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畜牧业成功战略和今后设想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7 21:28:50
    文章录入:益农发展
  • 我国农业建设十分快速,特别是畜牧业,经多次战略性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改革初期,我国肉品总产量只有856万吨,2004年肉品总产量达到6 933万吨,肉、蛋总产量都居世界之首;而同一时期内,粮食产量只增加了54%。畜牧业取得巨大成绩,要归功于畜牧业的各项战略改革,它产生了巨大活力,使生产力空前解放,总结这些成功战略,为今后的发展提出设想。

        1 理顺产权关系,不断进行所有制改革

        畜牧业的产权关系改革最早,调整最彻底。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实现了养殖产权“私有化”,将脆弱的畜牧经济还给家庭经营。当时集体饲养,每头母猪年平均出栏肥猪才5头,效率很低,现在超过13头,效率大大提高。农业企业化也是从畜牧业开始的。产权关系不断改革为多极化:“国有制”、“公司所有制”、“专业户所有制”和“农户所有制”并存。只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不拘一格,因地制宜。

        畜牧业首创“私营大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并存,特别是饲料行业,产值超过700亿,大量资金融入畜牧业。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大企业和专业户联合。例如:乳品业、屠宰业、食品加工业与饲养户联合,资产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越来越现代化。调整产权关系一直推动着畜牧业改革和发展。展望未来,将出现下列产权关系变化。

        1.1 畜牧企业大型化

        对成功企业鼓励、扶植,扩大投资,组建“大企业”。

        1.2 企业综合化

        今后将鼓励、扶植养殖业扩大投资,组建包括加工、饲养、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大企业”。

        1.3 企业国际化

        鼓励大型畜牧企业与国际接轨,接受国内外投资,扩大国际市场,建立产品出口专营区。

        在大型龙头企业管辖区或大企业联合体,创建有针对性的疫病洁净区或控制区。中国幅员辽阔,不可能象一个欧洲大小的区域那样,在短期内控制或消灭所有疫病,只能做到局部洁净。国家应为出口专营区提供基础设施、技术更新、信息和物流方便。

        1.4 省区间生产区域联合化

        组建国内产区和销区的“联合企业”。

        1.5 提升大企业功能,根据需要参与某些行政管理

        我国农村小生产企业过于密集、分散,对于消灭疫病十分不利。过去依靠兽医防疫部门控制质量和管理防疫。从近年经验看,旧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大型畜牧企业有必要参与地方管理。质量和防疫对企业利润与生存关系密切。例如:禽流感一旦发生,周围3km内所有禽类都要进行扑杀,企业执行要比任何人认真坚决。不能让一个饲养户搞垮一个影响地方经济的大企业。

        1.6 进一步提倡规模饲养

        从四川人畜共患疫病、禽流感传播等问题来看,今后需大力推动农村规模化饲养。组建新式规模畜舍楼,集中饲养,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充分利用技术力量,严格检疫、防疫制度。农户可租用楼舍,既节省土地,又加强了包括市场管理在内的技术管理。畜禽饲养进一步调整新的产权关系,与多年前不同了,传统畜牧业越来越失去优越性,压缩农村散养是今后养殖业的大趋势。

        2 畜产商品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自由化”

        商品经济规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统一的商品市场上,我们过去遇到的“羊毛大战”、“棉花大战”、“蚕丝大战”、“粮食封锁”等,就是因为没有自由、统一的商品市场。畜牧业打破了这种局面,猪是第一个市场“自由化”的商品,所以才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带动生产的是市场价值,肯定价值的是市场,因此,企业、农户、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在市场领域下大功夫。计划经济最槽糕的管理就是市场。当时的目的就是改变资本主义无序的生产和交换,将价值固定为劳动量。所以,改革最需要突破的是适应市场规律。猪又是最先通过“一号文件”承认市场“价值”的家畜,活猪从禁锢多年的每千克0.65元放开,有了活力,实现了畜产品贸易自由化。

        2.1 完善和建设商品交换的场所——交易市场

        商品交换第一个环节是市场体系。它是我国计划经济的薄弱环节,目前,仍是需要投资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种畜和活畜拍卖市场、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市场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例如,服务市场的银行、旅店、家畜运输、寄养栏圈等。我国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运牛每车才装6~8头(美国每车装80头)使我们运输成本较高。活畜的屠宰加工落后,是因为市场太分散。市场设施成为提升质量和充分开发产品的关键,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

        2.2 完善商品交换规则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农业领域内最重要的是农业法,它很大程度上是农产品法。生产、交换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必须依法。为此,需要一系列标准化,工业领域已经执行的,农业领域还需要建立。科学家、企业家、行政管理人员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人大通过的畜牧法、兽医法、草原法,使畜牧生产活动有了规范和保障,这类工作以后还需要加强。

        2.3 加强畜牧市场的信息建设,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主管

        社会的商品大战、价格大战、经营大战,说到底是信息大战,谁能够在信息管理上运用自如,谁就是赢家。我国在畜牧业信息方面颇有成就,价格信息已经累计135个月。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我国信息产业也发展很快,对于最复杂、难度最大、可控性最差的产业——农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农业信息建设和推广应用。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络可获取各式各样数据,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决策者反而无从下手。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产生了新职业——“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他们在信息海洋中,帮助领导研究、筛选、加工、提炼,将有用的信息组织成为领导的决策依据,使农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科学化。

        2.4 实现二次分配和合理消费

        完善市场管理也包括使畜产品的质量拉开档次,这也是建立市场公平、社会和谐的手段。市场质量内容很多,包括不同货架期,早晨、晚上鲜肉价不同,保质期内外不同等,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选购。产品档次拉开,使不同消费者支付更趋合理。充分体现“和谐社会”。社会越发达,人们摄取的营养越平等。虽然质量档次不同,但摄取的蛋白是相等的。今后,人们收入趋于分散化,但摄入的营养却趋于平均化。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是市场的职责。

        3 畜牧技术的“傻瓜化”和实现组装畜牧业

        畜牧业是农业中接受科学技术改造最好、最快的。我国传统畜牧业实现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建立了饲料工业。在世界牲畜最多的国家推广平衡饲养,推广高效良种和设施保障,提倡规模养畜,很有成效。这归功于畜牧科技的“傻瓜化”。实质是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再集成组装,将技术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的同时,就引进了高新技术。摆脱农业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能否让农民应用现代技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畜牧业是接受“傻瓜化”技术最多的,象使用“傻瓜照相机”提高照相技术一样。

        今后科技发展趋势是软科学的硬件化,开发工程化的产品。例如,配合饲料,农民不需要了解原理,只要遵照说明书,知道家畜年龄,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喂几号饲料就够了,无需了解详细内容。家畜生产需几十种营养成分,通过选购添加剂就能达到营养平衡。推广先进技术变成“傻瓜化”产品以供选用。

        今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靠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二靠将技术转化成“硬件商品”,供农民选购。科技“傻瓜化”程度越高效果越好。

        3.1 不断开发畜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尽快实现硬件化

        转化科技成果是在社会需求基础上提出项目,由畜牧工程中心进行中试,最后由企业开发成生产使用的商品。今后,应提升技术开发产业链,农业部、科技部加强对技术开发产业链的管理和提供财力支持。我国存在相应的机构并具有相应功能,希望各行业专家多提具体项目。

        3.2 有实力的企业应参与科技成果的工程化

        这是一项开发性投资,成为硬件的产品是有回报的,而且是真正的生产力。应当了解到,如果科研投入1万元,成果的工程化需投入10万元,转化为科技商品需投入100万元。例如,饲料氨基酸是生产高效、低投入的关键产品,使蛋白质降低消耗。这是精细化工的高技术产品,发达国家垄断技术。现在又要更新换代成多肽、寡肽。可见,农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农民只需要选择对路的产品,组装生产。

        3.3 改革现有的畜牧站点,建设技术服务市场

        现代农民的生产,很大程度是使用“傻瓜化”技术产品(配合饲料、家畜良种、高效疫苗等)以固定程序组装,但在选择工艺、技术、材料时,还需要科学的咨询服务,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使其成本低、效率高。有实力的企业和有意改革的畜牧站点可组建畜牧服务公司,为专业户、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例如:消毒公司、防疫公司、种畜公司、剪毛公司、驱虫公司等将应运而生。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专业性、有保证的技术服务,如果你的产品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不合格、市场就会拒绝销售。这种挑剔的局面,预计很快会到来。

        3.4 科研体制、机制,科技投入都需要相应改革

        总体看需要实现“科学研究经济化和经济活动科学化”。前期科学研究还不是直接生产力,一般国际上也不保密,应尽量互通有无。只有工程化、集成化的技术,或即将在生产上应用市场上能销售的技术,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应当大力提倡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的科研体制。过去科学技术推广不力,与前期互不通气、重复研究、后期开发不够、停留在软科学上有关。

        科学研究经济化需要企业参与,特别是大企业,企业对科研成果要求明确,鉴定简单、实用。企业的经济活动也需要科学参与,特别是增强研究部门,不然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畜牧业资源、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4.1 畜牧业是农业中利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发展最有成效的模式

        任何生产都是资源的转化,转化过程又形成互为资源的产业循环。我国是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特别是粮食。畜牧工作者曾多次开展战略性研讨,围绕饲养什么、如何饲养,目标是节约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传统畜牧业因长期精料短缺,造成生产低效,总耗粮量反而增多。改革以来,采取了推广良种、改进饲养技术等措施,显著提高了转化效率。增加了肉食,改善了食物结构。由于摄入动物蛋白增加,使膳食更趋合理,营养更加平衡,从而降低了粮食需求,节约了粮食。人们再用节余的粮食饲养牲畜,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往复循环。形成“粮转料、料增效、猪增肉、肉节粮”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所以畜牧业走在种植业的前面。

        4.2 畜牧业出现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逐步形成区域良性循环

        近年来,养殖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出现明显的省区分化,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在短短几年就出现了其它国家需多年才出现的现象。当然,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有关,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运输力发展之快,世界瞩目,对于商品区域化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趋势是北方玉米带形成畜产品的生产区,东部沿海和南方经济发达区成为畜产品销售区。它将形成南北的经济循环和畜牧发展新热点。北方资源区适合畜产品生产、加工,源自生产成本低;沿海经济发达,有消费更多畜产品的购买力。产区因市场扩大而增产,获得更多利润;销区享受了比当地廉价的产品,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这将促进两个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企业家、投资者应当关注这种发展趋势。

        4.3 探讨农业生产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

        我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形成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后,资源、能源更趋紧张。国家间资源交流与产业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世界经济良性循环是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应对新形势、新事物设想新战略。

        我国农业成就世界瞩目,现在粮、肉、蛋、鱼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世界近45%的猪肉产自我国。虽然整体农业比发达国家落后,但我们的经验、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对促进农业发展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具备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改造畜牧业条件。以农业援助发展中国家,交换资源,是可选择的战略方案。中国年出口粮食1 500万吨,占世界5.4%。进出口都不多,援助其它国家比较困难,进出口只是为了调剂。

        世界农业格局是:粮食富裕国家都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国,人均占有量1 000~2 000kg。粮食出口都以发达国家为主,每年约2亿吨,占全球的76%,其中欧洲占一半,美国占一半。工业国对多余的粮食,第一作为粮食贸易,赚钱盈利。为竞争市场,国家往往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国际贸易以及生产条件提供优厚的补贴支持,以竞争市场和提高农民收入。

        非洲50多个国家,人均占有粮食才139kg。发展农业涉及广大群众生活和营养水平。我们以农业援助发展中国家,交换资源,当然会受到这些国家人民群众的欢迎。因为发展中国家缺乏支付能力,我们设想以共同开发矿产、能源等资源,偿付农业设备、种畜和技术的费用,形成相互帮助,实现共赢,建设新的国内外工农业循环。

        我国畜牧企业仍是对外贸易弱者。肉类出口仅100万吨,占产量的1.4%,潜力仍没有发挥。今后应设置国际农业外援与促进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农业参与国内外工农业的循环,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培养本国和外国研究生。并与贸易国交换研究人才和合作项目。今后世界的合作体制,必将建立在实现共赢和人民群众欢迎的基础上,不重视了解相互需求和特点,是不会长久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