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股之王”骗术揭密:客户挣钱亏钱都被骂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11-10 20:07:19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周末,中国证监会披露了两起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件的调查、处罚结果,并将其移送公安部门立案侦查。经本报记者卧底调查并曝光的“金股之王”正是其中之一。经查,“金股之王”非法招揽客户千余人,非法所得达1000多万元,违反了证券法和刑法有关规定。 
     
     
      作为最早将“金股之王”欺诈伎俩公之于众的新闻媒体,本报得到了众多受骗股民的好评。他们纷纷表示骗子企业应该受到法律惩罚,期待有关部门能加大查处力度,尽量挽回受骗人损失。


      蹊跷投诉引出惊人骗局

      本报记者对“金股之王”的关注,源于“里应外合”的两宗读者投诉。

      月初,宝安的赵女士向本报记者求助称,她听信“金股之王”公司的电视广告宣传和电话推销,电话营销人员称该软件有抓涨停的奇效,并且还有“老师”电话和短信指导炒股,保赚不赔,于是她花24000多元购买了该公司的“金股王”软件。然而,她付款购买软件后却再无人与她联系,软件所推荐的股票也是小涨大跌,令赵女士损失惨重。她多番联络“金股之王”公司要求终止软件使用协议并退款,但该公司不予理会。

      而“金股之王”公司一位前员工向本报揭秘:“金股之王”公司有一整套培训方案,销售人员所要做的就是按照公司的“话术”向看到广告后打来电话的股民推销炒股软件。销售人员不具备任何股票咨询资质,却要时刻“指导”股民炒股,“忽悠”股民出高价买他们的“金股王”软件。而且,公司还不断扩大规模,大量招聘涉世不深的应届毕业生从事电话推销业务。这位举报人认为,这家企业的所谓“话术”,其实就是一套逻辑缜密的骗术,目的是骗人掏钱买毫无用处的软件。

      一位是受骗上当的股民,一位是义愤填膺的离职员工,他们俩的投诉和举报从不同角度揭露了“金股之王”的骗子嘴脸。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记者在网上发现了各地网友发布的有关“金股之王”欺诈股民的信息。

      经过周密安排,本报派出记者,卧底9天,全方位深度调查“金股之王”,掌握了该公司骗人的事实,并连续报道予以揭露。


      骗子攻击本报威胁记者

      报道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全国关注,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中央媒体派出采访组赴深采访。各地受骗股民纷纷与本报联系,希望通过本报唤起有关部门和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对违法证券咨询活动进行有力打击。

      虽然事实清楚,但“金股之王”负责人却百般抵赖,始终不肯承认其正在进行的是非法证券咨询活动,并以自身是“高科技公司”为由,反诬本报记者为其竞争对手派出的“枪手”。应记者之约来到本报编辑部说明情况时,该公司代表避重就轻,不谈事实,反复明里暗里地对记者进行威胁,临走时还给记者发来一条极具威胁意味的短信。

      他们还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阻挠记者的正常采访工作,暗中联络和说服向本报投诉其不法行径的股民,并与他们私下签署所谓“退款协议”,不断电话骚扰赵女士,目的在于迫其放弃投诉,令有关部门查处时没有人证。

      更为恶劣的是,“金股之王”公司竟然以企业名义,恶意散布攻击本报和本报记者的言论,试图混淆视听,将新闻媒体正常的舆论监督职能诋毁为“枪手行为”,甚至对记者号称其“有渠道”,能够让记者的工作无法继续。

      随着本报报道的步步深入,“金股之王”的骗人伎俩大白于天下。有关部门调查刚刚开始时,该企业负责人又玩起了“金蝉脱壳”把戏,把股份转让他人,由他人来应付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受骗者。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时常接到骚扰电话,严重影响记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种种怪相,更加印证了该公司的无良和对舆论监督的恐惧,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本报追踪到底的决心。

      从3月31日至7月30日,本报陆续推出了揭露“金股之王”欺诈行径的报道20余篇,引起了新闻界、证券界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迅速跟踪报道了此事,央视《经济半小时》、《大家看法》、上海电视台《1/7》等栏目均就此事采访了本报卧底记者并制作了专题报道。骗子们的无赖招数大白于天下。


      受骗股民 大感欣慰

      随着证监、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查处,“金股之王”已被立案侦查,有关涉案人员也纷纷落网,众多股民感到大快人心。有知情人建议,查处行动还应向纵深发展,将案件所涉台前幕后的黑手一一查处。

      得知“金股之王”被立案侦查,赵女士表示很欣慰,并向本报表示了衷心感谢。经过记者和她的共同努力,她追回了大部分款项。

      另据山东一位受骗者李先生表示,他在本报曝光此事时接到过“金股之王”的“招安”电话,并与之签署了所谓“退款协议”,但直到该公司被查,他仍未收到协议规定的“退款”。他说,骗子理应收到法律惩处,或许他损失的近4万元“软件费”难以收回,但仍盼望公安机关能加大查处力度,尽可能地为受骗者挽回经济损失。

      有受骗者表示,他们的经历给其他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投资有风险,没有只赚不赔的神话。骗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贪欲编织骗术巧言,以科技企业外衣行非法证券咨询活动之实。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让“金股之王”这样的企业再无生存空间。

      相关 链接

      记者九天卧底揭露骗子嘴脸

      本报记者唐光明报道3月20日,记者通过应聘,和20多名对证券交易和运作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的求职者一道,成为金股之王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第21批新员工。

      进公司后先“洗脑”

      记者首先被安排进行证券知识“扫盲”与人事识别。人事级别以色带分别:灰色带为培训期新员工,浅蓝色为新员工,深蓝色为老员工,粉红为客服部员工,粉紫色为助理、客户人员,金色为咨询部人员,红色为业务主任又称“老大”。进出公司必须佩戴色带。上班期间,不准使用个人手机。

      之后,就是学习一套专门欺骗客户的话术:即接受“洗脑”。

      培训“老师”说:“顾客永远是错的”,是打击的对象。和客户对话时,说话一定要坚定,一定要大声。要强调“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的理念,让客户将股票交给我们操作。

      首先要套问客户的资金与炒股情况,然后,将客户分为“恩客”、“磨客”、“牛客”、“名流客”等四类,依靠“话术”打击其自信。“客户挣钱了,就骂他挣钱太少;亏钱了,就骂他不会炒股。”一句话:不论客户挣钱、亏钱,都要吼他,骂他。

      业务员须背骗人“话术”

      “控制客户想法,引导客户想法”也是“老师”传授的“法宝”。“老师”说,和客户交流一定要热情、真诚,提问一定要有连贯性,不能让客户有戒备心,不能让客户以为我们要骗他的钱;善于利用同姓、同乡、同龄、同属相、同命运等似是而非的情况套近乎,必要时,还要多“洒花露水”(赞美客户,拍客户马屁)忽悠客户。“通过我们问客户答的方式,进行互动对话,逐步控制谈话局面,引导客户思路,按照我们的思路走。”

      如果推荐的股票出问题了,就答复客户说,股票是很有潜力的,是客户把握不好,一定要把所有责任推卸给客户。

      “老师”讲解的“话术”分别记录在18张A4纸上,要求每个业务员背诵。

      背诵中,记者与大家一直质疑:“公司软件要价几万甚至十多万元,能够帮助客户挣钱吗?”“公司所做的股票咨询与分析业务有没有资质?”“为什么网上有人骂公司是骗子公司,养了几百骗子在骗人呢?”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着,一直没有弄明白公司究竟在销售什么,感觉就是依靠“话术”骗人。

      “艺名”上岗以免客户找麻烦

      经过9天的培训,记者顺利上岗。但人事部门要求记者换个名字。老员工说,取“艺名”主要是方便工作,也不担心日后有客户找麻烦。公司办公区域被隔成十几个部门,每两人一张办公桌,一个人两部电话机,100多人忙着打电话,有的拍着桌子说话,像是在吵架;有的坐在桌子上吼;办公场景一派混乱。

      办公桌上贴着业务人员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每天打电话200通,新单归档比率达到80%,必须找到20个资源,一周之内必须要与130个客户建立联系。老业务员每天扫单(打电话)150通,每个人手中电话记录(A1表)数量必须达到120张;每天必须动员3个客户卖掉股票,每天必须有购买软件意向客户3人,晚上至少要扣单6个,每天晚上报账号两个,上午8时40分上班,晚上9时30分下班……

      在办公区域的业绩排行榜上,最多的个人交易额一天达到13万多元。

      随后,记者将9天卧底经历以实录形式整理报道,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来源: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