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翻百倍的股票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5-5 8:25:11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买股票是为赚钱,这是连傻瓜也懂的道理,买什么样的股票能赚大钱,这便要考考聪明人了。也许,你能在股市中逮住翻十倍的黑马,但要找到翻百倍、千倍的股票肯定会被认为是痴人梦语,非傻即怪了。

      潘善就是一位收寻这样股票的“股”怪。

      世上真有此种超越业绩的大幅增值的股票吗?回答是肯定的。1986年11月4日,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纽约证交所的金融巨头,并赠送给纽交所董事长约翰·凡尔林先生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股票。据说,这张股票收藏在美国最大的纽约城博物馆,它价值几何?你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天马行空想吧!

      潘善就收藏着这样一张最原始的,面值为50元的飞乐股票。

      收藏已成为一种时尚,且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人们为了得到独家收藏而几乎穷尽了思维。潘善收藏股票却纯属偶然。若干年前,潘善南下淘金,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当翻译。一位朋友向他借了一千块钱,因无力偿还,便给了他一张面值一千元的一百股宝安股作抵押。那张印得像钞票一样精美的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的股票上面有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还暗印有云彩般的水印。潘善把这张股票随手夹在一本英汉辞典里,便让它长眠于书架上了。若干年后,当他再次翻开这本辞典,才使这张股票重见天日,他即赶去证券公司要求兑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张宝安原始股因错过了股东登记时间,早已作废了。不过,这早已在市面绝迹的股票有纪念意义,并愿意出十倍的高价赎回。思维超前的潘善顿时受到启发:股票发行早已无纸化了,这原始的票证,不就成了稀世珍品吗?再说,这不仅仅是一种金融符号,它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最形象的物证。他没因贪图小利而出手,而是着手挖掘“第一桶金”,开始了原始股票的收集。在深圳,潘善用“挖地三尺”的精神,收集到了发展、万科、金田、原野等原始股。为了扩大战果,又挥师上海,去寻觅建国后在上海首发的“老八股”。在上海,潘善用“踏破铁鞋”的最原始的方法,在真空电子、延中等企业职工家中,收到了压箱底的股票。当他得知家住静安的万春元老人有一张飞乐股票后,便喜出望外,拎了厚礼上门求索。尽管开出了两万元的高价,但万春元不为财所动,死活不卖。潘善软缠硬磨志在必得,他念叨着电影《卖花姑娘》里的一句台词:“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那晚他在万春元家门口,站了个通宵。凌晨邻居起早床,发现可疑的陌生人,大喊抓贼。潘善并未辩解,人们围住他,一阵痛打。直到打翻在地,他才高喊万春元的名字。万老出屋后,被鼻青脸肿的潘善感动了,看来不卖要闹出人命,只得慷慨转让,成全了他的“飞乐梦”。

      潘善用“苦肉计”,使石头也开出了花来。

      这些年,潘善上北国下海南,走新疆闯西藏,跑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仅收原始股,还收中签表和各类股权证。收到多的,他也转让给其他收藏者,以股养股,收益颇丰。在他家里的书橱里,那些精心装裱的原始股,按不同年代,分门别类,昭示着股份制企业发展的轨迹。

      名气大了,见有利可图,各路掮客都往名人圈子里钻。一日,一位掮客领来位号称老经纪的吴先生,拿出张四十年代的上海永安公司的股票,那泛黄发脆的绝品喊价十万。潘善翻开解放前出版的《华股手册》对照,没发现破绽,他吃不准,便向朋友外号“智多星”民间鉴赏家何芸贵先生咨询。何先生把股票翻来覆去看了看,凝神定目说:“你从我这里拿张十万元的支票,去同他交易,他敢成交,便是真品。”

      潘善如法炮制,提出支票交易,谁知,吴先生接过支票,瞄了两眼,便爽快成交了。

      三日后,潘善估计那支票已兑了现,便抱了十万元现金和部分筹金去拜见何先生。

      岂料,何先生婉言拒收,他轻描淡写说:“老潘,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了,那永安股票是一文不值的赝品。”

      潘善惊呆了:“怎么会这样?!”

      何先生笑道:“嘿,因为,我那张支票是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