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链”造就“苏州硅谷”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8:30: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捷星代言人) -
转型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已成共识,而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却是见仁见智。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是,通过整合人才、资金、载体、平台等创新要素,打造一条能把一项科技成果变成市场畅销产品的“创新链”,从而造就转型发展的“独门秘笈”。
两大创业推手点金“科技新硅谷”
1月28日,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与日本软银集团签订融资协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百博士兴奋地说:“这笔投资给了我们扩大生产的机遇,3年后的销售收入预计可达3亿元。”
2007年,徐百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时,享受到了启动资金100万元、贷款担保、项目配套、租用住宅100平方米三年免租、购房补贴100万元以及园区居民待遇安置家属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扶持措施,让他研发的“新型无痛微针透皮控释给药系统”项目顺利完成了产业化。
“和美国的硅谷相比,在园区创业可以同时得到‘两只手’的帮助”,曾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徐百感慨道,一只手,是造就硅谷神话的风险投资,另一只手则是园区特有的**扶持体系。
目前,园区共引进和设立了85家风险投资及担保机构,管理和募集资金的规模超过180亿元,成为省内创投资本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与此同时,园区先后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文件30多个,初步形成了设计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扶持体系。
扶持创业,两只“手”紧握在一起。园区成立了每年1亿元的“风险创投跟进投资与风险补贴基金”,在创投机构对园区创业项目实施风险投资后,提供配套股权投资,分担创投机构的风险,并在项目成功后退出,让利于企业和创投机构。此举有效激发了风险投资机构在园区的投资。
产学研合作实现“门对门”
在平板电视众多关键零部件中,拇指大小的驱动芯片占据着30%左右的成本,谁掌握了驱动芯片的生产技术,谁就站上了这个产业的制高点。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苏州博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就是这样的企业。
成立不到两年的博创,凭借自己研发的驱动芯片产品,实现了销售额年均300%的增长,去年达到3000万元。总经理张立新自信地说:“博创的未来,将是一两个亿的跨越式发展。”
博创能够成功研发出新产品的原因之一,就是直接把公司设在科教创新区东南大学科技园内,和东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东南大学设在科教创新区的研究院成为企业的“研发部”,东大的研究生成为企业的员工。
这种“门对门”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在科教创新区内比比皆是。
总面积11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里,集中了14所高等院校的苏州分部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国际合作办学的院校,从这些院校引进的也都是与园区产业发展相关的优势专业和科研力量。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苏波介绍说,这里也成为园区人才结构比例最高端的区域――硕士、博士、高层次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
“组合套餐”让创业人才飞速“拔节”
记者近日探访园区部分企业,发现这里涌动着一股“搬家潮”。
张绪穆博士创办的凯瑞斯德生物(苏州)有限公司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迁至生物纳米园约2万多平方米的独立研发楼;江必旺博士的苏州微纳科技有限公司搬迁到3000平方米独幢研发楼;张佩琢博士的苏州吉玛基因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于产能扩大也计划迁入生物纳米园内5000平方米独幢研发楼……
就在几年前,他们还是孤身一人来到园区,从零开始的。仅仅一两年,他们创办的企业就开始生产、销售,并且飞速拔节。
2007年,园区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有针对性地引进生物医药、融合通信等新兴行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并向全球精英发出“英雄帖”。
园区还投资2.3亿元,陆续建成一批针对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纳米、融合通信等近20个科技产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初创期的企业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企业超过4000家次,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研发资金。
科技领军创业工程正在向领军产业化工程升级。园区爱才美誉在外,我国不少驻外使领馆也主动向园区推荐优秀人才和项目。目前,在全国开发区的排名中,园区人才总量位居第一。
· 哈尔滨将鼓励和帮助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 私营企业登记程序
· 两会关注海归:大显身手正其时
· 长沙高新区被征地农民初次创业补贴5千元
· 中山区多措并举扶持创业就业
· 商人关心的问题
· “一人公司”不存在重复征税
· 解读:湖北劳动者就业失业如何办理登记证
· 下岗失业人员经商有优惠政策
· 干个体办企业,您可以享受哪些地方税收优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