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股权结构下的融资理论分析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9-14 8:37:40
    文章录入:网友(木工)
  •  
        现代企业的融资结构普遍是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部分形成。其中,银行信贷、债券发行和股票发行又构成了外源融资的主体部分,由于这三种方式在发行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同的选择又会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因此,企业在融资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而如何选择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就成了现代中西方经济学家反复研究的资本结构之迷。相对来说具有显著突破成绩的是MM理论, MM理论试图破解企业的资本结构之迷,但是,遗憾是由于MM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下进行的模型探讨,因此所得的结论与在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候是有很大的差别的,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又对该定理进行了放松了无税收的假定,证明了在企业所得税的作用下,企业通过调整其融资结构,增加债务-负债的比例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根据两位接经济学家的修正后的MM理论,企业的负债越多,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会越大,那么当时就有人得出结论:企业的最大市场价值就是企业在100%负债情况下进行经营,而这显然与现实不符的。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新的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平衡理论逐渐兴盛起来,该理论是在MM理论的研究结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放松了关于无破产成本下的假定,通过引入了负债税收收益与破产成本的均衡博弈,从而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使企业的融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正当权衡理论发展到鼎盛时期,Miller在1977年发表了《债务与税收》的论文,通过引入了个人所得税来试图证明MM定理的正确性:对单个企业来讲,最佳资本结构是不存在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的权衡理论挑战,但是我们知道MM理论当时是建立在1986年美国税法改革以前的背景下的,因此,随着以后的企业所得税下降到34%以下,米勒理论又受到了挑战。

        80年代以后,就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研究中,一种试图综合平衡理论和米勒模型的新方法的观点兴盛起来,它在MM理论中引入了权衡论当中的财务危机成本,综合了两种观点,因而被称为新综合理论,该理论的代表是莫迪利安尼、迪安吉洛和马苏利斯o金o罗斯,该理论的显著不同的就是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引入市场均衡分析之中,指出企业的期望免税现值因受到企业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是个不稳定的变量,而企业的举债也并不是免税优惠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在认为只采用增加债务融资来增加免税优惠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与此同时,罗斯放松了MM定理关于充分信息的假定,提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营者知道企业的真实信息而投资者却不知道,因此投资者只能通过经营行为所传达的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负债-资产结构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给市场的信号工具。负债-资产比上升意味着经营者对企业的未来收益有较高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大,因此是一种积极信号。继罗斯之后,迈尔斯和麦吉勒夫考察了非对称信息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在罗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的"融资顺序"理论。在非对称信息的假设下,激励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也应运而生。它们分别对企业融资结构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融资结构与经营控制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后来,以产品和要素投入市场相互作用的融资结构模型则将工业组织理论引入分析,探讨了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企业融资结构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以及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产品或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MM理论的批评和争论中产生对企业资本结构相关的一系列理论,虽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但是各流派对负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一致的,即认为债务有抵税、激励、降低代理成本和传递积极信号的好处。因此,企业融资顺序为:内源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

        作者:孔令本,男,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