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海燕:不怕摔跟头 尽情挥洒创业激情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2:48: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takenoko) -
罗海燕
1974年 出生于湖北洪湖市
1994年 大学毕业到政府部门工作
1998年 下海开电脑公司
1999年 做农产品贸易
2000年 接手父亲的玻璃公司
2002年 与朋友合开手机销售公司
2004年 涉足城市排水管生产领域
1974年出生的罗海燕,有着长长的“创业履历”。从政府机关下海后,他选择了热门的电脑销售行业;初涉商海呛水后,他因地制宜又做起农产品贸易,只可惜当时有些保守,没能跟上超市的圈地扩张步伐而加速布点,错失了进一步做大的良机;接手父亲的玻璃公司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改造,使公司经营迅速迈上新台阶;敢于尝试的他还和朋友合伙开手机销售公司,培养出自己的手机营销队伍……
2004年,罗海燕涉足城市排水管生产领域。虽然公司经营几番起伏,甚至充满了痛苦与无奈的决策,但4年的拼搏积累,今天的罗海燕心态更加沉稳,带领自己的团队稳步前行。
24岁开电脑公司 不谙市场“呛水”
1994年,罗海燕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洪湖市政府改水办公室。学的是工商经济管理专业,从事的工作却与农村改水项目、自来水管网建设工作,专业并不对口。没想到这并非初衷的“入错行”,却间接成就了罗海燕后来的城市排水管生产项目。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20岁,在办公室里年纪最小。每天一大早,我都会提前到办公室做清洁、打开水,年长的同事都很喜欢我这个手脚勤快又勤学好问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很快我就熟悉了工作流程,对分内的工作得心应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政府部门按部就班的工作不仅让人没有多少压力,甚至还让人有点虚度时光的感觉。我开始对一些去沿海城市打工、拿高薪的同学心生羡慕。
当然,我是不会选择打工的,这主要是受家庭影响。因为很早的时候,父亲便在武汉开厂,做玻璃加工和批发业务。我想,与其在政府部门从事单调的工作,还不如趁年轻自己做点事情。
1998年,我办理了离职手续,来到武汉发展。心里期望能有一天能够自己做老板,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正是个人电脑井喷式的发展阶段,武汉的电脑市场行情十分火爆,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开始购买计算机。瞄准这一市场,我决定开家电脑公司,主攻兼容机的销售。
那时,兼容机因价格相对低廉、易于升级等优势,很受顾客欢迎。我的经营思路很清晰,一边销售兼容机,一边做电脑培训。
在父亲的资金支持下,我很快在江岸区自家的玻璃厂附近租了一间近百平方米的门面,聘请了6名电脑专业人员,电脑公司顺利开业。
当时,我的电脑配件主要从武昌的电脑城进货,货物快进快出,资金占用也不是很大。刚开始几个月,电脑公司薄利多销,业务开展得还比较顺利。但渐渐地,弊端就显示出来了,计算机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行业,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电脑配件的价格波动也很大,像CPU、内存条等配件几乎是一天一个价,因此,公司的经营很难跟上市场行情变化的节拍。
最关键的是,我的电脑公司最初选址就有问题:我没有选择在电脑城扎堆。而事实上,许多市民购买电脑时都会直奔电脑城这样的商户密集地。再加上我当时也没有像有的电脑公司那样,拥有自己代理的配件品牌,公司经营每况愈下。
“没有充分贴近市场,没有稳定的进货渠道,没有成熟的销售队伍,导致我的电脑公司仅仅运作了1年就半路夭折。”总结自己初涉商海的失败原因时,罗海燕认为,“第一次创业感性的成分多一些,对市场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胜算的几率也低了。”
农产品贸易练兵 玻璃公司显身手有了第一次开店失利的经历之后,我的脑筋又转开了。1999年,我做起了农产品的文章。
老家洪湖是鱼米之乡,土特产十分丰富。我觉得,如果能将家乡的特产通过武汉市场分销到各地,上游进货渠道通畅,加上武汉的中心城市地位,生意一定能做起来。
当时,武汉舵落口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正在对外招商,我果断选择入驻。这一次我信心很足,我相信只要市场慢慢培育起来,我的干鲜食品批发生意就可以做大。
我大量收购洪湖的莲子、香菇,为了丰富品种,还从外地成批购进腰果等农副产品。我给自己经销的农产品申请注册了商标,进入几家平价仓储自选卖场后,销售十分红火。
“1999年前后,恰是武汉市仓储大卖场和便民超市迅速扩张的阶段,超市的连锁化经营格局开始形成。我的农产品用自己的牌子进了自选卖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开端。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把握好时机,跟随武汉超市业的布点扩张而将自己的产品成功摆上更多的货架。”罗海燕说,经营了一年的农产品,让他受益匪浅,切身体会到做好渠道的重要性。
2000年,因业务发展需要,父亲让我接管家里的玻璃销售公司,我的农产品贸易因此没能继续做下去。
父亲的玻璃公司虽然经营多年,但业务相对比较单一,除了做玻璃批发外,只有一些简单的玻璃加工业务。我担任总经理之后,转变了经营思路,大胆引进玻璃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在玻璃公司的经营中,我认准一条道:单纯批发普通玻璃很难有市场竞争力,只有搞技术革新和改造,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占领更大的市场。
在我的主张下,公司自主完成了新型高反镜生产技术、凹蒙艺术玻璃生产技术等项目的开发,并且很快转化为生产技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其中一项新技术还被评为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进步让我经营的玻璃公司业绩大上台阶,公司很快跻身武汉市四大玻璃批发企业。
与朋友合伙 代理销售品牌手机玻璃公司的业务顺利进展后,我开始渐渐放手公司业务。我觉得自己不应局限于家族企业,而应该拓展完全属于自己的全新领域。这一次,我选择了与朋友合伙开手机销售公司。
“一直以来,我都拥有一个创业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创立自己的企业。”罗海燕说,这应该是他总不安于现状的重要原因。
2002年,我和几个朋友合伙投资100万元,租门面、办工商执照、拿手机品牌代理,成立了手机销售公司。我担任公司总经理,主管市场业务。
这一次,我选择卖手机,主要是受周围朋友手机消费热情的感染。我身边许多朋友更换手机的频率都很高。一家著名的数据调研公司分析报告也指出,在整个IT、音频、视频等产品中,手机的销量增幅最大,无疑是整个中国数字产品行业的最具潜力和最有价值可挖掘的产品。
从2002年到2003年,我们先后拿下两个品牌手机的省级代理权,投资额也追加到500万元。公司设在汉口数码港一带,这里是武汉市有名的手机城。依托武汉市场,公司在省内各地发展了13家分销商,主要是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手机店。
我们的手机销售公司由一批年轻人组成,每个分销店同时也是公司的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设有三人小组,一人做销售,负责回款;一人专门针对终端客户做促销;还有一人负责市场拓展,发掘新的代理商。这种组合的市场运作十分有效,公司的销售渠道很快便搭建起来,鼎盛时期,员工达到60多人。这是一支非常精干的销售队伍,也是一支让我为之骄傲的销售队伍。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手机销售的利润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我的公司也不例外。
起初,市场上的手机品牌较少,生意也相对好做,厂家不吝投入广告支持,因此,20%至30%的利润率很容易达到。但随着手机品牌增多,市场竞争加剧,代理商的利润下滑很厉害。
此外,销售渠道的维护也需要一大笔支出;而厂家为了争夺市场频繁降价,也让代理商面临更大的风险。2003年国庆节前后,我从某厂家进了4000台手机,但由于厂家临时调价,导致我的进价比卖价还要高,而厂家却只给了1000台手机的损失补贴。
俗话说,见好就收。为了降低公司运作的风险,我一步步缩减业务,渐渐淡出了手机销售行业。
生产新型排水管 环保产业路更宽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经营玻璃公司的同时,我也在考察一些新项目。我的投资理念是“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通过市场调研我发现,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加快,环保节能型产品备受关注和提倡。
我敏锐地感觉到,如果投资一个切合市场需求的节能环保型项目,一定可以抢先抓住市场商机。为此,我还研究了政府的规划纲要,发现国家发展纲要上对塑料管材这一块有明显的政策导向。
在改水办公室的工作经历,让我迅速联系上了一些武汉的塑料管生产企业,了解了业内的发展状况。通过近半年的调研考察,我最后决定,进军市政大口径埋地排水管领域。因为在2004年左右,武汉还没有成规模生产塑料排水管的生产企业。
好的产品必须拥有独特的产品性能,才能有市场卖点。为此,我组建了新型排水管项目研发班组,自主研发了生产改性塑料增强排水管的生产工艺、模具技术、产品生产线、专用原料等一系列成果,并申请专利,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这种市政塑料排水管产品以废旧塑料为主要生产原料,安装起来速度快,可减少对周围环境与交通的影响。具有经济、环保、质轻、耐腐蚀、防渗漏、可回收、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在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环保型塑料排水管已逐步取代混凝土管、铸铁管,成为城市排水领域中的新宠。
2004年底,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压缩玻璃公司业务,同时引入外资,在黄陂投资数千万元,生产销售新型排水管。前后历时近两年,工厂建成投产后,我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选择从一手培植的合资企业中撤出。
“那是一份惨痛的经历。”罗海燕这样归纳那次不成功的合资办厂。“从选址、平整到建厂,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的脚印。”
好在我身边有许多朋友,在我陷入低谷时鼓励我,支持我。
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2007年初,我和几个朋友联手,树立打造节约环保产业的经营理念,重新开始运作新型排水管项目。
在几个人的合力经营下,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就注册成立公司,完成了设备采购和安装,下半年就把产品在省内铺开。
涉足了这么多的领域,虽然此前在很多行业的尝试,都因种种原因没能坚持做下去,但新型排水管是我投入精力和财力最多的项目。我的打算是,今年把武汉市的市场渠道维护好,明年进一步拓展全省市场,三年内将产品推向全国。
如今,罗海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自己的团队。总结自己的创业感悟,他感慨地说:“没有行业不可以选;无论是办企业还是做项目,都必须有团队精神,这样力量才能强大起来。”
· 张永舵:从卖包子到身价16亿跻身胡润餐饮富豪榜
· 工作室兴起引发个人创业潮
· 曹德旺:今年工作就是捐40亿
· 汪大斌:投资千万做“豆腐老大”
· 小小拖鞋里一年掘金两千万!
· 用“猪坚强”的精神去创业
· 杨国强:从“泥水匠”到亿万富翁
· 大学生创业五年换了4项目
· 1300元起家 纺织大亨陈宗立创富传奇
· 金蝶徐少春:智者无畏 做中国软件业的航空母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