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年证券史:顺应国情VS国际接轨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7-21 10:46:29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顺应国情VS国际接轨

      事实上,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设计者对证券市场“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心里基本是有数的。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证券市场座谈会,会后起草《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会议的主持者和文件的起草人员中,就有刘鸿儒、周小川、高西庆、李青原等后来证监会的高级官员。当时的设想者们就提出,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内,证券市场的融资职能、方式、组织结构、手段、运作程序、法律构架等并无不同,应当有系统地引进成熟市场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技术。

      2000年前后,有了一个简洁的新说法——国际惯例。

      持这一取向并在以后积极推进的人,被统称为“海归派”。持不同意见的人被称为“本土派”,他们强调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的办法。在具体操作中,前者更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对因为时机、环境而采用的变通性路径在实践中加以逐步修正,使之更符合国际资本市场通行的规则,提高市场的效率。后者多强调改革早期的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并将之强化。事实上,刘鸿儒、周道炯等并非“海归”,但他们发表的言论却时时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尊重市场规律。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已因行政权力过大受到批评。不少学者说,现有体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有人甚至说,证监部门已经演变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之后,除了要求证监会不调控指数之外,他还认为应该改变审批职能过多的局面,当好监管者,不以行业主管部门自居,注重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周小川不但将发行上市的审批制改革为核准制,还考虑将核准权还给交易所。为此,证监会发审部门的人员有的已下到交易所工作。

      周小川还说过,今后要更多依靠市场来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凡市场能够决定的都要由市场决定,市场不能起作用的,要尽快创造条件让市场起作用。他在任内,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并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入市。市场主体的力量越强大,市场的力量就能起更大的作用。

      他的做法有人不高兴。自我削权,有人不高兴;不调控指数,有人不高兴。当他卸任之后,有的证券媒体发表题为《别了,海归派》的文章,欢欣鼓舞。

      现在,经历了中国经济一个完整的景气循环之后,经历了证券市场完整的牛熊交替之后,管理层也好,投资者也好,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地判断出,什么样的市场是更有效的,更能减轻风险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证券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的取向已成为最高决策,路径的选择上也少了因观念冲突带来的无奈。尚福林的工作似乎可以比前任轻松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