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终于从“股海大学”毕业了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2-19 10:33:14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刚过而立之年的何景舟,圆圆的鼻子上架着眼镜,乍看上去像一个沉静而内秀的大男孩,颇有几分书生的木讷之气。没想到一说起股票,他马上就换了一个人似的,两眼放光,妙语连珠,但又思维跳跃,只恨口不及脑。
      
      1990年,新中国股票市场刚刚启动,还在读大学的何景舟就已经积极地活跃在炒股第一线。14年的股海生涯中,就像许许多多迷茫而执着的小股民一样,何景舟一会儿被命运抛上天,一会儿又被市场砸到地,既有稀里糊涂赚到的钱,也有明明白白走错的路。但与绝大多数小股民不同的是,“在缴了昂贵的学费之后,我最终从‘股海大学'中毕业了。”何景舟形容“股海大学毕业文凭”的基本特征,是他清晰地感觉到了股市中的“无形之手”的存在,并且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年熊市下来,他的个人资产非但没受影响,而且还在稳步地增长着。
      
      股海求学记
      
      80年代初,深圳刚具雏形,何景舟随父母南迁,成了深圳的第一批新移民。1990年,正当何景舟考入深圳大学读经济专业不久,股票市场在深圳、上海两地相继诞生。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何景舟不知不觉就被这个奇妙的新生事物所吸引,从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展开了一段精彩的股市人生。
      
      在最初的7、8年里,何景舟形容自己:“无意中一脚踩下去,不知深浅,从此不能自拔。”从外地搜集身份证,广场上排队抢购申购表,稀里糊涂赚到第一桶金,又稀里糊涂赔掉大半,疯狂迷恋技术指标,听消息找软件……何景舟投入地体会着股市里的每一波“时尚潮流”。最高潮的时候,他数着账上的盈利得意忘形;最糟糕的时候,他几乎赔掉了卖祖屋换来的本钱。
      
      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在股市上的第一次“滑铁卢”:1993年,他以17元左右的价位买入川盐化,没想到市场随即遭遇“三年大旱”,该股也一泻千里,经过一年多的痛苦折磨,他最后终于不得不在3元多附近忍痛卖掉,亏损高达80%。这一役不仅使他以前在股市上抢购申购表、买原始股攒下的第一桶金全部亏掉,而且连家里南迁深圳时卖掉祖屋换的一点压箱底钱也搭进去大半。来自各方的压力使何景舟陷入深深的自责,他第一次尝到了股市的血泪辛酸。
      
      从此何景舟开始了更为努力的股海求学阶段,看书、学技术、钻消息,他开始迷恋上当时刚刚传输进来的各种技术派学说。1996年的跨年度大牛市,使何景舟再次意气风发,并满载而归。
      
      不料2000年,在一只著名的牛股———东方电子身上,何景舟又摔了一跤,这一次他摔得更惨:24元买进,旋即被媒体爆出上市公司有问题,股价一路狂跌,两年之后无奈抛出时,股价还不到10元。何景舟在事后研究时才发现,自己买入之际,正是东方电子的幕后庄家设计大逃亡之时,所以在公开渠道有股评人士大肆吹捧,在图形上各项技术指标走得像模像样,而一切表面现象都是为了请散户入瓮,自己犯了一个自信的散户最容易犯的错误。
      
      成功逃顶记
      
      前10年的股市生涯,何景舟都是随着大盘的走牛走熊,被动地起起伏伏。
      
      这一切的转机出现在2001年6月,随着暂停国有股减持的重大消息出台,股市出现了惊人的“井喷”行情,连续3天,股指大幅波动,伴随着成交量的剧烈放大。“井喷”第二天,何景舟观察盘面时发现,许多个股尽管股价还在攀升,但成交量的放大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主力出货迹象十分明显。于是,他下定决心,将手中股票全部清空。事实证明,这是股市转势走熊以来,最后一个高位逃顶的机会。
      
      这一个看似偶然的成功操作,却使何景舟“顿悟”般地感受到了股票市场上“无形之手”的存在:不要过于笃信政策,也不能完全依赖消息,不管政府怎样考虑,也不论庄家放什么样的烟幕弹,股市自有其运行的规律!
      
      从那以后,股市经过了由牛转熊的分水岭,偶有短暂行情,也不改大盘向下的趋势。何景舟的炒股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后判若两人。原来他几乎天天不离市场,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现在他退出了营业部的大户室,只靠一根网线将家里的电脑与市场相连,每天夜晚下班之后,坐在电脑前静静地研读市场,保持感觉,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只给自己看的股市哲学,他命名为《股海泛舟拾慧》。他以艺术化的语言描述着股市种种规律性的现象,总结出自己的“股市五大铁律”,“技术分析的三大理论基石”,“炒股水平的三个境界和层次”,“股市五大套利方法”。不全面,也谈不上理论的深度,但却刻画生动,入木三分。记者从中找出了几个有意思的“何氏理论”。
      
      以哲学心态炒股
      
      何景舟提出,股市有四季,就像农业讲“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样,我国现行的财会结算制度,决定了资金流量流向的周期性,带来了股市行情的季节性、周期性。出于方方面面生存利益的需要,我国股市行情肯定年年有,并且每隔三、四年必有一波大牛市,行情的力度取决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管理层对市场投机的容忍度。基于这种基本的认识,买股时机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他认为,每年上半年爆发行情的机会最大,一旦当年已经有过一波或大或小的行情,那么下半年的任何政策、突发事件都只是一个出货的时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下半年管理层一再出台各项利好政策,而大盘巍然不动的原因。
      
      怎样选择入市时机呢?何景舟在他的股海哲学中总结道:“行情在绝望中爆发,在犹豫中上涨,在憧憬中下跌,在欢乐中死亡。”当周围人都亏得血淋淋,发誓金盘洗手,再也不炒股的时候,也许正是入市的良好时机。当周围从来不知股票的人也在忙着开户转账的时候,则应该坚决离场。这样的道理记者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关键在于,他以理性的精神在实践操作中成功地做到了自律。2003年11月,在一片“股市不言底”的惨淡气氛中,何景舟全仓入场。2004年4月中旬,他又全仓离场。这其间,抱定一只股票,守得了50%的盈利。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一进一出,仅有两次实际操作。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说:“当一规律被发现认同后,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市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整。当‘沪深股市见顶时间一般是5、6月份’被市场接受认同后,主力机构会巧妙利用这种心理提前出货,使股市的生态周期悄然改变。”至于选股的方法,何景舟总结为“时机+技术”。一方面按照股市四季的理论,把握市场行情的年度周期性,不论有什么突发性的利好,也不能选择在机构已经见好收手的时候进场。另一方面,把股票的实际走势作为判断的最重要依据,而淡化基本面因素。他认为,盘面是有语言的,只不过有人读得懂,有人读不懂。机构可以操纵上市公司的信息发布,使消息有真有假,机构进驻时,消息面可能静悄悄。机构要出货了,消息面反而热热闹闹。个人与机构的博弈千万不能依靠基本面消息。只有盘面语言最真实,要学会读懂量价之间的奇妙变化。
      
      采访结束时,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何景舟透露,两周前,他已再次进场,只买一只股票,一次全仓杀入,他在那只个股身上发现了让他足以自信的盘面语言。他解释说:“具体操作上各人可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有人愿意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在我,鸡蛋多了就顾不过来了。股市的哲学就是大道至简。”对于大盘,他的观点比较乐观。他认为股市中入市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该播种的时间进场,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在不该播种的时间进场,是赔多赔少的问题。每年年末和次年年初都是进场播种的好季节。
      
      此时的1300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投资和投机价值与空间。或许大盘还有最后一跌,但是不用太在意是否跌穿1300点,实际上跌穿1300点象征意义多于实质意义,无非是制造点恐慌罢了。但有一点很明确:1300点也是许多机构本轮建仓的大致点位,1300点以下诱空迹象明显,应该可以放心建仓。他说:“我不会奢望也不可能买到最低点,现在进场,耐心等待来年的春季,会有收获的,股市赚的就是这种耐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