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德·林奇:基金业一座高山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12-2 14:54:39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林奇认为,“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他对历史、心理学、政治乃至玄学等都颇有研究。

      进入20世纪60年代,共同基金成了美国股市的主力军。在这些林林总总、多如牛毛的基金经理当中,彼德·林奇(Peter Lynch)创造的传奇般业绩至今仍是令人仰视的一座高山——它主持的麦哲伦基金在13年里的平均年回报率为29.2%。


      初窥门径

      林奇出生于1944年。在波士顿大学完成了大学教育后,1968年毕业于沃顿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单就学历看,林奇似乎与其它基金从业人员并无二致。但他本人在波士顿大学上学时,却学习了大量诸如历史、心理学、政治乃至玄学等文学科目。按他的理解,“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我们做股票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数学知识,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已经学会了。”而且,在他大学二年级第一次购买股票后,不到两年时间就赢利将近5倍。这使他坚信:股市是有赚钱机会的,而且“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涌现出来”。

      1966年,林奇开始了在富达公司的实习,之后又在沃顿继续完成其研究生学业。由于他曾经给富达的老总当过高尔夫球童,林奇在富达公司开始其投资生涯应该算是走了点“后门”。然而,在他看来,在沃顿所学的那些据说能帮助人成功投资的理论却只能让人失败。

      当时流行的“有效市场假说”和“随机漫步假说”,告诉人们完全相反的论点。前者认为:股票市场的一切信息都是可知的,并且股票的定价也都是合理的;后者则宣称:市场的涨跌是不合理性的,也是完全不可预测的。而这两种假说,也总能在市场上挑选出符合自己理论的范例。所以,虽然似是而非,当时却充斥在商学院的教育舞台上。

      然而当你在现实中发现有人在一只股票上挣了几十倍,而且事先就解释了该股票上涨的原因,你又怎能相信那些盛行于学院的理论家的话是正确的呢?富达当时在管理共同基金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出色的,其成就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这些发生在自己亲自参与工作的企业里的事实,只能使林奇认为,那些所谓理论只是失败者和外行人的胡言乱语。

      林奇在富达公司工作是以股票分析员的身份正式开始的。对目标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加上对其它成功者的研究,使他很快发现,所谓华尔街专家的意见其实不过是受到很多文化、法律以及社会方面规定束缚后才做出来的。只有摆脱这些束缚,不做随大溜的投资者,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奇迹的诞生

      1977年,已经成为富达公司研究室主任的林奇接管了富达麦哲伦基金,开始了其基金经理生涯。

      林奇终于有了把其多年研究总结出的投资策略用于实战的机会,他开始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习惯运作资金,从事股票投资。富达公司的总裁曾建议说,要减少投资组合里的股票种类,而林奇却难以拒绝按他自己的原则判断为是好的股票交易。结果,他的持股种类不但没有从接手时的60只下降,反而很快成倍地增长。好在总裁思想开明,非但没有干涉,反而在林奇的策略奏效时很快接受了林奇的投资策略。

      当时的麦哲伦基金的规模只有2000万美元,在众多基金中默默无闻,而林奇的名气也同样无声无臭。由于当时股市正处于熊市,尽管业绩很好,在林奇开始管理的头三年,依然有近1/3的份额被投资人赎回了。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随着1980年代牛市的开始,业绩优异的麦哲伦基金开始越来越吸引投资者和媒体的注意力。而林奇也不负众望,连续13年保持了非凡的赢利能力。在这13年里,麦哲伦基金的累积收益率达到了2700%;也就是说,平均年回报率为29.2%,超出同期市场平均收益13个百分点。

      当他在1990年离职退休时,麦哲伦基金的资产已经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了140亿美元,规模扩大了400倍,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不仅成为富达公司的旗舰基金,也成为当时全球管理资产额最大、投资业绩最佳的基金。林奇的影响之大,以至于因其推崇长期投资,而使不少只做过几次短线交易的基金经理人,对外都宣称自己是长期投资者,“宁可承认自己是瘾君子也不愿承认自己是短线客”。

      出色的成绩虽然眩目,但随之带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尽管林奇是以长线投资为主,但其决策依据却是建立在对企业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而这种方式带来的工作量是常人无法承受的。林奇每周至少工作6天,有时星期天也不能休息,这对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是很痛苦的事。

      终于,在1990年5月31日,彼得·林奇在其颠峰时期宣布金盆洗手、激流勇退了。像体育明星一样,他退休的理由是工作量已经敲响了警钟(林奇父亲去世时是46岁,恰好和林奇退休时的年纪相同),他需要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还要做些其它的事情。而全世界也广泛报道了他的退役,并用尽惋惜之词。可以说,从未有一个基金经理得到过这种荣耀,甚至有传闻说,林奇之所以退休,是由于“他从退休时开始数他自己赚来的钱,到死也数不完”。

      林奇退休后不久,长期的牛市崩溃了,这使不少权威人士评论林奇充满远见,但林奇自己却并不引以为骄傲,反到坚持认为,股票市场从长期看总是会上升的。果然,此后不久,在华尔街的专家们还沉浸在自己预测熊市来临如何准确时,一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展开了。道-琼斯指数在10年里持续走强,从2400点上涨到了11000点,这使得又一大批专家牺牲掉了自己的名声。

      退休后的林奇依然很忙碌。他成了一个个人投资者,著书立说并投身天主教事业,还从事了大量慈善工作,捐献了不少慈善资金。此外,他还担任了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和发言人,频频出现在某些商业场合。这使得他依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唯一的区别是,他已经不再管理公众资金了。


      《崛起在华尔街》

      之所以林奇的退休引起如此众多的关注,不仅因为他留下骄人战绩,也和他在1989年出版了指导大众投资者的畅销书——《崛起在华尔街》(One Up on Wall Street)不无关系。

      与其它专家截然相反,在林奇这本书中,他既没有使用高深的技术语言,也没有提出深奥的理论,凡是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都不会发生阅读障碍。书中通过常识性的东西告诉中小散户,即使没有富有的金钱和良好的专业教育,哪怕同时也不具备职业投资者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但只要通过关注自己的周围,以投资为副业也一样可以得到良好的回报。

      这本书在美国多次重印,销量超过百万册,并且在千禧年再版。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年,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林奇却认为,他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依然有效,依然能对希望从投资股市中获利的人有所帮助。

      林奇的建议,看上去都十分浅显。他是长期投资的崇拜者,持股时间一般都在3年以上,所以他的建议也是以长期投资为基础的。对于那些定量性的技术分析和稀奇古怪的理论,林奇斥其纯粹是“认为鸡叫导致了日出”。

      他还建议,作为投资者,投资行为要针对公司而不是市场,要充分利用个人所了解的信息来获取收益。投资者完全可以忽略短期波动,并尽量寻找那些还没有被华尔街发现和确认的机会,因为普通人常常会比那些职业投资者提前几年关注到本地的优秀企业和产品。一年总会有两三次有良好前景的机会,一旦发现要及时抓住,同时又不要过于贪婪。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公司比大公司机会更多。

      其实,隐藏在这些简单的老生常谈的背后,林奇告诉我们的是:不要随大溜,要走在别人前面。不要迷信专家,要相信自己的研究。不要等别人来确认,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只要你控制好自己的盲目情绪,加上足够的耐心,一样能够成功。而不一定非按林奇的策略去投资,毕竟林奇虽然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并不是唯一创造过奇迹的人,没准下一个奇迹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