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首富的传奇创业历程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9:38: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fdjsakljwqr) -
郭台铭有一句广为转载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这些处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境地,似乎没什么区别;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整个http://itjy.wineast.com/' class='aw' target='_blank'>IT代工产业链。
正如今天我们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业,都在抱怨大同小异的问题和艰难,但三五载之后会怎样?或许三五年无法看出差距,但数十年之后,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
至少,创业35年,郭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 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
对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计,即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将在600亿-650亿美元之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断提醒记者,富士康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郭台铭说。
下一步,每年李开复将在这三个领域孵化裂变出五个创业公司。可以想象,郭台铭将在其中,同以往在电视机零件、模具、连接器、机壳等转型跃迁中,找到下一个致胜点。
从小做起:
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http://zt.wineast.com/index.aspx?sid=&subid=0&tzje=&ppmc=%BD%F8%BF%DA&schk=search&i=0&city=&image.x=29&image.y=17' class='aw' target='_blank'>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 从“打工仔”到“拌菜王”的创业路程
· 怪农民:一角钱的生意做到一百万
· 荆树林 绿色干洗洗出惊人财富
· 老公帮老婆“焐”热“冷”产业
· 辞了铁饭碗创业 十年从负翁变富翁
· 王青来:从地摊商贩走出来的创业路
· 毛小林和“新农牛肉”变局
· 大二学生网上搭起“湖北批发城”
· 展肖华:23岁的千亩葡萄园主
· 陈希科:创业致富不忘捐资修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