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光武:武汉人盘火湘粤菜馆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2:53: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imaxhd) -
54岁的柳光武是武汉第一批下海创业的个体户,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二十余年。凭着执着的干劲和善抓机遇的眼光,他将小小的早点摊发展为百万产值的餐饮酒楼。
个头不高,眼睛小,常眯缝着眼。说到尽兴之处,柳光武会不自觉地一耸肩,一眯眼,露出一脸孩子般率真的笑容。虽是老总,员工和老熟客都更愿意喊他“柳师傅”。
①放弃“铁饭碗”:家里说他是个“苕”
1983年,柳光武是武汉红山花电扇厂的车间班长。当时红山花电扇名气挺大,厂里奖金也蛮高,他还是技术骨干,深受器重,但他却选择了下海。当时一个朋友在吉庆街开了一家小餐馆,开业之初急缺人手,几次力邀他合伙经营,他心一横,干脆辞职过去帮忙当伙计。
“其实当初自己也经过了很长的思想斗争。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家里人也反对,说我是个苕,放着稳稳当当的铁饭碗不要,非要去捡个讨饭的破饭碗。”柳光武说,“但我明显感觉到厂子的管理体制太僵硬,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将来肯定不行”。
当时武汉的个体户还很少,同行竞争不多,小餐馆的生意日渐红火。两年后,面对日益丰厚的营业利润,朋友不愿再与柳光武合伙分成,便托词说想改行做百货生意,无奈之下,柳光武只能退出。
厂里已经回不去了,柳光武只好拿出全部积蓄3000元,自己开起了小餐馆。
②为摸索经验:先后四地开餐馆
此后,柳光武曾先后在汉阳、汉口、武昌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开过四家餐馆,但在每个地方都只干了不到一年。
柳光武说:“别人都说武汉人的口味最难调,我当时想如果能把三镇人的口味把握好了,以后就能出师了。那时候就只有一个念头,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摸索出一套别具特色的烹饪技术和经营经验,日后开一家自己的酒楼。”
1986年,柳光武先在汉阳水厂开了第一家餐馆,兼营早点和中餐。为了节约资金,柳光武不得不以早点养中餐,每天30多块钱早点收入是他中餐进货的全部来源。紧紧巴巴的维持经营让他学会了精打细算、控制成本,柳光武在买菜上动起了脑筋。他都是中午十一点后、下午五六点时菜贩快收摊的时候去买菜,“这个时候最便宜!”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头也微微低着。
此后的两年内,柳光武又分别在七里庙、车站路等地方开过三家餐馆。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也成为他后来开店选址的经验积累。
③学做湘粤菜:打工“偷师学艺”
当时,武汉餐饮多以鄂菜和川菜为主,不少顾客也反映其他口味的菜太少。已经颇有经验的柳光武预感到:下一轮的餐饮竞争,湘菜和粤菜将是“重头戏”。而且,柳光武认为,湘菜的鲜辣浓重与粤菜的清淡滋补可以相互补充,如果能将两者搭配协调,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989年,柳光武抱着“偷师学艺”的目的来到湖南朋友开的酒店打工。为了能学到湖南师傅的湘菜手艺,他托同乡的打工小妹当自己的“眼线”,先偷偷记下配菜比例和烹饪顺序,回家再反复尝试配菜。由于湘菜原料多是熏制或腌制的半成品,有川菜基础的他学起来还比较容易。
次年,柳光武又南下广州打了半年工学习粤菜。他找到一家酒楼当杂工,在厨房负责洗碗、洗菜。那段时间,柳光武总是想着法“贿赂”主厨,主动端茶、送水、打下手,还时不时让家里寄些土特产、香烟、酒给厨师,请他们吃饭。但在学做“铁板牛肉”时,柳光武始终把握不好铁板烹饪的火候,做出来的牛肉总不如师傅炒制的鲜嫩,后来经多次暗地里观察才明白,原来肉质的口感并不全在火候,而重在调料,粤菜师傅用的是松肉粉或苏打粉浆肉,烧烤时用蚝油提味,所以鲜嫩香甜,而自己只是照搬铁板模式,不明白调制工序当然难以“神似”。
1991年,已“出师”的柳光武选准解放公园旁的一家门面,东挪西借了3万多元正式开店。
④培养回头客:上门给顾客拜年
开业初,柳光武重点推出了粤菜的煲仔和铁板系列,新颖的烹饪手法吸引了不少食客慕名而来,低廉的价位和特色的风味让不少过路客变成了回头客。开业不久,店里的七八张台位就不够用了,柳光武不得不借用周边的店子加台位,招待顾客像打游击一样,生意火爆时,每桌平均翻台七次。最高时一天赚了3万多元。
生意渐渐稳定后,柳光武开始将客户重点放在培养熟客身上,他先在回头客中留心熟面孔,平时就经常和他们拉家常,并留下一些重点客户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有时这些熟客带家人前来消费,柳光武就免费招待。每逢春节休业,柳光武会花半个月的时间,主动联系老顾客,带着礼品上门拜年。
柳光武笑着说,这些年来多亏了这帮老顾客像朋友一样给自己“抬庄”。
⑤图谋再发展:加大投资开分店
据柳光武讲,湘粤酒楼生意火起来的时候,还没有湖锦、三五醇等大连锁酒店。湘粤酒楼完全有机会进一步抢占市场,但直到今天还只有一家店。
柳光武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书读少了,没有经济头脑”。“我还是太保守了,从来就是赚多少钱,做多大的生意。现在酒楼的生意不输武汉任何一家酒楼,但毕竟是个单店。我想加大投资,再开一二家分店。”
· 刘子龙六年白手网络创业故事
· 毕业生卖馒头起家两年后发家
· 李伟:关门生意里也有商机
· 林德泉:玩转真金白银
· 从林青霞的先生到全球五百大富豪
· 孟凯:从4张桌子到上市公司的创业史
· 创业从9平方米小店开始 现实地选择“美丽”
· 白手发家经历回顾
· 王老吉为何能迅速飙红?
· 大学生挖掘“山里项目”当老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