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内生问题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9 23:37:05
文章录入:益农发展 -
“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内生问题
--------------------------------------------------------------------------------
作者:wobujiang
“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人说“三农”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人认为是计划经济造成的问题,总以为市场化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其实不然,“三农”问题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内生问题,换句话说,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并非依靠市场可以解决,因为它本来就是市场经济本身产生的问题。
如今中国的农业、农村及农民,其绝对状况并无恶化,恰恰相反,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整体上是逐步提高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数据,在从1980年到2000年的二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农业生产指数和人均农业生产指数是增长速度都远远超出全球平均增长速度。就农民生存状态的改变而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大规模的人群脱离贫困,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所以被称为“中国奇迹”。
人均农业生产指数
1980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世 界
93.1
100.7
101.6
105.4
105.5
106.9
106.8
中 国
68.4
101.1
129.3
142.8
146.9
150.2
154.2
农业生产指数
世界总计
78.5
100.7
109.3
116.6
118.2
121.4
122.8
中 国
54.8
100
120.3
131.9
136.5
140.4
143.8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中国的“三农问题”并不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没有增长,而是在于,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及非农部门人口的收入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种收入增长的差异,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贫困”。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的“相对贫困”问题。
以为“三农问题”是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与中国的实际状况并不相符。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也是受计划限制最小的行业,农民多少还有一点“资本主义尾巴”,虽然割来割去,但从来也没有割干净过。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为农民个人所有,为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如果还存在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影响,那么它对农业的影响至少不会多于对非农部门的影响。
以为“三农问题”是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这种认识非常流行,它隐含了一个推论,即:如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我们就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但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推论。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市场中,农业的发展永远落后于非农业的发展;(尤其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可能赶上非农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增长。无论政府如何重视,无论经济学高手如何筹划,无论有多少自诩为农民请命的胡说八道,市场就是如此无情。
市场的基本原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当非农经济还受着计划经济的桎梏的时候,市场率先在农村显示了力量,这一时间差使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先富起来”的会包括农民。这显然错了。作为整体的农民,绝不可能是市场中先富起来的人,他们恰恰是市场中最后富起来的人,如果在市场中他们有任何机会“富起来”的话。我们接受了市场,但我们准备好了接受市场的这一后果吗?
从纯粹技术的角度,也有很多关于“三农问题”原因的探讨。其一是说缺乏资本导致农业落后。这话说反了,资本不向农村流动,并不是农村落后的原因,而是农村落后的结果。整体而言。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资本基本不会向农业流动,市场经济,莫不如此。其二是说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这话虽然不错,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依赖于人均耕地的增加,如果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无法提高的。其三是说存在信用歧视,金融机构不向农民提供贷款。其实,对农业的信贷“歧视”是市场“公平”的一种表现,中国的信贷企业几乎拒绝向任何家庭规模的经营活动贷款,这一企业政策并非针对农民而设。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如果规则是公开的、普适的,就是公平的,金融机构只需要对经营规模设一个下限,农民就一定被“公平”地规定在贷款对象之外。
农业之所以难以提高效率,不能吸引资本,其根本原因是农业受制于土地的经济学特性:收益递减。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农民的收益权规定模糊,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收益也有大幅度增加,但随着投入的继续增加,收益并非成比例的增加,收益增量迅速地收敛为零。资本当然不会向收益增量为零的行业流动;同时,当收益增量为零的时候,劳动投入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低;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也不会向收益增量为零的行业提供任何贷款。这就是农业,以及从事农业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尴尬处境。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用说资本向农业的流动,即使在农村偶然形成了某种剩余资本,这些资本也承受着游离农业的市场压力。将资本从农村抽离的基本力量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动机,而这个动机恰巧是市场效率的根本原因,所以,“三农问题”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内生问题。
由于农业受到土地的限制,所以落后国家的经济起飞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例的下降,依靠农业,经济是不会增长的。既然经济增长一定伴随着农业产值比例的下降,那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民收入提高的唯一途径,就是减少农业人口,增加人均耕种土地数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非农部门不能吸纳足够的农业人口转移,农民的收入必定相对下降,这个结论只需要简单的算术知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这也是“中国奇迹”的一部分,但就是这样的奇迹,仍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收入状况,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人口现实。
实际上,收入差异扩大本来就是市场的基本特征,除了农业与非农业收入差异扩大之外,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差异扩大、沿海与内陆地区的收入差异扩大都是市场的必然结果。要缩小这种收入差异,工夫一定在市场之外。
所谓“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农民的相对贫困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政府补贴,无论是美国的农民还是日本的农民还是欧洲的农民,他们都相信这一点。只有中国的经济学家,鼓励农民相信,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相关专题:
· 在现代化视野中看“三农问题”
· 中国向何处去
· 我的行动大策略
· 徽州渔翁的商道:激励的度
· 与创业有关的定律与法则!!!
· 郎咸平:什么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利国利民
· 叱咤神州
· 国有企业该有什么样的命运
· 管理故事:鸽子搬家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 在现代化视野中看“三农问题”
· 中国向何处去
· 我的行动大策略
· 徽州渔翁的商道:激励的度
· 与创业有关的定律与法则!!!
· 郎咸平:什么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利国利民
· 叱咤神州
· 国有企业该有什么样的命运
· 管理故事:鸽子搬家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