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最可用的人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10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今年6月号《出国与就业》杂志有篇文章《学位与岗位的故事》,故事情节也许是虚构的,但其中人物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原型。这个故事向那些为获取文凭学位或已经获取文凭学位的人们提出了一些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知识是否等于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企业看重员工的学历还是经历和业绩?
    在此,笔者不吝转述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鸣。故事梗概如下:

    上岗Vs下岗

    A是一位1972届的高中生,当初因为没有大专文凭,只能在厂里车间做一个冷作工。为了把动乱时期的损失补回来,他去考职工业余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专业,4年毕业后又去自学考试,足足花了4年的时间,总算 把10多门的学科一门一门考下来,实现了专升本。拿到本科文凭后他被调到车间当了技术员,但他不甘心,还想进技术科,当工程师。于是再花2年时间进行准备,又花2年时间攻读完硕士全部课程。进了技术科,他又利用业余时间考博士,为了读完博士,他用完了调休,就请事假,扣工资也在所不惜。就在他即将要拿到博士学位时,厂里因为连年亏损,采取减员增效的办法,每个车间下岗50%的人员,45岁不论工人干部一刀切,他刚好45岁,他捧着博士证书下岗回家了。

    博士后Vs“后博士”

    B 是“建筑管理”博士,听说了博士同学A的事,一毕业赶紧应聘一家房产公司。公司很需要B这样的人才,总经理甚至打趣道:“你来了后, 我们公司就门类齐全了,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B当上了总经理助理,试用3个月。
    两个月下来,总经理发现B只懂得一些概念,对于公司的运作几乎不懂,对于公司的前景规划也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很快,B被调到一个部门当了部门经理助理,工资从9000元降到4500元。3个月之后,人事部经理找B谈话:“感谢你这几个月来对公司的帮助,你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公司……”
    B的遭遇,对正处在是继续读“博士后”还是寻找工作的两难选择中的C来说,简直是振聋发聩。C琢磨几天,为自己开出了一个就业妙方:不再念博士后了,与其当博士后,还不如“后博士”。
    C应聘一家外资房产集团公司的人事部经理秘书职位,出示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文凭,得到录用。试 用期也是3个月,月薪1800元。C一到岗位就忙开了。俗话说,“新开豆腐店,人家总是要吃吃的。”他也愿意被同事们“吃吃”,不吃“萝卜干饭”,怎能学到课堂之外的东西?于是,接电话,发传真,搞翻译,拟文告,整理归拢资料,通知开会,搬桌椅,联系盒饭,安排车辆……什么鸡零狗碎的事他都干。但他是个有心人,注意从不起眼的整理归拢资料中收集情况和信息,加以综合研究,进行预测。有一次集团高层开会,领导的秘书们都出差了,总经理让人事部派个秘书做记录,C去了。与会者全部用英语发言交谈。会议结束前,总经理客气地问C:“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有机会与总经理直面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且C感到总经理很愿意听取下属意见,于是他用流利的的英语分析了本公司在各地区销售状况参差不齐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总经理很感兴趣,要C把想法拟成书面报告直接交给他。几天后,C去交报告时,“很不经意”地地谈起了自己的硕士学历。没几天,C就成了人事部副经理,月薪一下跳到了6500元。后来,C又为公司编制了劳动人事和工资、销售、培训3个管理系统,受到集团高层领导的重视,总经理再三追问,C终于说,自己是博士。总经理说:“怪不得嘛。”不久,C升任总经理助理,月薪8000元。C对B开玩笑说:“你走的是正常程序,我是逆向行驶,这叫降级提升系统。”

    真文凭Vs假文凭

    受C的启发,B去应聘另一家房产公司时,也只说自己是个本科学士, 被录用为业务主管,并通过了半年的试用期,签订了劳动合同,可就是没有显露博士才能的机会,无缘提升。整天忙忙碌碌,月收入才2000元。B有点沉不住气了。
    公司营销部的那些大学生,整天在外面跑,卖了房就有提成,每月收入有几万元。D是营销部的销售“季军”,一次与B坐在一起聊天。B问,“季军”何校毕业?D答,同济大学建筑系。B想遇到校友了,继续问,哪一届毕业啊?D答,1995届。B皱起了眉:这个同校同系同届学友,怎从未见过?“哎呀,算起来我们还是同校同届的,上周三系里的校友会你怎么没去?”D打了个格楞,含含糊糊地说,“通知是收到的,我没空,陪一个客户去看房子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星期三校友会。
    这件事B在打电话告诉C时,被“隔墙之耳”听到传了出去,D只得到人事部经理处坦白:“我对不起公司,我的同济大学文凭是假的。我在应聘时如果不说自己是大学生,公司不会要我。现在公司可以炒我鱿鱼。”懊悔吗?“没什么懊悔的,这几年公司给了我实践的机会,有了营销经历和业绩,已经不是生手了,别的公司也会要我的。”经理说,你先回去工作,有事我会通知你的。
    出乎B的意料,一周后,D被提拔为营销部副经理。B一气之下辞了职。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越多越好,现在世上恐怕无人不晓。但对“知识”,我们应有一个完整而辩证的理解。“知识”既有书本的又有实践的,一个人能力的形成,既要靠天赋灵气,靠不断汲取书本知识,更要靠 实践知识的日积月累。书本知识不可能包罗所有社会实践的内容,当然书本知识也不可能替代工作实践。真正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思考,是工作实践的总结。书本的知识只有同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派上用场。书本知识如果不能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就永远还是书本知识,而不能成为于己、于企业、于社会有用的东西。
    上述故事中,D的提升给了读者一个信息:该公司之所以采取出人意料的措施,并非赞同D搞假文凭的做法,而是想借题发挥,表明公司在乎的不仅仅是学历,更在乎工作业绩。公司花了几年时间训练出了一个销售明星,如果让他离开,是一种金钱和时间上的浪费,如果留下并重用他,公司的财富会大大增值。
    现在企业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智,一个企业如果留用一个员工,并委以重任,看重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凭、学位,更注重的是他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比高学历赋予的“知识”显得更为珍贵。
    日本有位知名企业家曾对员工说过这样一句肺腑之言:“拙笨但下功夫慢慢磨成的人,却可成为刚毅、有骨气、能重用的人。”一个掌握了现代知识,又不好高骛远,并能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的人,才是企业所期望的人。《学位与岗位的故事》透视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看过这个故事,我们是否有所启发,是否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坚持实践出真知,努力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