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平石:为地产立“心”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2:29: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smqgm1987) -
他不是武汉最有钱的地产商人,依资产规模,他治下的“水木清华”在武汉的房地产企业中连前100名都排不上。 他也不是武汉最有名的地产商人,当“欧美风”、“概念热”席卷江城南北众多地产大佬纷纷“出口成章”时,他只是埋头走路,低头做产品;甚至有人怀疑他还是不是一个商人——当无数商人热衷于出入名流用心于编织政经圈子时,他只是躲在办公室里默默地看书,抑或坐在武大的校园里攻读自己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当无数商人一掷千金豪气冲天时,面容清瘦一副眼镜一身夹克的他常被误认为一个寒酸的“教书匠”……
这一切就像他的名字——张平石,一颗平凡的石子,抑或:平平实实。但这颗平凡的石子在武汉的地产深潭沉默了10余年之后,终于激发起不平凡的浪花——他凭一个叫“水木清华”的项目,吹响了“做中国文化物业第一品牌”的号角,让江城百姓在青瓦白墙、小桥流水间,触摸到久违的中国民居风,并开始了热烈的追捧;他继2003年摘下华中地区唯一一家“中国住宅经典示范楼盘”大奖后,又在2005年拿下“中国节能住宅示范楼盘”称号,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走到了武汉节能住宅普及的前列!
现在,“水木清华”项目的运作已进入第三期,也即最后一期。这注定是一个高潮,也即将是一个尾声。但张平石,这个站在“水木清华”背后的“第一推手”,其职业的高潮似乎才刚刚开始。他的四周,“地产暴利有理”、“就该为富人造房”的喧嚣正风起云涌,但这与他无关,他依旧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一个中小企业的地产突围路,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造房苦心路……
当不了“好官”就造好房去
1993年深秋,江城落叶萧萧。站在长江大桥的桥头,39岁的张平石心如逝水,滚滚难平。望着两岸万家灯火,阑珊高楼,他突然握紧拳头,朝天空抛下响亮誓言:我一定要在武汉造出最经典的住房!但他的声音很快淹没在车流的喧嚣中,没有人听到,也没有人相信。他的家里,亲朋们正在为他辞去柏泉农场党委书记这一好端端的正处级“乌纱帽”而选择“下海造房”万般不解,外界更是纷纷叹息:张平石看来真的疯了,像个神经病!
只有张平石自己心如明镜:他没有疯,他只是在寻求一种解脱和一个新的开始!
张平石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但安分守己的“武汉市井文化”似乎并没有注入他的血液,倒是不远万里的一个叫二劈山的地方,则常常在他的梦里澎湃,并深刻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生走向和行事风格。1969年,因为“文革”,仅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张平石被迫放弃学业,下放到湖北公安县,一年后又被招工到光化水泥厂。水泥厂虽然地处湖北境内,但矿山却远在河南邓县地界的二劈山上——那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方圆数里没有人烟。张平石和100多号“工人兄弟”搭起一个大棚,铺下几床席子,就开始了艰辛而快乐的矿工生涯。那一年,张平石16岁,他的具体工作是操作空气压缩机。
张平石决定做个好工人,他早起晚睡,从不喊累。但他很快意识到,光苦干还不足以成就一个好的机械管理工人,必须还要有知识,懂技术。他选择了自学——回武汉借来了从小学四年级算术课本到华工机械制造专业(工农兵学员)教材的全套书籍,足足装了一麻袋。从此,张平石一下班就与书为伴。为节约时间,他往往连工作服都来不及换,钓鱼、打牌这些他原本最喜欢的“玩意儿”也一律戒了;他用几块木头钉成两条板凳,作为自己的书桌书椅。寒来暑往,这一晃就是8年。8年间,张平石不但“啃”完了他借来的几乎所有书籍,赶上了一个机械技术员的水平,而且把那两条板凳磨得溜光。2005年9月,已成为一名优秀地产商人的张平石故地重游,找到了一条他当年用过的板凳,禁不住热泪盈眶,当即决定把它带回武汉做“永久的纪念”。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凭着8年自学练就的一身本领,张平石以超过录取分数线33分的优异成绩一举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学的是淡水养殖。4年后,完成大学学业的张平石被分配至武汉东西湖区水产养殖场,成了名水产试验站的技术员。因为“吃苦耐劳”和“卖命工作”,很快,“技术张”被提升为东西湖区农委水产科副科长,正科长位置空缺。
张平石初到水产科上班时,全区有二三万亩的水面需要管理,但如何管理好这些水面,每年能管出什么具体效果,大家基本凭感觉,靠经验,因为“鱼在水里,看不见,摸不着”。张平石决定用科学数据取代经验决策。他与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田间地头,钻研出一套系统的“养鱼工艺设计”法,根据该方法,多少水面适合放多少鱼苗需要多少饲料能达到多少产量,什么鱼苗估计有什么疾病需要如何防治……均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进行科学推算。此方法一出台,立即在区里掀起“革命性风暴”——不仅全区的渔业产量由此“大翻跟头”,而且武汉市也将此作为第一个农业生产标准在全市推广,农业部还为其颁了个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平石也随之“一炮走红”——1985年底,他被破格提升为东西湖区农委副主任,1988年,又被提拔为科委主任,成为了东西湖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张平石当然是想在仕途上混出个名堂的,这与他当年“做工人就要做个好工人”的信念如出一辙。为做个理想中的好官,他早出晚归,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从没向单位请过一天假;他为单位不少普通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自己却一直住着父母的一套18平米的老房子,几乎年年被水淹;他还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准备利用业余时间一边读研一边写一本《渔业经济学》的书,以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科学决策”。然而,“一心想做个好官”的张平石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好官标准和上级领导的好官标准根本不是一码事。1990年,区领导换届,新上任的主要领导认为张“不是自己的人”,一纸调令将他调到偏远的柏泉农场当场长,对其要求在职读研的申请也予以了彻底否决。从区里一个一级单位的一把手到一个二级单位的二把手,谁都明白这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
从武汉去柏泉农场上任的路途遥远而不平,张平石坐在小车上,一言不发,只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就像煎熬。煎熬中,张平石默默为自己总结出两点:1。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只晓得做事且满怀理想主义的“书生”,和当前官场的“潜规则”根本不符,呆下去,痛苦将会更大;2。等他们(新的上级领导)认识到我的那天,我就再也不干了!3年后,张平石在农场赌气似的“扎实工作”终于赢来上级领导的称赞,他被任命为区委候补委员、柏泉农场党委书记,并作为“武汉市第一届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被分给一套煤气指标。可就在上面通知他去拿煤气证时,张平石把一纸辞职报告送到了区委领导的办公室。他几乎用了斩钉截铁的语气:“这是我第一次向组织提要求,希望组织上不要让我把20多年的工龄也丢了!”
后来,当张平石找到他的“下家”武汉君安房地产公司时,他才明白,自他踏出区领导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工龄于他已失去了任何意义。这让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张平石,多了份“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他的“造房誓言”,也由此更加深入骨髓,爬上牙尖,并开始了艰难而又顽强的生长……九年一剑意难平
尽管,10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张平石的背影是那样的孤单而又凄凉,但张平石对地产的选择,却绝对是充满热情和力量的,也饱含了智慧和眼光。在他看来,自己既然弃官而去,就应该像华罗庚说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而当时房地业产就是他认定的这样的地方。因为这个行业刚刚起步,门槛不高,前景却异常广阔;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基本都是“从头开始”,职业的可搏杀空间巨大。当然,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造房”可继续沿袭他骨子里“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的理想。杜甫不是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武汉君安房地产公司是上市公司深圳君安证券的分公司,也是最早进入武汉市场的地产商之一。张平石在君安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算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司高管了,但张平石要求自己做的,却“几乎是一个实习生做的活儿”。市场调查,信息汇集,文件处理,决策传达……甚至连建筑工地一块砖的价格一棵树的摆放一个窗台的设计,他都要一一研究,亲自历练。在君安的两年,张平石不仅熟悉了房地产操盘的整个流程,而且对武汉的楼盘市场行情有了最直接的触摸。虽然从当初一个生活在“包围”之中的“单位领导”到一个四处去“包围”别人的打工者,张平石也曾有过巨大的心理落差,但他很快适应了下来。
1995年初,有好长的一段时间,张平石晚上一睡觉就做梦,梦里的他,不是在矿山上伏凳苦读,就是在那有着1.3万名职工的农场做场长——因为秉事公平,他可是职工私下里称呼的“张青天”!开始,张平石怀疑自己潜意识里是不是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后来他才明白——不是后悔,而是不甘。在君安尽管条件不错,但对于胸有块垒的张平石,总感觉无法尽情发挥,难以大展拳脚。这时,武汉隆源房地产公司因种种原因出现亏损,搞不下去了。对方通过熟人找到他,问愿不愿意去做总经理帮助挺一把,不过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元。当时,君安的状态已非常好了,员工的工资已达到2000多元。没想,张平石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他看来,隆源平台虽小,但可作为的空间甚大,尤其拥有决策“话语权”——这对于一心想做事的张平石来说,显然比什么都重要。张平石也果然牛刀小试,顺利开发出面积达5000平米的“北湖公寓”,不但把公司300万的亏损一把抹平,而且最后还分到了10.5万元的“红利”。
隆源的扭亏为盈让张平石坚定了信心,他决定自主创业。1998年,他与人合资组建了祥和房地产公司,在汉口西北湖旁开始着力“祥和家园”的开发,并亲任总经理。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公司和当时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一样——虚拟资本,负债经营;不同的是,当时的诸多地产商纷纷在“欧美风潮”下你追我赶,所开发的楼盘习惯戴上“花园”、“华庭”、“名居”之类的“帽子”,张平石则独具一帜地亮出“家园”概念,试图以中式园林的风格,为购房者营造真正祥和的“家”。然而,就在张平石甩开膀子准备放手大干一场时,没想公司“后院”突然“失火”了。因为经常要在外忙项目,张平石便把公司的财务交给合伙人打理,合伙人看到银行的贷款要到期,便独作主张把公司的600万现金流全部还了银行贷款。“祥和家园”像被抽干了血的躯体,立即瘫痪下来。张平石原本计划利用公司现金流和银行打“时间差”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的“如意算盘”也顿成泡影。项目就这样一拖再拖,最后,张平石不得不高息借贷,低价卖房,才勉强把“祥和家园”做完。这样一来,公司几年辛苦最后只赚得不到100万元钱——在那段众多房地产企业“突飞猛进”的岁月里,这无异于只赚了几个“零花钱”。张平石几乎不敢回首,“至少有800万的利润被打了水漂”!
张平石内心的不甘再次躁动并愈发剧烈了!这不甘已不仅仅是对平台大小的自我咏叹,更是对机会“时不我予”、内心“壮志未酬”的现实忧患。做完“祥和家园”,张平石敏锐地意识到,房地产业洗牌的“风暴”很快就要来临,那些“划块地皮就赚钱”的“大好时光”将一去不返,小地产企业将越来越难以生存。他那错过良机的祥和公司,其实已彻底地被抛入到“生存还是死亡”的边缘,未来不容乐观。而张平石本人,则在多年的摸爬滚打、得失成败中,对武汉地产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和可作为空间早已洞若观火——那些在欧美概念下“克隆”出的一座座所谓的“花园”、“华庭”尽管不失异域风情,但与中国居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段无法拉近的距离,因为那不是中国人的文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国外文化。如果有人逆风而上,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根植于住房开发中,造出真正让消费者可居、可游、可栖、可赏的“心灵家园”,必将掀起江城地产的新一轮革命!
可谁将引领这场革命呢?会是他——那个小小的祥和公司的总经理张平石吗?
好在机遇的大门并没有向他关闭。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张平石得知沌口经济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欲寻找合作商——作为国有企业的他们,想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共同开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R2地块。直觉告诉他,这是个天赐良机——祥和要想在小地产企业突出重围,必须寻找战略合作者,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已成为武汉进驻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区域,地段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平石立马主动“抛绣球”上门,并把对方请到“祥和家园”,现场推销自己的开发理念。没想到初露中式园林风味的“祥和家园”让对方眼睛猛然一亮,合作就这样敲定——由“祥和”和“发总”以50%对50%的股比投资成立“新城置业(后更名‘水木清华’)”,着手这块土地的开发,张平石出任新公司总经理。
2002年6月的一个夜晚,天气异常闷热。张平石伏案疾书,挥汗如雨。一份洋洋上万字的《10号住宅地项目开发计划书(第一期)》开始成形。张平石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开发理念:1。打造“中国文化物业第一品牌”;2。差异化竞争;3。引导市场消费;4。专业人做专业事。写完已是凌晨5点,窗外大白。张平石起身走向阳台,走向清新的晨曦,写好的计划书依旧捏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仿佛他握着的不是一纸计划书,而是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剑!从当年在长江大桥上抛下誓言,这把剑,他足足磨了 9年;从当年在矿山上支起板凳,这把剑,他足足等了33年!“水木清华”的“中国制造”
张平石站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0R2地块上,脚下完全是一片不毛之地,荆棘丛生,泥沼纵横,前面根本没有路。但张平石放眼望去,却仿佛看到一座座经典住房拔地而起……他不禁想起古典经济学家之父亚当·斯密的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决定首先给未来的楼盘取个好的名字,以开始这块土地的新生。既然要打造“中国文化物业第一品牌”,当然得有个文化含量高的案名——正所谓“名正才言顺”!何况,该地四周学校林立,书香浓郁,没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喊不出它的地理价值!
取什么名好呢?翰林院,书香门题,学府家园……张平石一一摇头。直到“水木清华”四个字的出现,他激动地把桌子一拍,连声叫好:“这个!我要的就是这个!”
“水木清华”出自西晋诗人谢琨《游西池》中的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即园林的花木池水十分幽美,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这无疑与张平石理想中的“经典住房”相吻合,而“水木清华”与清华大学的直接渊源,既能体现该地周围的教育特色,又可借名出名,便于传播。当然,张平石又比谁都清楚,“水木清华”的名字再好,也只是一个“概念”。概念是重要的,概念也是危险的——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就会搬起概念砸了自己的脚!
张平石几下江南,或在苏州的园林里低吟,或在乌镇的小桥上沉思,然后又北上京城,在一座座老式“四合院”里观摩张望,流连忘返……当那些中国式经典民居风格被了然于胸后,他请来了国内一家著名的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大师,还专门找到精通易经的南京大学国学研究员、广州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赵向阳教授,由他,赵先生,设计师——三方面着手“水木清华”的蓝图起草。一般的地产商,往往只提个大致要求,一切规划都交给设计师了事,可张平石具体到每一个细节都对设计师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那家著名公司的设计师对此很不以为然,双方难以沟通,最后,设计师花了半年弄出的方案被张平石硬是“一票否决”了。张平石再次请的,是一家并不出名的设计院,沟通虽然方便多了,但对方对张平石的“想法”开始还是很不情愿,直到有一天的凌晨3点,总设计师突然给张平石打来电话,激动地说:“我发现按你们的要求做出来的图纸真的好多了!真的!”张平石终于笑了:我本来就不是瞎整的嘛!
2003年2月,“水木清华”一期正式开工。没有盛大的剪彩仪式,没有喧嚣的广告轰炸,一切都是默默的,但一切又都是激情的——通过体现“中式的建筑符号,中式的园林风景,中式的文化内涵”的“造房布景”,一场江城地产的“中国文化物业风暴”开始萌动。
造房。白墙青瓦、屋梁楼阁间,张平石于传统中式住宅符号中致力构筑“水木清华”的雅致之美、古朴之美。但在吸纳的基础上,他更融进了现代的创新!譬如摈弃“四合院”里不适宜居住的“厢房”结构,摈弃传统建筑窗户太小不透气的毛病,摈弃武汉传统住宅朝向偏差15度的“铁律”,将朝向定在南偏东30度或南偏西30度,以充分利用冬日阳光和夏日清风。为借“地气”,他没有为了利润把房子做得老高,而是选择了做低层(3—6层);为顺其自然,他没有用推土机把地盘推得掌平,而是依托其“山环”状让房子错落有致;为狠抓质量,他硬是把端桩沉降量10cm的标准提高到2cm,并亲自上工地,天天督察……
布景。为依水而居,张平石凿出长长的“神龙溪”,溪上架桥,溪边建亭,溪内种荷放蛙,溪水婉转曲折,宁静悠长;为回归自然,张平石用青一色的石板铺路,直铺到每家每户的楼梯间,用正宗的乡村茅草构筑茅亭,并不惜成本“三移茅亭”——茅亭始建路边,感觉扎眼,便移到一栋住宅前,感觉还是不协调,又移到了小溪边,他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为制造意境,他大面积栽种“岁寒三友”——竹、松、梅,以真石、木头围成栅栏,让小区里有小区,人家外有人家……
张平石一开始曾买回过一大堆“蒙学”书籍,打算用“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之类的雕塑来实现“水木清华”的“中国文化制造”,但张平石最后毅然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他发现,中国住宅文化的真正内核应该是“和”,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嘛,而且,“和不光是家庭和睦,还包括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而人为地贴一些旧式文化标签、简单地对传统建筑符号复古和叠加反而并不和谐。基于此,他不建“花坛”,不铺瓷砖,不种洋树,甚至连锋利的石头也不用,而是把和谐寄于简单质朴的一砖一石间,寄于来自武汉本土的一草一木中。“让每一个走进水木清华的人,感觉回归到乡土,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心灵最贴近、最舒适、最安全的地方——这才是我追求的文化物业的精髓。”张平石随后将这一理念概括成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水木清华,住在你心里!
一个“心”字,喊出了张平石10年地产开发的最强音,也引爆了消费者对“文化物业”的最真诉求!上午在报纸上登出广告,下午售楼部的电话就开始响过不停。尽管楼盘还在建设中,但闻“心”而来的消费者已络绎不绝。此时,深谙“叫好还得要叫座”之理的张平石不忘出奇制胜,在营销上再来“临门一脚”。他先是封锁消息,把“水木清华”的价位弄得高深莫测,然后在真正开盘时,大胆把价位定至整个开发区的最低价——1460元/平米。公司的售楼人员几乎惊呆了:怎么这么低,不怕血亏啊?张平石笑着说:“我要的就是你们这种惊呼!”果然,“开发区最低价水木清华”像一颗****,把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炸得稀烂,大家争先恐后而来。随着售楼部的门庭若市,房价自然“芝麻开花”,一路“开”到3000多元/平米,稳居开发区之首!
张平石和他的“水木清华”,就这样一炮走红,惊艳了整个武汉楼市!向左走?向右走?
张平石在“中国文化物业”的路上渐行渐远了——自“水木清华”第一期热销、脱销后,张平石迅速投入第二期的开发,并发起了向节能型住宅的大踏步挺进。在他看来,“水木清华”要真正“住进消费者心里”,中式的建筑符号、景观和文化其实都只是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舒适度”才是终极目的地,才是“中国文化物业”的最高境界。而武汉冬天阴冷夏天酷热的特殊气候,以及随着油荒、电荒等“城市病”的越发明显,发展节能住宅无疑是提高“舒适度”的当务之急。为此,二期的“水木清华”在继承一期中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美国专威特外墙外保温系统等系列措施,使住宅的节能率达到了55.8%,而国家提出的节能标准是50%。第三期,张平石在此基础上,将通过更多、更新节能材料的应用,把节能率提高到65%——这是国家准备2010年才实施的住宅节能标准!
张平石在“中国文化物业”的路上也越来越火了——自2003年“水木清华”被建设部授予“2003年中国住宅经典示范楼盘”后,张平石领奖无数,获誉不断。“2004年国家2A级舒适性住宅”、“2005年中国节能住宅示范楼盘”……一个又一个荣誉,不仅奠定了“水木清华”在行业的品牌地位,也把张平石推到了闪亮的镁光灯下。2005年11月29日,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武孟灵带领200多人的代表团来到“水木清华”,进行房地产开发模式的现场交流。作为武汉“文化物业”和“节能住宅”的示范之作,张平石和“水木清华”的风向标意义,也由此愈发突显。
然而,就在人们纷纷把鲜花和掌声向张平石聚拢的时候,却鲜有人知道,这个一手缔造了“水木清华”辉煌的汉子,此刻却承受着“水木清华”内部最大的危机和责难——见“水木清华”操作成功和张平石声名大震,资本开始不满足于幕后分利。2005年下半年始,一些董事公开发难,“水木清华是我们大家的,为什么出名的是张平石一个人?”欲取张平石而代之。张平石再次走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是愤然摔冠而去?还是坚决抗衡?要是时光倒回到“做官”那阵,年轻气盛的张平石肯定甩手不干了,可此刻,他却忧虑了——这毕竟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水木清华”啊!
那段时间,张平石常一个人徘徊在“水木清华”小区里,深夜不归。这里的一草一木无不是那样的熟悉,那样地侵透着自己的心智与心血。其实,当初张平石准备在这里“亮剑”的时候,周围“金色港湾”、“奥林花园”等楼盘不但位置比这里优越,拿地价格也更低,“水木清华”不但先天不足,后天也乏力——2000万注册资金光拿地就需要2300万。为“以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房子”,张平石一开始就给自己写下八字训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中一种做墙砖用的青石板,供应商从80元/平米的标价降到26/平米后,张平石仍不满足,他带着工程部杀进“深山老林”,深入供应商的上游,最后,供应商没辙了,咬牙把价格拉至13—19元/平米。而当时武汉其他的地产商,同样石板的进价则达40元/平米以上。
那段时间,张平石常一个人独坐办公室,下班后久久不愿离去。因为租不起像样的办公楼,他便在“水木清华”的售楼大厅搭起“空中楼阁”,下面售楼,上面办公。狭窄拥挤的办公室,记下了“水木清华”的点点滴滴,也培育出了一支成熟的地产团队。这支团队的成员尽管待遇不是很高,但他们团结、和谐、向上——他们在这里享有医保、社保等各种保险,他们每天有碰头会,每周有学习会,他们讲究竞争,更讲究“1加1大于2”的合力;这支团队的成员尽管不是个个能说会道,但他们诚信、实干——100分的东西,只要求讲到99分,绝不允许说成101分,今天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业界,都说这是一个又一个张平石的“复制品”。
在张平石的计划里,“水木清华”完成三期开发后,立马就得增资扩股,引进战略同盟继续做强做大。“至少把经营规模扩大10倍,达到3—5个亿的规模,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有可能杀进武汉地产50强,并真正为业界留下些经典的东西!”张平石无疑已洞若观火——在整个地产业已开始大洗牌、产品已逐渐同质化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好的品牌、团队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难以在下一步的大整合中杀出重围、屹立潮头的,更难以实现他“中国文化物业”的长远战略。可张平石在奋力推进“水木清华”的过程中,却似乎忘了——他并不是“水木清华”的唯一主人。“强势”张平石与同样渴望“强势”的资本慢慢隔阂日深!
不过,除了感叹资本无情外,张平石对“水木清华”今日之局面,似乎并无过多担忧。在他看来,他和董事会的矛盾几乎是中国所有中小企业在成长路上都会遇到的“坎”。那就是企业在初创时期,董事会和总经理责权利不明,而待企业做大,对个人利益的争夺常会动摇公司的整体战略。基于此,张平石决定奋勇一搏——把“水木清华”坚决推入法人治理结构,用健全的机制来明确权力,并确保“水木清华”的可持续发展。“那时,哪怕我被下课走人,我也是微笑的,因为我没有看到水木清华的悲剧产生!”张平石强调。
“不管在还是不在这个平台,我都要继续自己的地产事业的。我觉得为老百姓盖房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下一步我要弄的是节能型经济实用房。现在很多开发商认为,经济实用房就是低档房,我要证明经济实用房不但价廉,而且物美——同样要达到国家节能标准,同样要做到与’水木清华‘一样达2A标准的舒适性住宅!”“不过,我最终极的追求还是一个立足于实践的地产学者,为中国地产的未来发出积极而又健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些年建了那么多房子,却少有经典?就是因为我们的许多地产无‘心’,许多地产商没文化啊!”
张平石2003年进入武汉大学读EMBA,获硕士学位后,又考上了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即使在公司最忙碌的情况下,他都从没缺席过学校的一节课程。他的听课笔记里,最醒目地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
· 200元的创业资金成就蘑菇大王
· “宅急送”陈显宝:顺势而为大智慧
· 刘志雄 制造最有竞争力声音
· 郗慧林: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 林德泉:玩转真金白银
· 姚安全的创富故事:8年赚得百万身家
· 陶华碧:只识3个字的10亿身家老板
· 荆树林 绿色干洗洗出惊人财富
· 史玉柱: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玩游戏(图)
· 卖菜小贩当上百万富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