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赵今月:重振祖传大葛坊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2:33: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qwe12s) -
人物档案
姓名:赵今月
年龄:45岁
籍贯:湖北随州
职务:随州市二月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今年5月,赵今月的葛产品进入中百仓储的武汉卖场,这是土生土长的随州特产第二次离开家乡,走进大城市。
赵今月个子不高,言谈举止谦和,身上少有商人的精明。走上葛产业的道路,赵今月称“完全是受祖辈的影响”。奶奶告诉他,赵家祖上曾经开了一家”赵家葛坊“,名扬百里,这让听着故事长大的赵今月十分迷恋,于是,他辞去了教师的职业,开始重新打造“赵家葛坊”。
如今的赵今月终于能笑对家人了。在与记者交谈时,他时刻不忘表达对社会的感恩,“创业中遇到不少贵人,有他们支持我才走到现在。”从老教授的金点子,到本土超市名人程军的“提携”,令赵今月对葛产业的信心越来越大。
书生一下海就“呛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里兄弟姐妹多,儿时的赵今月常常跟妈妈、奶奶上山采葛根,回家磨成粉之后食用。
闲暇时,奶奶给小今月讲祖辈的故事。清朝时,赵家祖上靠挖葛为生,开了著名的“赵家葛坊”,一度名扬百里,赵家因此置葛业、开药店、收徒弟,十分辉煌。每每听到这些故事,小今月心中就会涌起一股“优越感”。
1990年,总觉得没找到生活感觉的赵今月从学校辞职了,他决定做葛粉生意,想把家乡的土特产葛粉变成“银子”。因为很多同学吃过他家自制的葛粉后,称赞不已,
他东拼西凑借到3万元做启动资金,成立二月风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在村里高调收购葛根,一角二分钱一斤。那时,葛根是山上野生土长的东西,山里人见到都懒得挖,居然可以变成现钱,村民们沸腾了,纷纷爬上山挖葛根。既然是按斤收购葛根,自然是块头越大越值钱,很多村民专拣粗大的葛根卖。很快,赵今月凑到的3万元就全部花完了。
可是,村民们仍然热情高涨,当赵今月宣布不再收葛根后,有村民跟他说情,“赵老师,您收了这些葛根,我家孩子今年的学费才有着落。”听到学生家长求情,赵今月心里也很难受。没办法,他只好又找银行贷款2万元,继续在村里收购葛根。那一年,赵今月总共收了40万斤葛根。看着堆满院子的葛根,赵今月发愁了。
想将葛根变成“银子”,首先必须把葛根变成葛粉。但是,农民送来的葛根粗细不一,加工起来比较费事。那年冬天,赵今月院子里有10万斤的葛根没来得及加工就烂掉了。教书匠赵今月还犯了一个数学错误,原本计划葛根的出粉率为10%(即1斤葛根可以产1两葛粉),没想到这个没有除掉水的部分,葛根磨成葛粉后,为了延长保存时间,必须晒干脱水,如此一来出粉率又大打折扣,最后算下来,出粉率仅3%左右,这笔买卖只能眼看着亏本了。
摆地摊遇贵人赐“金点子”
销路也让赵今月头疼,他背着葛粉进城找销路。可随州市民不了解葛粉,根本不搭理他。一家商店的老板还直言,“你这东西没品牌,包装又简单,哪个愿意买。”
跑了一个多月没卖出多少葛粉。有好心人建议他到景区碰碰运气。1991年5月,正是旅游旺季,赵今月扛着葛粉到大洪山、襄樊的古隆中等景区摆地摊。一天傍晚,有位老者走到赵今月的地摊旁,“这是什么?”“葛粉。”老者取了些品尝。这一举动让一直备受冷遇的赵今月十分惊讶。
老者一边品尝,一边说,“你的葛粉纤维比较粗。”原来,这位老者是中医教授,他告诉赵今月,日本的葛粉市场很大,如果能坚持几年,中国的葛粉产业肯定会发展起来的。
老者还给赵今月出了个点子,做广告宣传葛粉的保健功效。 “广告?”这让赵今月很是惊讶,要知道,那个年代广告在农村可是个新鲜词。但赵今月很愿意去尝试,于是他找到在广电系统任职的同乡杨育新,以“抵货”方式在电视台做起滚动字幕广告。效果很好,很快“二月风”葛粉被随州市民了解,市场销路也打开了,赵家存的1万多斤葛粉很快就卖光了。
直到现在,现任随州广播电台副总编的杨育新还对赵今月的“大手笔”记忆犹新,“当时民营企业自掏腰包做广告的很少见,可见赵今月的目的不单单是‘赚钱’,更多的是一种对土特产的热爱。”
东山再起还是卖葛粉
葛粉卖完了,赵今月回家盘点后发现,净亏3万元,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而且,因为找银行贷的2万元没有按期还钱,银行向法院起诉了他,将他的部分产品和设备做了抵押。
在农村,当“被告”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赵今月的妈妈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一个劲埋怨儿子,“好好的教师不做,偏偏想当老板,这下可好,丢人现眼了吧?”
其实赵今月也有些犹豫了,他也想过回去教书,可当过“被告”的经历总是不光彩,哪好意思再求学校接收自己呢?
想着想着,他又开始琢磨起葛粉来,去年的教训是出粉率不高,如果能控制好应该不会亏这么多;收购葛根也要有门槛,不能随便收。
“只要坚持几年,应该会好起来。”他又想起那位老教授的鼓励,决定再试一把。
这次,赵今月轻车熟路,还设立了葛根收购门槛,要达到一定尺寸的粗葛根;设备方面,工人们有了去年的经验,加工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一年,赵今月收购了20万斤葛根,加工出1.2万斤葛粉,出粉率提高了一倍。
广告攻势依旧奏效,推销葛粉顺利多了,1.2万斤葛粉很快销售一空,当年盈利3万元。
赵今月能顺利“东山再起”,得感谢一个人,即现任随州洪山镇党委副书记的蔡正群,正是他帮赵今月贷到3万元启动资金。蔡正群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年就看中了他的钻研劲,“他能把土特产卖出去,就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这绝对是件好事情,能帮一把一定会尽力。”
研发新产品稳夺市场
葛粉在随州打响名气后,当地人纷纷效仿,涌现出七八家葛粉厂。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赵今月决定转变思路,研发新产品,他找到武汉工业学院,与对方联合开发新产品。
葛粉食用方法复杂,必须要温水、热水搭配调制,才能冲匀。赵今月研制出一种方便冲调的葛根冲剂,直接用温水冲调就可食用,很方便,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迅速占据大半市场。
手中稳握市场,赵今月不忘保护资源。大洪山野生葛根资源多,也经不起多家企业的分食,野生葛根比种植的味道好,必须保住这个资源。他将销售任务交给助手,专心做起野生葛根的保护工作。
大洪山一带的山头分配给各个农户,有的农户为了卖更多的钱,将一些嫩葛根也挖出来,影响资源循环生长。赵今月想了个点子,集合所有人成立合作社,社员们都可从葛根中获取收益,凡有葛根资源的农户,只要保持一定的数量,每年就可得到分红。
如此一来,社员们对葛根的保护意识提高,见到有人来挖葛根,会盯着对方,不允许破坏正在生长的嫩葛根。
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宏勋老师与赵今月合作多年,他对赵今月的看法是:很看重葛产业的未来,研发新产品,增加葛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护资源。“有这样思维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王宏勋说道。
程军帮他打开销路
1998年前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在外打工的老乡建议赵今月到广东发展。老乡说,广东人对吃很讲究,他们将葛根煲汤,说不定葛粉在那能卖个好价钱。赵今月觉得不错,当年就南下在广东中山成立办事处,那次他得到一个惨痛的教训。
原来,广东人用葛根煨汤或做菜,但对葛粉认知度并不高。在广州各个超市里,赵今月的葛粉几乎没什么销售业绩,交纳的进场费是销售额的10倍,3个月后,他黯然地从广州撤回老家。
总结教训,赵今月认为自己太冒进,他决定扎扎实实做好本地市场,在湖北打响知名度再走出去。
2007年,赵今月觉得时机成熟,这一次他将目光瞄向武汉市。进军武汉市场的探路石,是当年的农博会。赵今月在宽阔的展台上放了一根巨大的葛根,十分显眼。展会第一天,展台前就迎来不少重要客人。
当时的随州市主要领导也来到他的展台前,帮他吆喝产品,一下子成为全场的焦点。当天,他的展台还吸引了一个重要的人,对方为他带来了更大的收获。当时,那个人带着一群人转过来,看完他的产品后,还详细询问他的原料、生产能力等,最后让身边的人留了张名片,上面写着“中百仓储XX买手”。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赵今月带着名片找到这位买手,对方竟然说道,“你怎么才来啊?”原来,那天嘱咐同伴留名片的正是中百仓储的“掌门”程军。赵今月这才明白,为什么当时对方问得这么仔细,因为超市对产品的生产环节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达到一定的供应量才能进场。
今年五月,赵今月的产品迅速登陆中百仓储各大卖场,扎根江城市场。他计划,将葛产品送进武汉所有的超市系统,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再以武汉为核心逐步向外省扩张。
如今的赵今月,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
· 我的创业梦想:健身俱乐部
· 北大“退”学生:26岁获1亿风投
· 陈思:全职先生变“地板先生”
· 王子健:创业,关键是创意
· 夜市摊主靠卖韩饰起家月入万元
· 时尚美女寻突破 卖夜宵走出的创富之路
· 王磊:勇敢地犯错创业之路就在你脚下
· 陶建幸:从细微处看到大趋势
· 开心网CEO程炳皓做客南大:创业考验心理人生开心就好
· 周凯旋:tom幕后的女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