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习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9-28 13:40:52
    文章录入:网友()
  •  

    【文】著名管理培训大师、精细化管理奠基人汪中求

           拙作《细节决定成败》的第二部分曾经提到:人的心在什么地方?我们人类可以说天天都在用心,但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出来。在大脑里吗?显然不是,因为那时人们进行思考的器官。在心脏吗?也不对。心脏只是人体工学的动力中枢。那么,人到心到底在哪里呢?我的回答是:心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活体细胞中。

    我们日常每每提及的“人心、心意、心情、心愿、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往往指的是情感,而“决心、用心、专心、恒心、一心一意”等则常常指人的非智力因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心”,“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注意,说的是思想的器官,或者思想的本身,而且特别加上“习惯上”。

        “生命充实那松开的空隙,而自显其用,是为心。”这句话似乎说的更丰富一些,我没记住是林语堂还是谁说的,很有味道,也很空灵,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它的哲学意味。

         关于人的心之所指都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那么立足与不同定义的议论于是就成了“你敲你的锣,我打我的鼓”。在这里,我想把“心”定为在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上来讨论。

    有一个流传很广但未必出自历史记载的故事。苏东坡去寺庙学打坐,学出一点模样了,就问和尚师父“我的打坐怎么样啊?”师父说:“挺好的,像朵莲花似的。”佛教中,想莲花是很高的评价呢。苏东坡自然很高兴。师父顺口问苏东坡:“你看师父打坐怎么样呀?”苏东坡很不客气地说:“实在不怎么样,像一堆牛屎似的。”师父并没不高兴,只是笑了笑。回家之后,苏东坡跟妹妹苏小妹很有兴致地说起此事。妹妹把哥哥好好地数落了一顿:“你还真的一位你打坐比师父好呢?只是因为师父的心里只有莲花,看你的打坐就像莲花;而你的心里尽是牛屎,你看东西就像牛屎啦!”

    心境的不同,即使同样的事物,看法就很不一样。同样是一场不大的秋雨,心事重的人会因之而陡增忧伤,开朗的人会说“太好了,很快就不再热了,一场秋雨一场凉啊”。即使雨下得再大一些,开朗的人也会愉快地在满是雨水的道路上,挑选着偶尔突出的下脚处,欢快地跳跃前行。

    即使真的是不好的事,也一样可以往好处想,一样能让心境得到调整。俄罗斯著名作家契柯夫就专门写过意思类似的文章,记得有这么一些说法:如果不小心划破手指,就跟自己说“还好,没有把手砍掉”;文章烧着了,就跟自己说“还好,烧掉的不是整幢房子”。

    我曾经把手提电脑落在出租车上了,又没有取出出租车票,怎么也找不回来。我的爱人急的团团转,几天都心情忧郁。我知道这会给自己日后的写作和工作带来太多的不便,毕竟大量的资料一去不回了,但这又有什么呢?我想,从此写作和工作不再依赖过去的资料,也许还有助于我及时更新资料,与时俱进,不会落后。2008年四川地震,我们都很震惊,偶尔提及笔记本电脑,爱人就再也没有忧郁了。因为面对一大批因灾难失去生命、家园和一切的四川同胞,这电脑呀、资料呀、算啥事呢。

    事随境迁,境由心生。

    善于调整心境,身心自然收益。当你的心田让忧郁驻足,快乐就会在别处靠岸。所以,必须学会调整心境,以使自己快乐起来或者获得更多的快乐,自己的生命之旅也将因之而改变。

    我觉得一个胸中装着更宏大念头的人是不应该被过于琐事纠缠的,天下其实没有多少事情值得我们计较,绝大多事情都是“不过如此”。在我的内心深处确实觉得很多让我们忧郁、烦恼、生气的事情,更大的可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真的想放下是不困难的,除非你原本就不想改变自己处处不烦的命运。

    人的心境分“天之惑”和“人之惑”。所谓“天之惑”是之不可掌控的自然因素,但这些都是无可更改的,不能改变就容忍的,并且努力减少天灾同时人祸足矣。如同我的一个残疾朋友所言,“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心境调整到这样,便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任何色彩的人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任何逆境的命运。所谓“人之惑”是指与人相处的摩擦,更是可以可以努力去理解并接受的,即使遇上损人利己的,这种人才特别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她们)太蒙昧了。

    因此,在一件事来临的时候,我会调动全部的内在的心里,去抵抗它,排解它,至少会把它隔开为另一个更小的心灵的小盒子里边。我将试图走如下思考程序:

    1          我有改变的余地吗?

    2          我改变它的消耗与能够换来的成比例吗?

    3          我放弃和容忍的损失具体是什么?

    4          如果损失可以折算成金钱的利益,我会那么需要和依赖这些钱财吗?如果损失的是增加得分的名声,我会那么需要和依赖这些名声吗,这些增加的名声最终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5          如果损失的是减少得分的名声,有多少人关注这个事件,自己不计较是否天下本就没人在意呢?

    6          即使事关气节,若干年后公论不能回来吗?

    7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否来自最亲近的人和最琐碎的事?我们除了最能接受自己的人发泄,我们还有什么能耐?

    8          我们除了这些最不值得关注的琐事,难道我们就没有更有意义的事关注、思考、努力吗

    9          长城还在,秦始皇在哪里?苏格拉底死了,他大概在笑话我们活着的莫名其妙忧郁的人吧?

    如果能够这样,学会走一个这样的程序,如此思考生活,我们的心境一定会转好,我们生命的轨迹也一定会因此得到改变。

    “我们理想教育完全时候,应该完全用不着文凭,应该一看那学生的脸孔,便已明白他是某某大学毕业生。倘若有一学生的脸孔及谈话之间看不出那人的大学教育,那个大学教育也就不值得给什么文凭了。”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在21年前就读到过,但当时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年读的书多了,特别接触一点佛学后,就很能理解这样说法。

      佛学认为,人生中的遭遇是自己内心吸引过来的,其人生低谷与高峰、幸福与不幸,也是由内心呼唤而至的。没有理解的人,往往简单地以“唯心主义”冠之(在此,暂且不讨论如何理解真正的唯心主义),并觉荒谬;其实更大的可能是自己的一片荒芜,不能懂得却粗暴拒绝。不仅如此,甚至一个人的外表、外貌以及其他一切的外在,也都可以由你自己的以己之心决定,至少是深刻的影响。不管你相不相信,我信!虽然,我不敢断定,有着一张眉头紧锁着的苦瓜脸,就一定是心事太重的人;但是,佛教高僧,内心始终如无风之水面似的,就一定会童颜鹤发。如此说来,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心”,不仅完全支配我们未知的命运,甚至都可以决定我们的容颜。

       A先生作了一本《洗心改命》的书,并嘱我为之书作书序一篇,正好自己对此有过一些思考,虽然远远算不得成熟,但当读书笔记组成文字还是可以的。只是不知这里说的“心”,是否是林先生说要的“心”。

    且成次序。

                                    戊子年八月朔日与北京豪柏公寓

    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8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