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年证券史:管市场VS管指数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7-21 10:47:16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管市场VS管指数

      中国证监会于1992年10月12日成立,论时机,确实有点像火山进入活动期,赶紧把他们搁上去的意思。

      费思量的是,当时的证券市场问题多多,刘鸿儒这个学者型的资深银行家和高阶官员为什么偏偏把股票价格的涨跌特意拎出来表述证监会的使命?

      进入政府官员特有的语境,才能了解揣摩其思维和行为逻辑。这就不能不提到三个关键词汇——稳定、发展、改革。三者之间的侧重点随形势不同而变化。有一段时间,是“稳定压倒一切”,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讲发展,就要讲深化改革。但在逻辑上,稳定的局面则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环境。

      在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改革是启动较晚的部门,资金高度集中在国有银行。考虑到这一背景,刘鸿儒所谓不能让股票价格猛涨,也不能猛跌,更不能不涨不跌,就容易理解了。股票猛涨,各路资金争相入市,大量的资金不是来自个人投资者,他们没那么多钱,只有各类企业才能带来大量的资金,这些钱则大量地来自银行。银行自己也通过旗下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入市。这样,股市的风险将积聚在银行系统,一旦到达临界点,股市泡沫有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反之,如果股票猛跌,“股民”损失太大,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必然成为中国证监会这个中国证券业最高行业主管部门首长最费心思的事。

      如此,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发达证券市场被认为是有违自由市场精神的行政干预,却在中国证券市场管理者手上,如此频繁地被使用。在实际操作中,新股发行频率是快一些还是慢一些,新股上市时间怎样安排,都得考虑当时二级市场的脸色是不是好看。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证监会充当好好监管的角色,当好“守夜人”,确乎有点强人所难。尽管“管指数”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发育,但在当时的经济体制状况下,或许是较优的选择。证监会的角色好比一座活火山的救火队,普通的火好救,火山的火怎么救?证券市场的涨跌完全不是一个政府机构就能控制住的。这个尴尬的角色一直延续下来。

      这个中国证券市场的“传统”似乎也变成了市场中人的一种潜意识。每到证券市场活跃的时候,人们希望忽略证监会的存在,好抓住行情赚钱;而市场一旦陷入低迷,人们则普遍地希望证监会及时站出来救市。

      在这个问题上,第三任主席周正庆和第四任主席周小川的思路有一定差异。周小川上任后曾经讲过,证监会在新形势下要调整职能,不能将调控指数作为工作目标和工作方针。而现任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周正庆仍坚持认为,要精心呵护市场,并提出了设立平准基金的政策思路。

      股民显然爱听后面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