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品海:神奇小子借IT卷土重来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2:54: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qiangshuai2) -
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汉口一家三星级宾馆大堂,等候即将到来的于品海。约10分钟后,一个身穿白色休闲衬衣、浅蓝色牛仔裤的大高个,拎一黑色大背包走了进来。这位穿着平常的中年人,正是身家上十亿、中国数码集团董事会主席---于品海先生。
现年46岁的于品海---曾因收购金庸的《明报》而在香港轰动一时,并以三次漂亮的连环计收购被媒体称为“收购奇人”。他曾荣登香港新千年富豪,一度风光无限,之后又因经营香港传讯电视亏掉1亿美元。
于品海喜欢别人称呼他“于先生”,而不是“于董”。朴实、温和、低调,普通话讲得极“溜”,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做两份工作 四年积攒20万港元
1980年大学毕业后,于品海找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白天打工、晚上写作。他给一家报社做兼职编辑、翻译,经常晚上写稿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赶公车上班。
到1984年,于品海积累了近20万港元。他觉得自己可以出去闯一闯了,便尝试着投资一些项目。27岁时(1986年),于品海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智才管理顾问公司,从事房地产及其他项目的咨询顾问,为日后的创业路作了最重要的原始积累。
“刚开始几年,我根本没指望赚钱,只是想试一下‘水性’。更重要的是,我必须积累一定的人际关系!”于品海总结道,在香港做生意,你必须学会“杠杆效应”,你的资金总是有限的,你必须更有效率地运作自己的钱,利用各种资源撬起更大的市场。
巧打价格差 零成本收购大酒店
有了原始积累,于品海从1988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身价也呈几何级数“膨胀”。那一年,他观察菲律宾时局变化,暗自留心,抓住机会,收购了马尼拉希尔顿酒店---菲律宾联交所的一家上市公司。
于品海回忆说,那是一家很大的酒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菲律宾的政局仍在动荡之中;但他认为,菲律宾已开始走向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美元、日元对菲律宾比索的汇率,菲律宾的利率跟海外的利率,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在那里,足够为我所用”。
“那个酒店是用1400多万美元收购的,有一家银行提供了900多万,还有500多万是股东们出的,实际上我一分钱也没出”。讲到激动处,于品海不断舞动手臂,“事实上,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和价格总是有差异的,你必须善于利用这种差异”。
之后,菲律宾政经环境趋向缓和。希尔顿酒店资产开始增值,赢利也大大超出于品海的贷款成本,仅一年多光景,资金悉数回收。该酒店经过三年的经营,为于品海赚到了不少钱,这为他后来的连环收购提供了平台。
1991年,于品海收购又一香港上市公司---南海发展,将其重整为房地产开发公司;1992年,于品海对收购已轻车熟路,以南海发展跟金庸手上的上市公司---明报企业做置换,成功收购香港明报集团公司。
惨遭滑铁卢 输掉1亿美元
连续三次收购,令于品海的事业达到一个顶峰。但他随后即惨遭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1994年,有着很深传媒情结的于品海斥巨资打造传讯电视,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全球24小时新闻电视网。谈到这里,于品海有些惋惜,“其实电视台的发展还算顺利,我们花了很多的钱在设备上,花了很多钱在世界十几二十个地方,从俄罗斯到英国、德国、美国很多城市,都设有记者站,当时我们是第一个能全面涵盖全球的中文24小时新闻电视网”。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他第一次品尝了失败的苦果,“放弃其实也是个很简单的商业决定,纯粹就是因为它本身不能支撑,而我本人也没有足够的金钱继续支撑它,所以就必须要放弃,输了大概接近1亿美金吧”。其间细节,他似乎不愿多说。
“一对一”营销 “笨”办法玩转IT
1999年,于品海出手收购深圳的中国企业网(后改名为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正是互联网最火爆的时候,北京街头的广告牌、电视几乎一夜之间全换成了IT广告,IT企业疯狂烧钱,泡沫越吹越大。
于品海称,当时很多IT企业只有二三十人,以为只要烧钱做广告,能增加点击率就能赚钱。“这是他们对中国的信息化程度不了解。事实上,当时的中小企业连互联网是什么都没弄明白,你想让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上网敲‘www’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经常见到很多老板的‘enter’键上都落满了灰尘”。
基于这些考虑,于品海采取了“IT精英”们往往不屑一顾的推广模式:在全国60多个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招聘员工7000余人,锁定在中小企业客户,采取“一对一”的模式,由业务员面对面地跟中小企业老板沟通,首先帮他们认识邮箱、电子商务这些基本的概念。“你首先必须帮助他们认识互联网,别人才能接受它”。
1999年后,IT企业大批“死”去,而中企动力的营业收入,却从1999年的100万元扩大到2004年的近5亿元。“IT是个有些虚拟化的玩意儿,而中企动力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有一个现实的庞大网络”。
他与武汉
“我引进了通恒巴士”
“说到通恒巴士,武汉市民对我可能就不那么陌生了”。见到记者,于品海主动提及跟武汉的渊源,“1992年时,我就来到武汉投资。武汉有线电视网、通恒公汽都是我的投资项目,通恒是我从香港引进的。”听说通恒巴士在武汉仍很受欢迎,于品海会心地笑了。
目前,于品海在武汉投资有三个公司:中企动力武汉分公司、新网、世华财讯。他说,武汉在中部是一个有领导力的城市,武汉的市场很好,但开放度还不够。
创业感言
兴趣是最好的理由
如何选择行业进行投资?这是很多人遇到过的困惑。于品海说,理由很简单,首先肯定不能抗拒这个行业,因为你没必要花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其次是有商机在里面;最后一点就是兴趣之所在。“兴趣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无论是南海发展还是中国数码,其资产负债表上90%以上都是房地产,房地产在于品海创业初期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回报。但于品海却告诉记者,他95%以上的时间和心思却并不在房地产上面,而是在媒体和IT方面。因为他坚信,IT和媒体在未来的经济量和回报会远远超过房地产,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两项事业是他的兴趣之所在。
他这样描述他的理想蓝图:让中小企业使用IT服务像他们使用手机那样简单和方便,他要做的就是像移动和联通那样的网络运营服务商。他把这个概念叫做“IT应用运营商”,而肩负这个使命的就是他最为倚重的中企动力。
能不坐的士就不坐
于品海称,年轻人都应该尝试着投资一些项目。“攒够6万块钱就可以出来闯一闯。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期,机遇很多”。
了解到记者因赶时间打的采访他时,于品海还拍着记者的肩膀告诫说,年轻人要学会节约,多为自己以后创业积累些资本。“能不坐的士就不坐,可以起早一些嘛。每个月的开销控制在1000元以内,其他的全部交给家里存起来”。
企业简介
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于1985年创立于香港,是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其主要业务集中于中国大陆的IT服务、资讯科技、文化与传播以及物业投资与开发等高增长行业。目前,中国数码总资产超过54亿港元,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近20家,旗下知名品牌包括“中企动力”、“新网”、“世华财讯”、“华夏大地远程教育网”等。
· 拒绝3千万诱惑 大学生创业把灯泡卖进世博
· 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 “当代版”的毕升
· 黄鸣:以太阳能梦想经营人生
· 入学时借钱交学费 毕业已购房开宝马
· 一桌南瓜最低卖价要四千
· 左颖: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
· 老板的风光,创业的艰辛
· 靠绿色创业发家赚大钱
· 苏艳玲:我为’08奥运插花忙
· 张照地:“雷”人拍“雷”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