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道家哲学与企业竞争战略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12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引言 

      道家哲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以老子成书《道德经》起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道德经》亦被誉为中国三大哲学源流之一,在全世界都拥有广泛的影响。

      企业竞争战略,是当今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企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就内部而言,要增加企业赢利能力,就要抓生产、抓管理,苦练“内功”。就外部而言,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来说,它只是市场中的一方,一环。基本上来说,一般企业在市场上,应看作多方对多方,不会有太多的机会主导市场。因而,如何与业同业竞争;如何通过市场把产品/服务销售出去;如何与最终消费者形成互动等,是关键问题。也是企业家们不能不重视、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欣喜地看到市场上介绍西方管理、竞争、企业战略、市场营销等书籍大量被翻译出版。国内企业咨询、培训界掀起一股介绍,培训其思想体系的方法,案例的风潮。

      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常听到并发现:许多本土企业在对西方竞争、管理思想体系引入后,产生了不适应的症状。于是,笔者开始思索怎么样的思想体系适合中国企业,或者说如何有机的吸收西方的思想体系。经过对比,发现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管理思想基础的不一致。也就是说,两种炯然有异的思想体系各自延续了几千年,实非一时一地之功可变更。 受国外企业家和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热潮的启发,笔者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寻一些思想体系试论证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竞争的战略文化哲学体系。

      大家都知道,其实几千年来,中国的管理思想一直围绕着注重“术、势、法”的法家和注重“中庸、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展开。并影响了海内外诸多的管理思想体系。

      道家,一提起来。大家恐怕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神话传说和一些整天炼丹、白日飞升的拥有超自然能力的道士。当然,这里孰是孰非,我不做此论。我只想与各位就道家哲学与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试作探讨。使之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使祖国传统文化有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哲学思想与我们关心的企业战略有许多共通之处。如高亨所言:“《老子》虽只五千言,但辞要而趣远,语精而义深;运思浃于无名,立说超乎有相,凡宇宙之奥理,史乘之轨迹,物类以象征,人事之法仪,率以片言,摄其妙谛。”

      当然,《道德经》博大精深,我在此只能引其几点,以作思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里最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我们可以做如此假设,老子说的道就是大自然的常识、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发展的描述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那么它就可以泛指我们的生活、企业经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它可以泛指一切抽象的客观规律和事物,也可以在分析单一事物时,赋予事物这一属性。因此,老子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一基本命题贯穿整个道家思想,也是我们论述道家哲学应用于企业战略竞争的根本。当然知道了“道”是什么,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成了“绝对真正”的“无为”了。自然就什么结果也不会有。所谓“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也不动。而是指应按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凭借一定条件去达成目标。

      所以,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就是“顺”。顺应经济规律、消费需求、管理原理…。从这一点看,则所有的西方管理思想皆可溶入之,为我所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就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而言,企业战略成败与否,取决于总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当然,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企业家不能想当然的说,认为变化趋势就是XXX。基本来说,可以认为有五条原则:

      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势,计算客户需求总量的大小;

      由客户需求总量的大小,衡量市场供求双方的可能的供求曲线和价格;

      由我方在市场的份额的大小及其他一些因素,产生我方市场供应量的数;

      我方的供给能力将决定我方的成本;

      最终结果,将决定我方的预期获利。

      成功的企业与失败的企业相比较,在于其充分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认真投入、知己知彼。甚至借助客观规律帮助企业成功。反观失败的企业,则无法充分认识到以上规律,纵使企业实力强大,可在宏观经济规律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最终将无法避免地走向失败。 

      案例: 

      ----太阳公司与微软公司的开发语言之争

      太阳公司为了对抗微软公司对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市场的垄断。针对微软公司开发工具运行系统平台的企业战略弱点,开发了跨平台、免费的一次编译到处运行的JAVA开发语言。借此打击微软公司。面对太阳公司的强大的进攻态势,微软公司没有直接与之对抗,而是顺应消费者的需求趋势。“顺”应规律把JAVA开发语言引进自己的开发产品系列。变对手的优势为自己的优势。

      最终,在几年后。微软公司找到了反击的机会,开发了.NET平台,更大规模的将JAVA的先进思想引进.NET平台架构。开发J#开发语言(JAVA开发语言的变种),顺势把JAVA的发展引向歧途。当然,就最终胜负而言,现在言之,仍为之过早。但就企业竞争战略而言,微软在劣势下,冷静沉着、顺应规律,化对方优势为己方优势,最终乘势把对方引入灭亡的战略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韩信背水设阵 灭赵之战 

      楚汉相争时,在即将攻打赵国时,刘邦出奇不意的夺去了韩信的兵权,只给他留下一下人数比原来少的新兵。而对手又是赵国的军事强人赵佘,面对如此不利的战局,韩信做到了清静无为,完全忘战。将注意力放在了周围的客观环境上,敌方情报的搜索上,将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客观”规律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他明白,人类在自然界里,其实很渺小,如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增强己方力量。同时,也人为的创造了对方的轻敌之势,顺之麻痹敌人,最终战胜对方。 

      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也可以这么理解,老子由所处的社会现实,进而找寻改变的途径。认识到,事物处于普遍的矛盾之中。如《道德经》中出现的诸多有无、刚柔、强弱、福祸等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难”也就无所谓“易”;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所有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都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即事物中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但如此,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所有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普天下没有那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得了水的。这里的刚强、柔弱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泛指。就是说,天下间任何事物,是同时存在强弱、刚柔两者相反的面的。当然,在同一时间它只会让我们感觉到主要的一面。就像中国革命,统治者拥有利器,财势,刚强至极。人民没有武器、没有财富,是属于弱的一方。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而已。统治者贪婪无度的压迫人民,迫使这一个平衡被打破了。就像水一样,一旦它冷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冰的形态,显现出刚强的一面。这种变化最终形成了巨大的革命洪流,席卷中华大地。所以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在这里,我们对阴阳的概念,抛开其玄学上的意义而论。一般而言,它指的是同一事物的相反对立两个方面。也就是矛盾的概念。老子的道生阴阳其实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显而易见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中隐藏的对立面。比如:对于市场,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到供给与需求这对矛盾;于战略方面也可以一分为二的分为进攻和防守。等等。

      当然,仅仅认识到并非我们的目的和本意。我们还要驾驭它、利用它为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由以上我们己知,事物的两方面是互相对立而又相反相成的。那么一方的变化肯定会影响到另一方。就像杠杆原理一样。一方的强弱直接决定另一方的变化。也就是一个平衡/非平衡的问题,我们先说打破事物的平衡促使其改变或转化的问题。 

      案例: 

      ----苹果公司与IBM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争夺战 

      自从两位史蒂夫先生,---史蒂夫·沃兹尼克和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制造出个人电脑和苹果公司以来,个人电脑很快就风靡于世。后来,当IBM公司发现自己错失良机的时候,决定迎头赶上这一趋势。当时,以IBM的实力和产业布局,通常的做法是:直接与之对抗,制造一款个人PC,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提高质量
    ――――à
    以质取胜


    减少成本
    ――――à
    价格下降


    建立/争夺渠道
    ――――à
    让利于渠道商


    提供更多的服务
    ――――à
    服务致胜

      但是,这样直接对抗的结果是导致IBM PC产生更多的成本。那么,我们研究的是用最少的力量来达到最大的效果,怎样做才能达到以上目的呢?由上我们已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看先前对苹果公司的策略,是直接对抗,也就是后来者即挑战者要投入在现有优势竞争者一倍以上的力量。这在中国市场面对众多实力雄厚、经验资源丰富国际竞争者环境下几乎是不适用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道家战略的原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变化,改变双方的力量。最终达成胜利。我认为企业竞争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许多的因素支撑,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资源,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把这些因素有机的溶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节奏。比如说舞蹈的节奏,音乐的节奏,甚至飞机的飞翔也是一种节奏,一旦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则整个系统就崩潰了。也就是平衡被破坏了,直接导致系统停止运作,商业组织也是如此。我们的策略就是:在保持己方大平衡的前提下,局部的促使其不平衡。也就是形成相对的压强优势,并尽量利用外部力量。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系统,并顺从促使对方的进攻向无意义的方向改变,以消耗对方的实力。多方破坏对方的节奏,使对方首尾不能相顾,并利用压强优势打击对方薄弱环节。最终使对方的企业系统瘫痪。最终战胜对手。最后,还要牢记的是,任何平常的事物,一旦其数的积累达到了极限或极端,就会引起质变,这种变异的力量将大得不可思议。比如:如果单一的蚂蚁就体积大到了1000立方米,那时什么?又或者,跳高很平常,但是谁要能跳到100米高,那就了不得了了,不单上吉尼斯记录,成了武林高手,还是…。

      根据以上原则,我拟写下以下战略:

      1) 扰乱苹果公司:比如与施乐公司合作购买鼠标专利,控告苹果侵权;

      2) 诱使其向非核心领域发展,以降低其资源;

      3) 与苹果的主要渠道商谈判,以期进行战略合作(给更多的利润);

      4) 召开新闻发布会,许诺将生产注重某种功能的IBM PC,而这种功能将是苹果机没有的,而实际并不生产;

      5) 就过渡机型推出后,在重点城市限量发售,价格将远低于成本(只吆喝不会有大动作);

      6) 针对苹果的大客户,将积极参与竞争。主要通过压低报价,那怕低于成本(主要是压低苹果公司利润,但要避免中标,主要是扰乱对手)并承诺额外服务;

      7) 高薪挖取苹果公司技术/销售人员;

      8) 积极与苹果的竞争对手合作;

      9) 开发标准,分拆产业链。只做赢利最高的,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那一环;

      10) 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格认证体系;

      11) 完善的服务体系;

      12) 针对大客户,进行超值服务。 

      当然,以上我们论述的是位于弱势和挑战地位的公司的进攻战略的原则。下面,我们来看位于优势的公司如何保持优势,并迎接挑战的:

      首先,我们来看波士顿咨询集团提出的“三四规则”。在分析一个成熟市场中企业的竞争时,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分为三类:领先者、参与者、生存者。在有影响力的领先者中,企业的数量将决不含会超过三个。而在这三个企业中,最有实力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又不会超过最小者的四倍。这个模型是由以下两个条件决定的。

      在任何两个企业之间,二比一的市场份额似乎是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无论那个竞争者要增加或减少市场份额,都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得不偿失;

      市场份额小于最大竞争者的1/2,就不可能有效参与竞争。

      优势企业需要做的是,保持这一规则的均衡,保持超过三家以上的竞争者,又必须控制利润空间于一定的范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部分,其实是紧接上一部分的。如果上一部分是基础的话,这一部分就是扩展。在上一部分,我们说:太极生两仪。分阴阳,也就是一分为二。不过,上一部分说的是单一情况下的寡头对寡头的竞争。下一部分,我们将对环境的假设换为动态的多种力量之间。

      为了说明这个原理,我们先看数术的问题。“天地之间,莫不有数,而万变不离其宗,数由一始,亦从一终”。“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就是说五十乃完满之数,当数处五十时,天下万物各其本位,无有动作,可是若虚其一,生成四十九时,便多了个虚位出来,其他四十九数便可流转变化,千变万化,无有穷尽。就九宫八卦而言,八个象征方位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加中间的就为九。为什么九宫八卦无有穷尽,因为其少了一个一。如果加上,就为十。于是就各安本位,没有了变化的基础。无论太乙也罢、六壬也罢、奇门遁甲也罢。均是如此。注意这里消失的“一”,它就是变与不变、生与死、难与易、长与短等的关键所在。所谓奇门遁甲,遁的就是这个“一”,许多学问,其实都是在把这个失去的“一”找出来,有了这个“一”天下万物就尽在掌握中。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刚才我们论述的“一”,它无形,无声,无迹。不可以形容,绵延古今-潜藏不可见。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做“道”的纲要,或者叫做“道”的规律。

      因此,老子说:天下无形万物是有形万物的主载。这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能用道分阴阳来分析。因为“一”、“二”、“三”是虚数,它说的是“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太极里,遁去“一”,衍生出万物。当“一”复归于万物时,万物再度变成太极。当然,这里面还有奇妙的制衡作用。三在政治和经济中不仅是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且蕴藏着奇妙的造势枢机。如果没有三,仅仅是两极之间的简单较量,那么几乎全凭力量的对抗。谈不上什么战略、谋略了。而那遁去的“一”恰恰是战略、变化的关键。它可以使变化的“万物”复归于一,也可以使完整的“一”变化成任何你想的结果。

      《道德经》说:“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意思是,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贪求满足,正因为不贪求满盈,所有能安于陈旧有所亏缺而不尽完满,它就能永远穷尽。也就是我们要在下面的章节要谈论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的守弱篇,得之后,忘之。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欣赏品味,才能更清醒的保持清醒,看清楚面临的客观环境。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我观中国现有许多企业家,在创业阶段,反而更能保持“无”境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战略规划。反而积聚了大量的资源和实力后,患得患失,有所凭,而变成“有”的境界。不仅未能继续发展,甚至连以前的成功都失去了。

      奇门遁甲的意思就是:利用守弱的境界,把那个关键的“一”隐藏起来。反之对于对手,要通过种种手段找出那“遁去的一”。以破坏对手的平衡,最终战胜对方。 

      案例: 

      ----秦兴师临东周而求九鼎 

      周王室在春秋初期业已衰微,到了战国时代,更是名存实亡。由于战国时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其中较强大的诸侯各怀吞并天下的野心,因此周王室的象征王权的九个大鼎就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战国中期,秦国兴兵攻打东周,逼索九鼎,无力自卫的周天子采用了大臣颜率的计谋,假意把九鼎许给齐王而搬来了齐国的救兵。秦军退走后,齐王准备取走九鼎,颜率又对齐王极言搬运九鼎将遇到的种种不可克服的困难和矛盾,使齐王无可耐何,只好作罢,周天子便暂时保住了九鼎。

      在多极环境下,弱小的一方应避免面对面与强大敌人的直接对抗。进而找出对方那遁去的“一”,即“利害”。利用“三生万物”的原理创造三角制衡布局,利用各方那遁去的“一”,达成自己的目的。这里说的遁去的“一”,与《孙子兵法》中的“故善站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奇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其实是一样的,孙子说: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调动敌人至我预定地域的,是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地域的,是设置的重重困难的缘故。这里的利与设置的障碍可以说就是遁去的“一”。

      而通过找出各方间的那遁去的“一”,来调动各方为我所用。就是我们以弱胜强的秘密。 

      ----毛泽东以弱胜强 三次打破敌人“围剿” 

       刚刚在中原大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蒋介石正处在兴高采烈、不可一世的时候。他调集了十万大军投入第一次“围剿”,以为可以很快把红军荡平。

       毛泽东为此确立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就是当优势强敌扑来时,红军先向根据地内退却,避开不利于红军的决战,以保存实力,然后依靠根据地内的民众支持和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待机破敌。这是在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下的正确作战方针。

       他不断利用国民党的内部矛盾,避实击虚、造成压强优势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治大国若烹小鲜。 

      我们在前面的第一部分,讨论了我们对待道,也就是客观规律的基本态度。第二、第三则分别论述了其中矛盾和变化的性质。这里我们将用第二、三章的内容来综合深入分析“道”贵“顺”的道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本意说的是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窃以为这正是老子的自然唯物观的体现,也是区别于后世道家求仙道派别的关键。在了解时,可引伸为自然规律是无情的,它不会为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地间小的、次要的规律永远受大的、基本的客观规律的左右。万物在“天地间”这个最基本的规律面前,只能是顺从。

      一些企业家,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奋斗拼搏之后,认为实力已经很强大了。硬要去改变客观规律。其实,他们忘了,当初令他们拥有今天的财富的基础,正是顺从客观规律的结果。正如毛泽东主席说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许多事实表明,无论多么强大的政权、组织。均遭到了同样的结局。

      “天有四季,地有四方,人有长短”,古时的圣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黄石公说:“使用有智谋、有勇气、贪财、愚钝的人,使智者争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贪者发财,使愚者勇于牺牲。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情才能来任用,这就是用兵时最精妙的权谋。”。《淮南子》说:“天下的东西,没有毒过附子这种草药的,但是良医却把它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价值。麋鹿上山的时候,善跑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时候,牧童也能追得上。”这就是说,在不同环境中,任何事物都有长短。所以古时所谓圣人,不是说它们力大无穷或者可以飞天遁地。而是说,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和无情,能看到自然规律不利面的相对面。善于从不利的环境下,看到有利的因素,积极利用环境帮助自己走向成功。因此说:强者利用环境,弱者困于环境。

      如何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方法来促使事物朝着自己的目标转变呢?上面我们说过,事物不但是矛盾对立的,还处于普遍的有机联系和相反相成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许多的因素和属性决定的,而在同一时候,会有一对(并且只有一对)主要的对立的属性取得支配地位。任何时候,事物都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属性和属于从属地位的属性在进行一系列曲折斗争的过程中。 斗争的结果将朝着,属于从属地位的属性的属性的其中一方由小变大,上升为新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属性;而支配地位的属性原来的一方,则由大变小,变成属于从属地位的属性的其中一方,甚至消失或转化为新的属性。

      在唐尧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垂高工匠、伯殃管祭祀、皋陶判案、益驯化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君主,而这九个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的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尧依靠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障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但人我会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所以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做,以不打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的感觉当作味。

      那么作为战略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呢?“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欱焉,为天下浑心。”老子告诉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没有偏见的心,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顺着自然的客观规律的运行方式去做,时时明白自己能力的渺小,看到并利用周围的人和物。影响着事物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转化。要使事物向着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化,首先要运用阴阳矛盾的思维看待分析事物,然后再找出事物中那个遁去的“一”,顺着事物的运行方式,通过引导来影响事物。作为两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明白了如何以最简单、最少投入的方法去达成目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向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压力。

      案例: 

      ----企业领导者如何善于借助外力拓展自己的力量 

      据统计,中国企业中有相当一大部分领导或经理是由技术工人转职的。就私企而言,创业初期,缺少资金、人才、物质资源。企业老总往往是又要做技术、又跑市场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可以这么说,要是全世界的企业界设一个全能创业人物评选的话,我们中国的私企创业者一定稳摘金、银、铜、铁、锡牌。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各国的社会分工、风险投资体系不同决定的。企业一定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基本上谁都无法例外。但是,这个过程只是企业发展的某个初级阶段的现象,而不是永久的必然。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对领导者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欧美的风险投资体系阶段性分工比较完善,以及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环境比较健全,所有能够应不同阶段的需求,变换管理者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领导者的不同需求。而我们中国基本上是企业家终身任职的家天下的企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健康与否取决于企业家能否在不同时间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转变自身角色。这也是中国许多企业长不大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出身或做过多种基本职能领导人过多的干预手下基层员工的工作。在许多领导者那里,不自觉的会对基层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过份的指导”和“关注”。更有甚者,甚至代替基础员工去做。

      我认为,做基层要注重“有”,做领导要注重“无”。就是说,做基层要注重“有”。原因是中国人太聪明了,往往一件小事都各有看法。俗语说:一个中国人独霸一方,两个中国人势不两力,三个中国人三足鼎立,人越多,主意争执越多,越难办成事。做领导更注重“无”,就像一个杯子一样,杯子要空的时候才有用,杯子如果满了,它就没有用了。所以当好一个领导,要时时刻刻把自己变成一个空杯子,才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才能够接受别人的建议,才不会自以为是。

      西方的MBA课程里有一条戒律,一个CEO决对不能越权去做你的下属应该做的事,那样做就是你不称职的表现。你越替下属做得多,他们就越做得少,你越替下属做得好,他们就越不会做,越做不好。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你对他们的“指导”和帮他们去做。那样你就会越来越忙,下属会越来越悠闲。你只需制定一套体系,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如何去解决,并为他们配备必须的资源。一般的情况下如何做,例外时又如何做。并同时让自己装做不会做,并在一定程度上容许下属犯错,做不好。这样,你会很轻松,有充裕的时间来做战略性的东西。就是这样,你越“无为”,你的下属就越无不为,你越“无能”,你的下属就越能干。你只要找人互相让他们看做对了没有,并在做错的情况下让其他人帮助他。这样,你才能企业越大,干的事越少,效率越高,能力越强。所以《反经》说: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做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君主的谨守他的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他们自己应该知道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正因为君主通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来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懂得了君道。 

      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依据客观规律,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顺其规律促使其变化而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实我们在上一章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一般而言挺难了解的。幸好我们处在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所以能更容易一点。学术界几千年来对此论一直有疑问,从来就是道家各派争论的焦点。因此,我们对其绝对的学术意义不做深入谈论,就其现实可操作性作一敞述。笔者认为,这里的有无,不能当从字面上来了解。那就让我们从我们的大自然这位“老师”这找寻答案吧!

      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几千年前就发现,并惊异于水中是如何会有活鱼、瘠土里又如何会长出高大的树木与色彩鲜艳的花朵。当然它们并不明白,因为有鱼卵、树种等导致了他们用眼睛观察到的事实。这些看不到的东西,在当时,就可以用“无”来表示。当然,无论是上面说的,还是现代的原子,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在原来认为是空的、没有的地方找出了“有”原因。也就是这些曾经的“无”组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有”。由此,我们大胆推论,许多我们看到的“无”其实是由许多“有”组成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中国古代有个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说的是:最早的时候,是没有天与地的。有个叫盘古的巨人生活在那个年代,有一天,他醒来一看,四周浑饨一片。于是就用巨斧一挥,轻的东西就上升,形成天;重的东西下降就形成了地。先不管传说真实与否,先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受《易经》、阴阳五行思想影响很深,《道德经》也一样,这是大家公认的东西。如果用阴阳来分析的话,则重的形成地的是“阳”,形成轻的的天的是“阴”。地刚,天柔。地是坚实的,实有,天是无形的,虚空。

      到这里,我们可以假设:关于有无的问题,不能只由字面来了解。而应联系到普遍的、自然的实际----“道”来分析。它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就有形和无形来说,有形就是“有”,无形就是“无”;就已知和未知来说,已知就是“有”,未知就是“无”,就动与静而言,动是“有”,静就是“无”;就正和反而言,正就是“有”,反就是“无”;就逆与顺而言,逆就是“有”,顺就是“无”…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生于“无”,“无”又可以生于“有”。联系“有”“无”的阴阳属性,它们是矛盾的,“有”中含“无”,“无”中又含有“有”,可以无限制的分下去。但就一般而言,那样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要关注主要的起主导属性那几对矛盾就可以了,这是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方法也是必然的。

      现在来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要我们面对事物要客观冷静的对待,无论事物如何强大、困难,不被事物表面的实有部分吓到,实事求是的分析看待事物的“有”“无”的矛盾性,以及构成这些事物的矛盾的各部分及发展变化趋势。 

      案例: 

      ----朱元璋 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 

      据《明史》记载,在元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起义军四处揭竿而起。许多人,打了几场胜仗就忙着称孤道寡,迫不急待的选妃建都,大封亲族。而朱元璋,则接受谋士的建议。暂缓称王。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实力还很弱,而且称王只会引来别人的嫉妒不满,容易受周围的起义军及元军进攻。而称王,看似风光,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称王有许多条件自己都未具备,而这些条件又是必须的。不称王,缓称王,还可避免其他势力注意,使其他势力关注于争夺未知的虚名互相消耗实力,自己则避之。将来条件基本后,称王则是理所应当的。放弃了看似“有”的实“无”的虚名,转而经营实实在在的其他人看不到的“有”,。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强大国际级企业的弱点 

      在一般人眼里,国际级企业是无可匹敌的巨无霸。面对如此强敌,我们胜利希望渺茫。似乎是无法战胜了,虽有许多人看古代以少胜多的战略。然就是与现实不符。其实我说这些个人根本就不懂竞争、战略。表面上拿着兵书战策,似模似样。能涛涛不绝的数说谁谁谁的战役,如何值的。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仿似他亲眼看到的。要说到面对实际的问题,支支吾吾。真个空谈误国。我说,他们看书时,其实脑子里婚婚噩噩,光知道看表面的热闹了。扯远了,现在回来。就这个问题,《红楼梦》里王熙凤说的好:大有大的难处。“所谓天道无常”,就是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有变化的条件具备与否。当然,国际企业有国际企业的强势。但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特点的环境,他们也面临许多的矛盾。他们也有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技术、资金、管理等等的优势。这些在过去令他们成功的因素并非永远有效。我们就是要透过表象的“有”,看到支持其成功的“无”。破坏改变“无”,使他们走向失败。比如:面对IBM、康柏、惠普的强大,戴尔公司没有吓倒,他冷静分析双方的“有”“无”矛盾,针对其弱点发起攻击。就这一点而言,戴尔是伟大的。

      上面说的是道的阴阳、虚实、动静、难易、隐显等属性,现在结合第三部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分析。“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就是有说五十个位子,上面做了五十个人,如果不让他们走动,则不会有什么变化,也不会有“用”。但是如果减少其中一个人的话,则其他四十九个人就能随意变动变化,那么减少的那个“无”就是其余四十九个变化“用”的“有”。这一部分,看似上下矛盾,其实是一体的,并行不驳的,上面我们说过,道是立体动态的层次体系,它没有明确的意指,而是在联系天地间万物进行分析时,才有明确的相对意义。就单纯绝对地分析“道”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不切实际的,天无常法,天地本来就是动态变化的,没有一刻停止过。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断的显现,“道”其实一个概念性的体系,说的是天地间最最普遍的客观规律,并不完整。在实际应用时,必须结合具体的特殊规律、知识、矛盾进行分析。

      举个联系企业界的例子,一个企业如果不允许失职和薪水不变化。一切皆为看得见的“有”了,企业赢利多少与员工没有了直接的关系,那么企业员工表现如何也没有关系了。那么生产率下降、质量低劣、与时代脱节等状况是必然的可以预见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使薪水联系生产率、质量、销量等指标,按其劳动比例分配薪水,就有了无限可能,那么致使这种可能发生的就是“无”,不允许职务上的变动,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改变,当然如果建立了一条任何员工都可以升迁的路径,并把其中几个关键位子空出来,于是就产生了“无”,企业就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有可能朝着有利于你的目标方向变化。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纵观整篇《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基础,至此方为大成。就是说,整部书到此进入了高潮。一般来说,几千年了,争议最大的也在于此也。怎么说呢?不争,守弱,没有用啊! 大家会说不去争怎么会有呢?根本不对嘛! 其实,不是老子错了,而是你错了。难怪人们说,知音难求。“道”是无法描述的,就算是勉强描述,也不是言语能说清楚的。说只能从某方面谈及,剩下的就需要你的思考了。是死读书,还是活学活用,其实啊!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自古能成大业业者,没有不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谓守弱,笔者愚认为并非简单的抛弃优势,而是集整部书的精华于此。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部分的描述看,则是使事物保持在一种状态中。就是使本来的完整的事物,去掉一些必要的东西,如“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中说的那样,使事物处于能够产生有益变化的状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说的就是: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他死后躯体最终伸直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韧脆弱的,它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了。怎么了解呢?伊索寓言说了一个故事:一棵伸向河面的橡树被一阵暴风连根拔起,顺流而下。在沿河漂流的时候,它注意到岸边生长着一些芦苇。橡树就冲它们大喊:“像你们这样微小、脆弱的生命是怎样设法在一场我都连根拔起的风暴中安全存活下来的呢?”芦苇回答说:“这很容易,我们不是像你一样顽固、呆板地站在那里和暴风对抗,我们在每阵风吹来前就顺势屈服、弯腰,所有暴风刮过之后我们就可毫发无伤。”当然,这里我不是鼓吹投降、汉奸主义。而是,在无法抵御的失败面前,要有勇于认输的勇气,这才是大气魄,大将风度。各位一定听说,在国际体育竞技中,有时有比赛已经处于劣势的情形,再怎么比只是四、五名的时候。往往这时会由一些实力不强、不出名的替补选手上场比赛。因为已经输了,干脆就大方的承认和面对,让新人上场,为下一场的成功做努力。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任何时候都是顺风顺水的。走运时,做了什么,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要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都能成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不是那种在顺境忘乎所以,一失败就怨天由人的人所能比的。你可能想,怎么说着说着跑题了,没办法一是笔者水平有限(这一点敬请见谅),另一点就是老子的水平太高,意义太深可以包含万物。现在回到正题,因为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弱”,所有他就会想办法去“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弱”就是“强”;只有认识到“弱”为“强”的根本,才知道使自己保持“弱”的状态。其实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一些家长,为儿子、孙子准备了安全完善的环境和措施,为什么到后来会许多会沦落到要饭、犯罪、无能的境地。就是因为,父母为他们准备了“强”势的环境,而他们并没有能力去守住这样的优势。所以,《易经》六十四卦,‘乾’卦第一,当头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富不过三代”成了千古不变的至理。很多东西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只是迟早而已,当然早晚各有好处。我们不应剥夺别人去面对困难的机会,那怕最亲的人也不可以,那样只是害了他。每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过得好也罢,坏也罢。

      再回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问题。如果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则是“有无”的问题。怎么说呢?作为一个观顾全局的人,他必须树立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成目的信条。作为一个基层人员,他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他能做事,但是一个领导者就不同了,他必须使自己保持空。这样才能容纳人才,利用外力。现在感叹,中国人才太多了,太能做事了。但是偏偏缺乏知人的领导人才。《反经》开篇就讲,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是相当有道理的。好的领导是,事业越大他越轻闲,所以他越能干大。反而有些企业管理者,面对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十万就斤斤计较,拿捏不下。一天到晚像守财奴一样,智慧就在那点钱上了,弄得觉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守住权利不放,更有甚者还把三大姑四大姨弄到公司。其实,这只会使你越拿不住,更容易失去。最好也就是保住规模不变而已。所有我说,你懂多少成的守弱、守虚你就有多大成就。当你放不下的时候,你就是你成就到了极限的时候。很多人现在一定会说,你不保住,你干再多还不是为别人干。错了,就这一点,西方做得很好,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虽然没有任用私人,但它有一套制度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就中国也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如:宋太祖的制衡术、康熙的抓住要害等等的案例。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法其实你能做得更好。要控制一件事物的方法太多了,多给自己一点余地,选择一个更好的。

      守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使自己保持了空的状态,所有能容纳真正的人才,而你对别人做对的事和做错的事都不加直接评赏,别人就不知道你的想法,就觉得你莫测高深。不敢在任何事上瞒你。这一点,朱元璋做得相当好,明明是他想要诛杀功臣,但他不直接动手,树立一个胡唯庸,利用他的手去做。做完了,把胡唯庸去掉,干干净净。如果是做不成,他可以说受别人蒙痹,大家只会说胡唯庸坏。做完了,除掉胡唯庸,大家都说他圣明,知道的人也没有办法。表面上,他是弱,受人愚弄,实际上他才是个中高手。另一个直接的优势是:自古以来,其实江山代有人才出。但为什么,只有乱世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原因就是,领导者的睿智,使大家上形下效,只有清除了一些看似有用的废物,才能给真正的人才滕出位置。所以,一条使人才得以被用在适当的位置上的渠道真的很重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老子说,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怎么说呢?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而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时、善于顺天时。古人所说的“明镜止水”大抵就是这个境界。只有如水一样的心境,才能平静完整的反映外界的一切,为正确处理作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