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学生贷款上学成功创业 月入七八万变校园巨富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3-3 9:41:13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揭秘从贷款上学的穷小子到校园“巨富”的历程
“嗨,你不是校门口那个饭店的老板吗?咋还来上课啊?”在去教室的路上,一个女生拍了拍孔德永的肩膀问道。“我还是学生,还没毕业。”小孔憨憨地笑了笑。
在中原工学院,孔德永这个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可是全校的风云人物,不仅仅因为他曾是班长、学生会干事,更因为他是全校创业最成功、目前身价最高的在校学生。
一切都从练摊卖手套开始
孔德永所在的中原工学院新校区,位于郑州县级市新郑的郊区,周边设施还不健全,所以,一到换季,同学们平时都是趁周末坐一个小时公交车进市区疯狂采购。
2004年11月,冬日的寒风一如往年地搞起了突然袭击,许多同学因为还没来得及准备入冬的衣物都挨了冻。看着校园里抱臂、缩手、行色匆匆的同学,一直想创业挣钱的大一新生孔德永有了第一个点子——卖手套。小孔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宿舍好友的赞助和支持,他带着东拼西凑借来的50元钱,趁周四下午没课去市区批发了30双漂亮时尚的手套。周末两天,在好友的帮助下,小孔卖掉了所有手套,还上借来的钱后,他赚了50元。
“我们学的是市场营销,在摆摊时还充分实践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选址,我们把小摊摆在校门口到进市公交车站牌的必经之路上,人流量大,目标客户集中;再比如营销方式,我们专挑并肩走的男女推销,他们大多可能是情侣,只要是女生看上的,男生顾面子也会买下。”谈起当年练摊的经验,小孔兴奋不已。
第一次“创业”成功后,孔德永信心倍增,放开手脚开始赚自己的生活费。冬天卖棉被,中秋卖月饼,黄金周搞旅游,新生开学卖生活用品,给军训新生有偿拍照……一年后,孔德永已经攒下了1.4万元。
营销知识搞活“地下”小饭馆
2005年夏天,身为班长和学生会成员的小孔跟老师到湖北搞调研。他发现湖北一些高校附近,许多饭馆都是在校学生自己开办的,而且生意都很不错。“咱们学校比较偏,但附近4所高校有4万多名学生,而且校门口的饭店没有饱和,所以再开饭店还是有可能赢利的。”小孔暗自盘算。
那天晚上,孔德永急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带队的辅导员王老师。足足沉默了10分钟后,王老师的态度从起初的反对变成了支持。但孔德永的父母却远不如王老师这般开明,他们甚至激动地说出了断绝关系的狠话。家里唯一支持小孔的就是做厨师的表哥,他专程从东北老家赶到郑州帮小孔。在合伙人兼好友贾红亮提供的8000元资助下,他们以一年近3万元的价格,租下了学校附近一个200平方米的地下室。办好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消防许可证,招聘了杂工、服务员,2005年9月1日,孔德永和贾红亮的龙泉饭庄开业了。
第一天的营业情况小孔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天营业额为428元。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让小孔没想到的是,之后的两三天,饭店一直鲜有人光顾。
根据营销所学知识,小孔和好友们一起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校园里散发,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小孔的饭店开在校门外饭店相对集中的街道,并且在地下室,没有明显的标识,参加调查的同学80%都不知道饭店的存在。
于是,小孔连夜赶制了一个霓虹灯和一个3.8米长的条幅,并在校内大学生交流平台上发宣传帖,举行开业酬宾返代金券活动、过生日送礼物等促销活动。宣传效果确实很明显,半个月后,饭店每天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元左右。
创业经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创业很艰辛,难免会占用学习上的时间,饭店开业一个月后,小孔就辞去了学生会的工作。再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小孔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小饭店进行了管理改革,饭店渐渐步入正轨。现在,即使他们几天不到饭店,经营也不会出现问题。
2006年3月份,孔德永租下了龙泉饭庄旁边一个120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东北家常菜馆。当年夏季,小孔又在店外的空地上搞起了大排档,生意最红火时一个月能挣七八万元。积累以前的创业经验,2007年9月,孔德永的川王府火锅店在学校附近又正式开门营业了。
2007年11月,从没出过远门的孔德永父母,第一次坐飞机来郑州看望儿子。仅仅过了3年,当初那个上学都要申请助学贷款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校园“巨富”,让二老几次激动落泪。
现在,孔德永已经是全校最能挣钱的学生了。当初的合伙人贾红亮,已经凭借着这段创业经历脱颖而出,被湖北一著名企业录取为安检师,享受每年6万~15万元的年薪。虽然上门要小孔的企业也有不少,可他都拒绝了。他打算尽快还完助学贷款后,将店交给家里人打理,自己去大型的餐饮服务业锻炼学习后,再继续创业。
(记者 韩俊杰 通讯员 王晓凡)
· 烟草大王欲变传媒大亨
· 迈克尔·斯宾塞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美国女生兼做CEO
· 柳传志的创业哲学
· 成功的捷径商界最高境界:教你没钱怎样做老板 连载2
· 22岁大学毕业生瞄上街头灯箱 一次赚得50万元
· 开发新品 系列模型借“网”闯市场
· 美国亿万富翁的发家史
· Google首席执行长施米特:如何改善Google的管理方式
· 戴彦榛--生命和事业的八百粒“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