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蓝筹时代”的操作策略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12-3 12:25:10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价值投资理念的遭质疑、蓝筹股的断层等市场环境的戏剧性变化,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后蓝筹时代”的操作策略。

      理性看待蓝筹股断层

      经过多次的酝酿,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从去年开始祭起价值投资理念的大旗,提倡从基本面选股、按市盈率排序,加之这几年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引发了不少周期性行业的回暖,两方面的激情碰撞造就了我们熟知的蓝筹股行情。但情况说变就变,随着蓝筹价位逐渐高企(部分品种有透支业绩嫌疑)、国家对相关投资过热行业进行调控等问题的出现,蓝筹阵营出现分化。

      对于蓝筹股的断层,不少人归咎于宏观政策的调控,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国家有关调控措施出台之前,已经有部分蓝筹品种出现了调整迹象,如宝钢股份、中国石化等。这些品种的回调实际上始自于今年年初,而宏观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集中在4月份。也就是说,蓝筹股回调是内在规律作用使然,而政策因素只是导致蓝筹最后的急跌,起到了加速风险释放的作用而已;又或者有人会认为是基金同盟的瓦解导致蓝筹股的断层,但这仅仅是表象解释,不能触及更深层次的“合理内核”。看看基金青睐的这些代表周期性行业的所谓“蓝筹”,其高速膨胀有不少是建立在信用过度扩张的基础之上,这样脆弱的基石,甚至抵挡不住国家任何一次政策的货币紧缩政策。如此看来,蓝筹股断层的出现在所必然。

      那么,是否蓝筹股的断层出现,就意味着被基金经理们奉为圭臬的价值投资理念变得一钱不值了呢?事实上,相似的一幕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早已上演。概念股的神话破灭后,华尔街流行起了蓝筹股投资热,“最优50股”在众多机构追逐中不断攀升,但最终的结局与目前A股市场的蓝筹如出一辙。或许华尔街的案例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当理念变成信仰的时候,理念实际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理念,蓝筹投资终于在机构的无限热情中演变成蓝筹投机。这一点,在4月下跌以来仍有不少基金增仓蓝筹、盲目崇拜低市盈率的机械式做法中暴露无遗。或许是一些基金经理过于急功近利,又或许是功课做得太马虎,总之,基金这种对价值投资理念的表面化甚至是画虎类犬的理解而造成蓝筹股出现断层的后果,会引发市场对所谓价值、所谓理念的重新审视。对下半年更多是酝酿机会的市场而言,痛定思痛未必是一件坏事。

      “中小板”引发理念重构

      在笔者看来,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在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而非简单市盈率的排序。事实上,去年这一理念最初运用的成功,也是因为汽车、钢铁等周期性行业的高增长(市盈率高低仅仅是判断其是否被市场低估的辅助指标)。因此,如果下半年仍有一波行情的话,市场恐怕还是需要在价值投资理念上下功夫。只不过再也不是看重市盈率,而是更多地看重其未来成长性,价值投资理念的重构将成为必然。而造成理念重构的契机,就是近期推出的中小企业板。

      在原有的价值投资理念遭到挑战的背景下推出中小企业板,市场目光自然会更多地倾注在更具备成长性的新品种上面。事实上,近期盘面热点泾渭分明的表现,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市场资金在投资思路上的明显变化。比如在“中小板”推出之前,市场对“中小板概念股(包括小盘次新和部分科技股)”的提前热炒,与基金抛售蓝筹势成水火,虽不能改变股指回调趋势,但造就了不少个股机会;而随着中小企业板“新八股”的闪亮登场,更是将这种投资思路的变化发挥到极至。尽管有高估嫌疑,但至少说明投资理念已经开始悄悄由之前肤浅地对比业绩,向更倾向于未来业绩成长转变,而这种质的转变对下半年行情的展开非常有利。比如科技股(成长投资理念的代表)尽管基本面参差不齐,但其中不乏高成长性品种,业绩想象空间远非周期性行业的品种可比。而且市场表现上,一直活跃的市场走势与去年行情启动前蓝筹的市场表现非常相似——这种大规模的热身,是否也是对成长性投资理念渐行其道的一种声援?值得关注。

      如果我们认定目前点位是低风险区域,下半年还有一波行情的话,就不能一味地消极等待。而在蓝筹股的断层出现后,我们的视野也不应囿于蓝筹股,在投资理念可能或者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并把握住,才是我们下半年要做的主要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