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等教育贷款施行的困难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8 7:55: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suj8999)
  • 从理论上看,通过合理的教育金配置提出助学贷款这一金融创新,可以解决教育费用问题,但从教育贷款实际的发放情况看,截至2001年10月底,我国金融机构教育贷款余额为28.16亿元,而申请贷款金额累计66.66亿元。可见,高等教育贷款存在严重的供求失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专业机构,它们能够创造并充分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它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办法,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高等教育贷款是商业性贷款,它与消费信贷等借贷行为一样具有金融业务的共性。但是,高等教育贷款不同于其他消费贷款,它没有直接的质押物,学生是以其人力资本为抵押来获取贷款的。学生的信用是信贷业务的基矗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信贷的债务人在毕业后的就业不确定性使银行难以把握其确切行踪,由此带来的到期贷款归还和催收工作将耗费较大的财力、人力等治理成本,业务量越大,成本越高,风险也越大。即使在个人信用制度发达的美国,高等教育信贷的拖欠率也曾高达17%。这就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治理的难度。

    目前我国的教育贷款信用制度不健全,并且缺乏有效的借款者信息集中和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很难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减少信息不对称。而因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一方面,贷款发放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即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通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譬如,某些富于超前消费意识的大学生,尽管其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他可能是最努力获得贴息贷款的申请者;反之,一些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有可能出于“自尊”而消极对待国家教育贷款。

    另一方面,贷款发放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即借款者从事那些从银行观点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活动,使得贷款归还的可能性降低。在国家教育贷款业务中,道德风险突出表现在:获得国家教育贷款的大学生,有可能用这笔钱去从事高风险的经商活动,或者有可能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学习,以至受到学校开除等处罚,甚至还有少数人会故意逃避还贷义务。这些都使金融机构的预期风险大于预期收益。因此,出于控制风险、减少呆坏帐的考虑,独立决策的、理性的金融机构必然会作出惜贷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