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牌还缺点什么?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3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3月4日出版的美国《财富》双周刊报道了2001年全球最佳和最差企业的情况。在“创新类”、“全球业务”和“产品质量及服务”3项指标中,中国电信都赫然名列最差企业排行榜。中国电信可谓中国百强企业之一,是中国的名牌,但在颇具市场化的评价中,中国电信由强变弱、由优变劣,这不由得让人想问一句:中国名牌还缺点什么?

      从评价指标内容看,创新、全球业务与产品质量及服务与其说是中国电信的不足,不如说是中国名牌存在的“软肋”。 从去年底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的报告中应该看到,尽管我国最有价值品牌已形成相当规模,但其影响力仅限于国内市场。这些著名品牌置于世界市场,就类似汪洋中的一叶小舟,企业和品牌规模明显偏小。就近年来不断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增加的中国企业而言,我国进入的11家企业都是垄断性行业,真正竞争性企业无一登榜。其实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差距甚大,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市场化。这是中国名牌缺乏的最突出的问题。

      没有市场化,创新就难以形成,企业频于在价格战上做文章,有品牌无利润是中国名牌的一大怪,内耗大就是一个表现,中国品牌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分析指出,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中,国外的专利申请以发明类居多,占3种专利总量的87%,而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只有18%,其余多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缺乏突破性创新思维和构想。没有突破性创新,就没有高利润,这就是中国名牌的差距。

      没有市场化,中国名牌就走不出行政地方保护,难以长大成名。垄断是中国名牌的又一大怪。中国电信在世界500强中沦为最差企业的命运,实际上不应该不可思议,从电信业来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其整体规模、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近1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也可以认识到,中国电信业的改革深化和发展仍然不到位。其中垄断格局并没有打破。合理的格局并不等于实际的竞争。通过以下数字可以看出市场的不完全性结构:固网业务中中国电信集团几乎占有100%份额;移动业务中中国移动占有76%市场份额,联通只有24%;IP电话50%份额属于中国电信集团;寻呼业务联通独占87%。惟一的一个公共网运营商意味着新的垄断。不同种类
    的电信业务之间没有竞争。中国移动只能做移动业务,中国电信集团只能作固网业务,只有联通作为综合运营商。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电信业中没有私人企业,这不能不让我们正视中国名牌成长中的烦恼,政府有计划地实施名牌战略,固然反映出对名牌的认同,如果说这几年在名牌方面我们有什么成效的话,可以说我们在做大名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就是名牌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被政府牵着走的现象还严重存在着,企业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而是一个一身兼几职的混合体,这是中国企业的“二律悖反”,既想让企业赚钱,又想让企业承担本应政府承担的责任,在中国企业不仅要办工厂,还得办社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还得承担社会责任,比如说职工的生老病死退、吃喝拉撒睡,甚至还要承担起相应的公益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企业体制中的一个缺陷。说到底做大一个企业容易,但就如何做强名牌方面还缺乏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思路,因为我们创新不够,全球业务不对称,产品质量及服务还难以形成一个品牌。做强名牌就是中国名牌市场化的方向,市场化是中国名牌不能越过的一个门槛,不走市场化道路,难以成为真正的企业,中国名牌难以缩短与世界名牌的差距,没有市场化,中国名牌就走不出民族品牌的束缚之中。其实从名牌的市场效应中,应该说名牌就是一个通行证,是一个国际护照。但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动辄用“民族”二字为企业定位,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中,已经有点“唐·吉诃德”的味道,同时也有点底气不足的感觉,难道民族就意味着不合资吗?就意味着不需要市场的定律吗?我认为民族如果一定要在品牌中有所体现的话,首先就应该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这才是具有排它性的核心。但就品牌成长的规律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具有世界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是相互渗透的。任何以为“民族”就意味着排挤外来的品牌,不需要融入世界,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只是把之当作一个符号的话,那就只能是拒绝竞争,拒绝开放的伪“民族”的神话。谁也不能保证它遭淘汰出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