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镒:汉正街上的布道者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2:23: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lkm123) -
骨瘦如柴,健步如飞,眼睛里透出和善的光。作为汉正街第一代商人,因生活所迫下海,收获了“皮服大王”的美誉,上岸后执笔书写他眼中的汉正街和他经历的经营智慧,并在2009年结集成书,作为“汉正街恢复小商品市场三十周年”的礼物。几十年的汉正街从商经历和忠实记录,让68岁陈永镒成为汉正街最具代表性的商人。 第一代汉正街个体户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放宽了小商品交易,缔造了一个位于武汉两江交汇之滨的震惊中外的汉正街奇迹,这股经济热潮也造就了一批“万元户”,陈永镒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1941年12月,陈永镒出生于一个商贾世家,在他八九岁时,因家庭成分问题,家道开始衰落。他便每天凌晨起床提着竹篮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油条等小买卖,以贴补家用,小小年纪尝过的苦和累,为他一生奋斗不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十年给陈永镒的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父母被遣送原籍劳动改造,作为长子的陈永镒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盯着市场寻找做买卖赚钱的门路。文革时期,国家对投机倒把行为严厉惩治,可他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做的两个生意仍让人津津乐道。当时人人必戴毛主席纪念章,设计出的新纪念章常常供不应求,有需求就必定有市场,在汉口六渡桥一带自发形成了一个地下交换场所,陈永镒看准商机,托熟人找关系从生产厂家小批量购进纪念章,拿到市场上出售赚取差价;另一件事是当时武汉市民流行自己设计图样请木匠打家具,陈永镒认定卖家具图样赚钱,便通过泡图书馆弄来各种新式家具图样,合全家之力印刷装订成一本《新颖家具图样》,热销三镇。
1979年,硚口区政府重新恢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主要是为了安排失业、残疾、返城、两劳(劳改、劳教)释放人员。这一消息让一直打着游击战的陈永镒感到振奋不已,他就属于返城那一拨人。可申请工商执照需要80元手续费,陈永镒当时因没钱没能拿到执照。1980年,他借了80元钱,在汉正街上支了个竹床摆摊,算是落下了脚,成了第一代汉正街个体户。后通过朋友牵线,他认识了个集体百货商店的经理赊点袜子、汗衫卖。“就是搬运工,把全国各地的东西搬到武汉卖。”但凭着对商家的诚信和自己的勤劳,两三年后,他就成了“万元户”。
1983年,汉正街开辟了新街服装专业市场,陈也顺应潮流做起了服装生意。刚开始跟在别人后面看什么流行做什么,总是跑在别人后面。1985年,他发现街上开始有人穿皮衣,谁要是穿件皮衣,会被认为蛮有派头。他觉得出手皮衣市场恰逢其时。他先在江汉路上租了个门面,进了一些皮衣卖,行情看好。于是,他与杭州某皮衣厂联系,并以诚信打动厂家,拿到了几十万的货,约定在卖完后付款,卖不掉的退货,降低了成本投入。然后,随着生意的扩大,他接连在南京路、六渡桥、大智路等地又开了5家分店。在卖皮服的同时,陈永镒主动找到了武汉的一些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分析皮衣的流行趋势、介绍皮衣的保养知识、挑选鉴别技巧,报纸非常欢迎此类文章。以商养文,以文促商,陈永镒不仅唤醒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自己也收获了“皮服大王”的美誉,并以此在汉正街扬名。
因为第一代汉正街个体户的身份,又加上平时勤于学习而又能说会道,政府便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将他作为外界了解汉正街的典型。1994年7月,波兰的4名记者采访汉正街,一名金发女记者率先问道:“陈先生,在我们波兰,衡量私人老板财产的标准是拥有的小汽车的多少。请问,你有没有小汽车,有多少辆?”陈永镒坦诚地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对我来说买辆小汽车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我买了它只能是一种摆设或浪费,因为我的住所与我的经营场所很近。用不着多说,在汉正街这块地段找个停车的地方,也极为不方便。我不追求有小车无小车,我只追求作为一个商人的价值。”说到这里,陈永镒停了停,喝了一口浓茶之后,还不失时机的反问了记者一句:“我要请问你这位记者小姐,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商人,还是一位多家报社的自由撰稿人和栏目主持人。你们国家的商人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文商兼备?”紧接着,一位大胡子波兰记者问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你好,陈先生!在我们国家作为商人可不容易,常常有黑道收取保护费。在你们汉正街,有没有黑道向你收取保护费?”陈永镒一听,毫不迟疑地答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政府和公安为我们个体户撑腰,从来没有遇到黑道收取保护费,我也没发现汉正街有黑道。”
“见到那些记者我不紧张,尤其是见外国记者,他们会喜欢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我心里就想着一定得维护国家尊严,所以就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了”,回忆当时的请况,陈永镒满是骄傲。
自我肯定与自我检讨
“拥有眼光、诚信、勤快和节俭,是对一个商人最起码的几点要求。”与大多数喜欢闷声发大财的汉正街老板不同,年轻时就喜欢文学的陈永镒喜欢与媒体打交道,而在他的文章频繁的登上报纸与读者见面时,他便觉得他有义务将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以一个个体户的名义向广大的读者分享他的创业心得和商业智慧。
陈永镒推崇“诚信是经商之魂”,这一点在他的书中更有具体阐述:对于一个初创业的白手起家者而言,诚信更是“无本生意”之本。对于一个讲究诚信的创业者,通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机会。“我曾经得到厂方的信赖,先到货后付款,我每次总是将货卖完后及时将货款一分不差地补上,后来双方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信用值千金,讲信用,有信誉,就有了滚滚不断的财源。
陈说他在十几年前就具有了品牌意识,开出了连锁店,并从不讳言自己在商业上的成功,这种肯定让他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清晰明确的加以把握,而他不会因此而自满,对自我的检讨更是一针见血的深刻。
作为一个汉正街老牌商人,陈永镒认为湖北人做生意眼光敏锐,足智多谋,但顾忌太多,习惯经营自己熟悉的传统行业,不敢又不想做那些能获大利但风险大的行当,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陈也在不断反思这种思想,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沿袭先人的经商意识,心想“温饱就算了,小富就够了,不想大干了”。尽管经商路途曲折,但也终归没有大起大落,陈归结自己为“有识没有胆”,放弃了许多创大业发大财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生意确实好做,若自己大着胆子向银行借贷,运用银行大资本投资做更大的生意,胆子再大一些开办实业,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资本定将迅速增值。”自己错过了就错过了,陈便在书中表达自己愿湖北走出“小富即安”状态将生意做大的希望。
勤扒苦做换来小康生活,陈永镒深深体会到“挣钱犹如针挑土”的艰辛,因此也恪守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他们那一代人纵然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天性,而年轻不经事的下辈人胡乱的挥霍而不继续家业,对家业是一个莫大的败坏,“花钱是个无底洞”,“开源节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陈永镒被媒体誉为“汉正街的一支笔”,媒体的赞扬让本来就怀揣文学梦想的陈永镒更“身在曹营心在汉”,自己的生意不做了,光去琢磨写文章去了,“自觉以宣传汉正街、为个体户鼓与呼为己任,讲奉献不讲索取”,久而久之,从商之路偏移,“功成名就”也只成为一种假象,“猛然意识到中小商人轻商重儒之路不好走,入不敷出的时候也就没有了写文章的基础。”
布道与解惑
2000年2月14日,陈永镒向武汉市桥口区工商局申报“陈永镒商务顾问工作室”,企望用自己的经商经历、经验、学问、眼光为来汉正街进行商贸活动的客户提供咨询、策划、顾问等智业服务,以图为汉正街招商引资聚人才、聚钱财做点事。
2002年7月,陈永镒放弃了汉正街中心大楼一楼的摊位,辞去了汉正街市场总商会常务副秘书长的职务,一心当起了自由撰稿人,一圆年轻时的文学梦。而早在此之前,他已在湖北大个报纸上发表文章数百篇,用陈永镒的话来说是“借冕播誉”,他的文章大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真实的故事,讲汉正街老板的故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写自己做生意的心得体会,还换位思考,以消费者的角度来写文章,告诉消费者如何买东西,更有对汉正街发展的拳拳建议……此次更集结为书,以飨读者。他一再强调他出书的目的是为了施惠于民,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如何做生意、如何做人、我的生意经全部凝结在这本书里,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100年之后,读者还可以看到我的文章。社会再怎么进步,商道是永远不会变的。商道即人道,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不是阶级斗争为改革开放让路,我们‘黑五类’就不可能重见天日。我就是一个个体户,汉正街是我的舞台,没有经商也就没有现在出书的我,虽然我的生意并没有做到大富大贵,但我现在至少是衣食无忧。”对于钱的问题,陈永镒说自己看得很开,心态很平和,“总是想着孔方兄,总是往钱眼里面钻,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想想我父亲那么富有,到后来一贫如洗还不是也生存下来了。我也非常节俭,不仅开源还要节流,我从来不穿100块钱以上的衣服。我也总是把自己当一个老百姓,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做生意,因为我曾经处在生活的最底层。”
陈永镒现在主要在做一件事,免费不定期在武汉团市委青年创业培训中心和武汉市图书馆等地当授课老师,对青年创业者进行创业培训,他的名片头衔是“高级经营师培训师”,他解释这个高级经济师是国家认可的职称,证明经商经历要在20年以上,还要通过文化知识考试,由省劳动厅颁发证书。他是第一批获得获得此职称的个体老板。他想将他所学的知识告诉学员,启发他们,“我当年进汉正街做生意可以说比现在失业的人创业环境还要差,创业虽然艰难,但你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不要想着一夜暴富,成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经验也只是靠这个过程来积累的。”
现代商业社会有着更多通向成功的途径和机会,但前人留下的从商经验和商业智慧是使我们踏向更高境界的基石,值得我们创业者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 刘岩:现在的日子幸福了很多
· 刘星:从女记者到女老板
· 余进华:鞋王世家的新掌门人
· 创业青年关伟镜:打造木门行业品牌
· 胡桂萍:1元钱擦出的翰皇女王
· 网上开店500元起家 如今月入19万
· 曾给马云打工 98万买下51域名
· 杨澜创业故事:人生需要规划才有精彩
· 80后打折网女CEO创业心经
· 曾支农:我在日本和湖北之间“架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