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诈骗案例给媒体留下哪些思考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7-12-17 14:53:56
作者:潘树立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 潘树立
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公安部门破获的一起商业诈骗案件。涉案对象号称“海南锦绣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广大农户的无知,在媒体上大量散布“种植仙人掌致富”的信息,致使全国各地2500余户农户上当受骗,广大农户田头辛勤劳作一年,回报的竟是一大片无法销售的仙人掌。骗子公司涉案金额高达1亿余元。
骗子公司老板王志忠等人落入法网,自是罪有应得。但令人纳闷的是,这本不应该是一条“新闻”。因为早在2004年7月21日,上海的新民晚报即以《仙人掌丰收,他却被刺痛》为题,披露了上海奉贤区洪庙镇农民蔡林光在3年里投入7万元资金,不计投入的大量劳力,但最后只讨回1.6万元的惨痛教训。向蔡林光推销仙人掌种苗的,就是上述海南的那家“生物工程公司”。
为何已被媒体揭露的诈骗分子,却还能不断作案,直至3年后的今天才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市场经济中,为何类似的商业欺诈案不断出现?一句话,“仙人掌致富”案例给媒体留下了哪些思考?
思考之一,媒体应加强科技和法律知识的宣传。骗子公司屡屡得逞的手段是大量刊发诱人的广告。适宜大部分地区种植的仙人掌,却被冠以“科技致富”项目,并由拥有炫人眼目称号的“专家”领衔;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回收仙人掌产品;签订合同,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而在合同中,商家留下了有关“产品规格、价格、收购期限”等苛刻规定。无知的农户走入陷阱后,一时还找不到一旦对方违反合同的法律解决途径。
思考之二,媒体信息必须得到及时和广泛的传播。如今,媒体上有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报道是“弱势”内容。近几年来,农民种植或养殖“新品种”项目,最后亏本甚至血本无归的事例可谓不少。先前有养蝎子、种芦荟的上当例子,后来又有养法国蜗牛、种食用仙人掌的教训。“新品种”可谓刮风一般,一阵接着一阵。媒体虽然披露了一些骗局,但信息的传递面不够广泛,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知晓度更为欠缺。这就造成诈骗公司能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屡试不爽。
思考之三,媒体的舆论监督必须形成合力,并最终使监督取得实效。新民晚报三年前的报道,在上海郊区产生了影响。但那家海南“生物工程公司”却掉转方向到上海以外的北方地区进行异地犯罪。由此可见,媒体的舆论监督应从两方面得到加强:一是消息报道与跟踪报道相结合,既要披露商业欺诈案的现象,也要报道案件处理的最终结果。在报道上形成强势,扩大报道的影响,警醒读者;二是舆论监督与法治途径相结合,新闻单位加强与行政执法以及公安、司法部门的协作,各地媒体加强信息沟通,既能为“除恶务尽”扫清障碍,又从源头上为社会构建诚信体系筑起堤坝。
· 要写商业计划书的公司注意啦!(善意提醒)
· 河南男子遭假冒亲情短信骗钱 一条短信3元
· "地下炒金"热真相:中国急需黄金做市商制度
· "专利孵化"成黑中介新业务 全国百余专利人被骗
· 神舟笔记本维修20061109
· “瑞士共同基金”骗了17万余人
· 有关专家告诫投资者远离任何非法证券活动
· 瑞士某资产管理公司是骗子,大家一定小心
· “金股之王”骗术揭密:客户挣钱亏钱都被骂
· 丹东骗术大揭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