价值的公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3月27日,思科以555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了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此时的思科已正式向世人宣告:思科已取代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他是思科(中国)的副总裁,又是最好的讲师。”笔者在发愁不知该从哪个角色入手了解思科时,得到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瑛的推荐:“通过他——林正刚,思科得以最广泛地与客户沟通,思科文化也得以最广泛地在自己的客户和员工中交流。”

    并购不是思科成功的全部
    “思科在全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并购有关。”奔走于全国各地,林正刚不止一次地阐述思科成功秘笈:1993年以来,思科共进行了50多次公司收购。这些收购案的发生,都是根据技术和市场的需要进行的。通常是客户告诉思科他们需要哪些技术,然后,思科再把拥有这些技术的公司买下来。并购让思科取得技术,进入新的领域,同时聚集了人才。
    思科设有一个专门机构,对收购公司进行大量的定量分析。林正刚说,收购成功至少要满足五个条件:第一,在未来的产业和技术发展中,每一个合作者都想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双方的远景要一致;第二,短期内必须赢得被收购公司员工的信任;第三,从长期来看双方的战略要保持一致;第四,文化上的相似性;第五,大的交易要考虑地域不要离得太远。
    “但有一点我想澄清一下,有人认为思科是纯粹靠并购得以迅速发展的。这是片面的,并购只是思科成功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林正刚坚信这一点。

    谁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近几年来,思科公司积极参与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交付中国客户。同时,在中国成立网络技术实验室,为国内多家网络技术公司和研究所提供网络解决方案的性能测试、ATM宽带交换机的性能测试等。这是思科系统公司在全球建立的三大实验室之一,也是它在亚洲最大的网络实验室。
    “中国的市场非常大。”林正刚说,“如果你问我思科在中国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是什么?我会告诉你。至于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我们的确没有想过。这还要看市场,在目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谁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思科的年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并保持着6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思科也会走向衰落。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思科的市场和成长空间还大得不得了。全球领域无论是电信、通信业还是其它产业,都在依靠网络技术发生重大改变,而在这个市场中,思科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左右。“事实上,这些年很多人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思科的高速成长到底还能维持多久呢?我想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林正刚的微笑中透着淡淡的自信。

    最大的特点是能执行
    思科公司与其它公司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讲得到、做得到。而今天管理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光说不练”,不少公司的失败都是因为没有执行好他们所谓的战略。而思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执行,说了,就认真去做;认真去做了,就会成功。
    访问思科的人,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并购、技术、股票市值,但思科的成功绝对得益于它的文化。并购、技术和股票市值,都是‘结果’而已。至于思科文化,林正刚将其总结为47个字:赶超目标、高素质团队、团队精神、充分授权、相互信任、不断创新、效率第一、适应变化、公开交流、客户至上、没有技术崇拜。
    谈到中国企业的现状,林正刚用一种近似严肃的语气说:“如果让我对其他的同行提个醒的话,我认为值得强调的是:今天的管理者,对文化的重视还是不够。很多成功的公司,都有很好的文化,可能因为其行业和市场的需要,文化会有所不同。但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其成功的文化。”

    网络商机无限
    在林正刚看来,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冲突。G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传统的企业,通过新的技术,改变内容,改变竞争优势,实现了时代的转型。旧经济与新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不同的是核心技术。成功的企业应该根据社会的进程而不断地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永远地生存下去。
    为什么至今为止,仍需要像思科这样的公司四处宣传网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更多的老板接受这一新事物呢?林的一番话让人深思:“关键原因在于,过去关注这些东西的都是技术人员,而不是老板,现在仍有不少老板认为企业网络化不是他自己的事情。建一个网络,不只是技术性的问题,关键是能否发挥其作用,能否有好的机制,确保上网的这些数据是准确的。这是一个管理系统,是用来帮助管理的,如果管理者都不参与,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