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是而非的“打压论”与“成本论”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12-11 10:26:47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周一市场的突然逆转使不少多头舆论感到意外,纷纷找出诸如今后要征投资证券所得税、深圳拟抓紧搞主板与创业板之外的新板资本市场等利空传闻作为这次小跳水的理由。其实这些理由多少显得勉强,只要仔细观察、研析一下上周貌似走强的四根小阳是如何吃力、如何步履沉重,且缺乏成交量的配合,就不会对周一的“意外”感到意外了。

      旁观者可以糊涂,主力心里却是清楚的:既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股指依旧蹒跚不振,继续往上顶还有什么意义呢?搞不好还偷鸡不着蚀把米,干脆主动撒鸭子溜吧。既然要跑,当然要让前期升幅不薄的大盘指标股打先锋。这些股又多为基金一二季度(尤其是后期)增仓甚多的重仓股,股价升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理论就会起作用——套利的欲望会使机构的态度发生分化,谁也不想做继续拉高为大伙作贡献的“雷锋”了。何况我们已从上周公布的基金组合中得知:基金自己手中的弹药也实在有限了,总不能一意逞强将****全打光,来个大满仓吧!面对这种容易落入尴尬的局面,显然退比进主动。时下有两种似是而非,难以令人信服的论调,是值得加以讨论辩证的。一是“打压震仓”论,认为目前大市的回调是因为“6·24”利好政策出台突然,许多机构仓促建仓吃不饱,所以要通过打压震出筹码吃便宜货。这种观点是以后市必然向上突破为前提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妨想想:如果从目前的点位向上突破,要消化高位的天量,需要多么大的成交量?现阶段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愿意高位入市的资金?历史表明:天量级的成交几年一遇,近期再放一次巨量(不一定天量级)市场是否有此能力?有此信心?从机构的仓位状况分析,场内做多主力机构恐怕不是吃得不饱,而是吃得太饱(有基金的报表为证)。硬要再吃的话虽然不是不可以,但吃撑了之后还得吐出来,也就是说做上去后还得下来,这样还突破得了吗?当然吃不饱的、肚子空的机构也不是没有,但人家那都是趁放天量在高位故意放空了的;你让它这个位置再吃回去,它不会干,因为没有胃口。至于打压云云,对它们来说根本不存在——手中没多少筹码,拿什么来打压呢?可见“打压震仓”的说法难以成立,说是通过振荡搞搞小波段操作,维护盘面还差不式,深发展的走势便是证明。另一论是“建仓成本高故不易深跌论”。这种观点短期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但不要把它绝对化。成本区只在市场强势运行是起作用,但若市场呈弱势运行,成本区反而会由利好因素转化为利空因素,成为上行的阻力或破位后的中长期顶。当主力资金耗尽、护盘失败后,只需不多的一些资金就能把成本区磨穿——不管这个成本区曾经发生过多么惊人的成交量。

      不要忘记价量关系的一条铁律:下跌破位是毋需量的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