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外资金在中国的动态分析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9-26 13:13:17
    作者:轉載人:章先生 文章录入:网友(jiason)
  •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多种因素的驱使下,相当规模的境外资金流入中国境内,已成为中国“资金体外循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快改革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必须对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有足够的监控和管制能力,否则将给中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一、境外资金的总态势和规模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口径和跟踪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对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尚没有一个准确的估算依据。一个最为直观的参考指标是外汇储备。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01-2004年,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储备分别为465.91亿、742.42亿、1168.44亿及2066.81亿美元,2005年1-6月新增1010.4亿美元,7-9月新增580.3亿美元。由此可见,流入中国的境外资金是从2002年开始激增。然而,依据外汇储备来估算境外资金流量有时并不十分准确,首先,我国的外汇储备基数很高,每年的营运损益将直接影响到外汇储备的实际增减,尤其是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仍以持有各种外国货币或外国债券为主,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对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增减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依据外汇储备来测算境外资金的流入会产生偏差。举例来说,2005年9月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58亿美元,为2005年5月份以来单月外汇储备增长首次低于200亿美元。如果扣除9月份当月的贸易顺差75.7亿美元和9月份的FDI流入52.54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其他方面仅有约30亿美元的增长,为2005年年初以来的最低值。但如果考虑到2005年9月份日元和欧元对美元分别贬值约5%的因素,9月份的外汇储备增量则应高于200亿美元。因此,认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减少”的判断并不可*。再者,随着我国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放松,2005年8月外管局发布了《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我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方面的限额限制基本取消。因此,未来越来越多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将不再体现在外汇储备上。 专家认为,可望更为客观反映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动态的参考指标是外汇占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1-2004年,我国每年新增的外汇占款分别为3565.29亿、5366.91亿、11623.58亿及17745.72亿元人民币,2005年1-6月,新增外汇占款达10030.3亿元人民币,7-8月又新增2784亿元人民币。如果按当年美元兑人民币约1:8.28的汇率计算,2001-2004年每年新增的外汇占款分别约为430.59亿、648.18亿、1403.81亿及2143.2亿美元。从2003年开始,每年新增外汇占款额超出每年新增外汇储备额。扣除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微小波动等因素,主要原因是始于2002年下半年的美元兑欧元、日元及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全面贬值。这也再次说明2002年以来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规模可能比预期的还要大。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外汇储备、还是外汇占款的角度,2002年以来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境内的规模在持续扩大。综合各年的外债规模,2002-2004年流入我国境内的境外资金总规模大约分别为700亿、1200亿以及2000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的规模在1010亿美元左右。

    二、境外短期资金态势和规模除了正常的进出口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等经常及资本项下正常的境外资金流入,更值得关注的是短期资金。对于境外短期资金,通俗的理解就是基于投机而非投资而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由于投机的“非法性”和“大进大出”的流动性,其只能通过各种监管漏洞和非正常渠道流入境内,这更加大了准确估算其规模的难度。专家从以下同角度来进行大致框算。从外汇储备的组成来看,除了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和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商对华净直接投资减去我国对外净直接投资),其余的基本上可视为短期资金。因此,通过对外汇储备增加额-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差额计算,2001-2004年,流入我国的短期境外资金规模大约为-132.5亿、-29.11亿、441.04亿以及1516.01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为389.2亿美元。另外,从我国的外债结构也可看出境外短期资金的流入态势。2001-2004年,我国新增短期外债分别达-21亿、52.2亿、212.4亿以及272.7亿美元,2005年1-6月,新增短期外债181.45亿美元。2001-2004年,各年末短期外债的占比分别为29.7%、32.6%、39.8%以及45.63%,2005年6月末已上升至53.1%,远超过25%的国际警戒线。

    三、境外资金进入的途径和去向
    (一)入境途径1.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等经常项目渠道入境。2001-200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分别为225.41亿、303.53亿、255.4亿、319.8亿美元,2005年1-9月的顺差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83.3亿美元。除了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进出口顺差形成的境外资金流入,应引起高度关注的是通过经常项目流入的无贸易背景的境外资金。尤其是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监管层明显加大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管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漏洞减少,因而经常项目开始成为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主要渠道。从服务贸易来看,其正在成为境外资金入境的一个新渠道,典型的做法是转移定价、母子公司之间代垫工资等。此外,经常项目下的“收益”项也开始成为许多短期资金入境的渠道。2.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资本和金融项目途径。据商务部统计,2001-2004年,我国直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8亿、527亿、535.05亿以及606.30亿美元,2005年1-9月为432.47亿美元,较上年同比下降2.11%。2004年以来,FDI下降有我国引进外资结构性调整、取消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等新政策以及内外资所得税合并改革提上日程等因素,但监管层明显加大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管理亦是重要原因。换句话说,有相当规模的境外资金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资本和金融项入境的,而这部分境外资金入境后并未直接进入实业投资领域,而是暂时闲置在外资企业的账户上,并且以现金管理等名义进入中国市场。3.以在华外资企业为通道。截至2005年9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1164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269.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053.48亿美元。如此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境外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底,在2661.76亿美元的外债余额中,除了755亿美元的贸易信贷,登记外债余额为1906.7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达477.29亿美元,占比已达25.03%。 4.通过境内企业进行外汇贷款并结汇。即境内企业利用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的离岸贷款业务,由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离岸部门对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发放短期外汇贷款后,外方再转借给境内企业,办理结汇,从而绕开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外汇贷款不能结汇的管制。5.境内外资银行渠道。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境内外汇资金短缺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为满足境内市场强劲的外汇贷款需求,明显加大了从境外调集资金的力度,这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2004年6月以来,监管层加大了对在华外资银行资金的监管和控制,先后出台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以及《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等诸多限制措施,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较大作用,统计表明,2004年三季度外资银行的外债呈减少之势,9月底境内外资银行外债余额为331.07亿美元,较 6月底减少45.51亿美元,降幅达12.09%。截至2004年底,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余额为313.6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17.22%。6.境内中资银行的自主资金调配。据统计,2002-2004年,中资银行各年末的外债余额分别为290.7亿、333.3亿以及620.8亿美元。同样受监管层对境内银行外债控制的因素影响(2005年度中资银行和部分非银行中资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总额上限已核定为243.91亿美元),近来中资银行的资金调集力度有所减弱。截至2005年6月底,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含境内中资银行)外债余额为672.46亿美元,占登记外债的35.27%。7.以QFII等形式从资本市场渠道入境。截至2004年12月16日,外管局共批准了27家QFII,投资总额度超过30亿美元,主要持有我国的A股,并通过境内各商业银行实行托管。但其中有部分QFII出于对汇率和利率的投机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而不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
    (二)入境去向1.房地产市场。近年来,与境外资金在境内实体投资增速下降相伴的是,境外资金在境内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迅速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04年境内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同比增幅高达34.2%。考虑到一级房地产市场开发的持续性,2005年境外资金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将相当可观。据人民银行的统计,目前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已近15%。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前些年境外人士主要投资于境内住宅地产市场不同的是,大量的境外资金开始从二级市场进入境内非住宅的写字楼和商业地产市场。今年6月始,以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为代表的海外基金频繁收购京沪等中心城市的大型商业和写字楼地产。相对于直接的房地产开发资金,这种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基金的形式进入境内不动产的境外资金更注重物业增值带来的短期高回报率,人民币升值无疑成为了它们大量入市的一个重要砝码。据统计,仅2005年1-3月,海外基金在境内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额就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投资量。2.债券市场。据初步估算,2003年以来,已至少有200多亿美元的境外资金投资于我国的国债市场,其普遍采用的策略是,先借入美元,再将其换成人民币并购买人民币国债,等待人民币升值后抛售所持债券,再买回美元并偿还负债,由此获得巨大汇差。3.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目前具体的数字尚不得而知,但从日益攀高的艺术品拍卖价格中可见一斑。
    四、专家建议除了对中国经济金融成长的良好预期,驱使境外资金大量持续入境的主要原因是对人民币较强的升值预期。即便是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主动升值2%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境外资金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预期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专家建议,中国的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方法对境外资金进行监控和管制:

    一、规范、统一的境外资金出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各部门的合理分工与配合,堵塞短期境外资金入境的渠道。首先要针对目前对境外资金缺乏系统统计的薄弱环节,抓紧建立一套规范的统计体系,加强对境外资金出入境规模和去向的跟踪分析力度。基于此,在国内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才可望真正防止境外短期资金利用各种监管漏洞入境。目前尤其应加大对经常项目下资金流动的监控,以及对非居民投资境内房地产采取限制措施,严格规范外资地产基金的设立和运做。

    二、释放境内的外汇需求,使央行被动吸收外汇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减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三、做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和逻辑的对外沟通及披露工作,使国际市场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涵,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界对人民币不切实际的升值预期。同时应加快境内外汇市场的建设和创新。尤其应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建设,给符合条件的境内银行更多的自主权,以帮助银行自身和境内企业防范未来更为复杂的汇率风险,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来反映人民币价值的汇率体系。
    四、加强国际协调,共同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目前除了我国,包括日本、韩国及泰国在内的诸多亚洲经济体都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加强国际协调、实施区域货币合作对我国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具体如区域债券市场建设、双边信用互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