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贷限二政策将无果而终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6 22:35: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zhen888)
  •   房贷的“限二”政策已经推出N个月了。但是从各地的实施情况看可能会是一个“无果而终”的结局。

      其一,缺乏可操作性。这个政策出台之后,银行业本身是不支持的,因此才有了各个银行在认定第二套房的标准上的各自为政。有的以个人为单位认定,有的以家庭为单位认定。其实不论怎么认定,都不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在“限二”政策刚刚推出尚未实施的时候,就有人担忧说,如果按照家庭来认定第二套房,很可能像某地教师因为一项土政策而演绎出集体离婚热一样,会出现为规避“第二套房”的认定而有很多家庭走向离婚之路——先离婚,夫妻各自名下都可以有一套房而不被认定为第二套房,等贷款手续完成之后,再去办理复婚。

      但是,如果按照个人来认定第二套房屋,其实等于宣布“限二”直接死亡。中国有2.5亿个家庭,平均每个家庭有4.7口人,如果按照个人为单位认定,就是说每个家庭要超过4.7套住房才会受到“限二”政策的影响,而现实是中国离家均4.7套房还太远。

      其二,缺乏方方面面的支持。

      房地产商本身方面不积极就无须多说了。在历次针对房地产的调控当中,国家政策提高房贷利率,房地产商就贴息销售,让政策铁拳限于一团棉花对策当中,屡屡限于调而不控的尴尬。

      银行在“限二”方面不太积极,这本是情理之中。实际上,不单单是银行不积极,地方政府少有真正积极的,这是因为房地产现状是“政-银-房”三位一体的铁三角共同促成的,政府是其政策后台,银行是其经济支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不少地方,和房产密切关联的地产收入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三,限二如果真的实施,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推延庞大的住房需求。房地产拐点论的出台和争论,导致了众多的准客户立刻转为观望,而且形成了越降越观望,越降越不买的局面。“观望”局面的出现说明什么?观望者当然不是站在大街上观望,而是坐在第一套房里边观望。换句话说,当今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住房需求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第二”,而非“首次”,因为有了“第一”,所以才能够有观望的地方。如果没有“第一”,你想限二也是不可能的,总不能把民众都放在大街上。这样一来,“房贷限二”政策实际上就是普遍限制房地产的消费,这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本质上是矛盾的,充其量是改变一下消费结构而已。

      王石是房价拐点轮的始作俑者,放出拐点论就不能不身体力行,于是万科主动在全国范围内降价,但是降价并没有带来如荒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结果,销量没有随价格的走低而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元月份万科的楼盘销售金额仅为18.5亿元,还不足去年12月份的三成。降价行动直接把万科的楼盘住宅变成了一堆鸡粪(吉芬商品)。

      有些人大代表还在倡导货币分房,在国策指向民生的时候不忘提醒政府,要用货币形式搞社保。但是,在基本社保领域搞货币分配,除了脱裤排气多出一道货币的发放旋即回收的手续之外,并没有任何实际的益处。相反,还带来不少弊端。其一,货币分配产生不公平和强化不公平,没有覆盖全民;其二,分配不是交易,货币平分当然可以看作是一项全民福利,但是如果再用交易的方式,通过住房将其收回,就等于巧取了居民的福利。

      在年初的时候,上海浦发银行就因为把“已结清贷款并已出售住房的借款人,如能提供新买家的房产证、已售出房屋的契税票、已售出房屋的结清贷款证明以及原借款合同(均为复印件)等相关材料证明,即可被视为首套房客户。”浦发在北京的所有支行也是按照这一标准操作的。因此浦发银行被指责为私自篡改“限二政策”。

      到了现今,当深圳楼市跌势加剧的时候,深圳的银行业也开始暗中松动“限二”,以挽救深圳楼市危局。这种举动都说明在房地产业的“政-银-商”一体化格局是勿庸置疑的,各地政府都不愿意积极主动地限制本地的房地产业的发展。银行的表现,可能要印证任志强所说的楼市崩盘时银行比房产商死得快的讳语,否则银行业不会冒违反国家调控政策的风险出此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