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志刚:解析“创业神话”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3:11: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不变的诺言) -
乔志刚他们这5年的故事,听起来像一个神话。
1995年创业之初,他们8个年轻人,仅有一腔热血与50万元的注册资本。如今,“小作坊”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软件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金融软件开发商,资产上亿元,员工近400人,堪称国内软件业的“航空母舰”。1999年,他作为IT企业领导人,参加了’99《财富》论坛年会。
1 创业的成功,源于创业精神。复旦金仕达的创业,还得从《如意期货交易管理系统》说起。
1993年末1994年初,中国经济再现发展高峰。致力于恢复金融中心地位的上海,全力发展期货、证券交易,对期货、证券软件的需求显得特别迫切。
此时,有人约请乔志刚等几人开发期货软件。于是,1994年夏,在还是一片大工地的浦东张扬路租来的简陋小屋里,乔志刚与几个好朋友睡行军床、啃方便面,日日奋战在电脑前,开始一段艰苦而回味无穷的“小作坊”式创业。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推出了《如意期货交易管理系统》,得到了期货交易所众多客户赏识。
认识到市场还“很大”,他们于1995年2月成立了复旦金仕达。初步规划,一年内成为期货软件的“龙头”。
复旦金仕达人迈出了充满信心的第一步。
2 1996年,国家对过热的金融进行整顿,他们的主行业面临收缩,匆匆涉足的集成、商业等领域也不尽如意。接下来,路怎么走?
这时,一家大单位需要设计项目软件,前期就可付200万元。
“是要短期养家糊口,还是要长期发展?”一个大问题摆在还幼小的金仕达面前。
要这200万,就需投入一批骨干进行至少一年研究;不要,就需承担“挨饿 乃至失败的风险。
但是,金仕达人没有急功近利,他们选择了做产品这个立足长远的决策。正是这样,为金仕达以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那时,说金仕达要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公司”,谁都不信。
“我们那时没有多少资金,也没有什么经验”,乔志刚这样说。“好在周围的一帮朋友不计小利,眼光长远,具有很好的品德和眼光。
“拒绝多元化发展。坚持在行业软件开发领域内发展的密集化成长战略,成为业界领导者。”复旦金仕达决策层对公司定位及走向作出了战略性抉择。
3 决定企业成败的真正竞争力是什么?在于企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出于这样的意识,刚刚成立的一两年中,金仕达就致力于开发适合多家交易所、多品种管理、多个版本的《如意期货交易管理系统》。至1996年,期货软件达到60%的市场占有率,已然成为霸主。这为复旦金仕达的长远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9年2月,复旦金仕达与上海最大的证券软件开发商———中天电脑公司等民营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
1999年3月,乔志刚与微软公司副总裁彼得·克努克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与微软公司结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
1999年9月,复旦金仕达与IBM公司在深圳签约,双方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推出的证券业IBMDB2平台,使中国证券行业软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年初,Intel、Acer、上海实业集团联手投资复旦金仕达,融资后复旦金仕达资产超过亿元,并决定入驻张江软件园,成为入园的第一批、也是最大的企业。
4“你见过400人的家庭吗?”乔志刚问道。显然公司发展壮大后管理的困难,已在困扰这位创业者。早期家庭式的氛围固然值得留念,但已不合时宜。
“团队领导的基本素质是看得远和团结人。”乔志刚说。
金仕达倡导“平民文化”,办公室实行的是开放式管理,以便任何人有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解决。员工可以在Intranet(内部网)上直接发表言论,破除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增加管理的幅度和上下层沟通的渠道。
公司有小车,员工却发现他们的“乔治”喜欢骑辆旧自行车上班,那是他夫人买的二手货———“安全牌”。
1997年,在一贯的顺利之后,乔志刚进行了一次组织方式改革,结果证明他的决策是错误的。“我开始有些独断了”,从几个月痛苦的反思中,乔志刚得出了结论———一定要从心底里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使平民化管理不流于形式。为完善复旦金仕达的管理体系,乔志刚于1997年又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攻读MBA博士学位。“创金牌软件,揽天下贤仕,达业界颠峰”,这是金仕达的追求。为此,乔志刚将不懈努力。
· 创业故事:研究生农业创业
· “青岛金王”篇:三支小蜡烛VS一台大彩电
· 王维嘉:美国硅谷创业传奇
· 江苏首富 “吃螃蟹”和“蛇吞象”
· 一个大三学生的创业突围
· 史光权:年销40万头生猪写传奇
· 环球企业家:狂狷马云的街头智慧
· 王嘉廉:与盖茨比肩的华人巨子
· 张果喜:改革开放第一个亿万富翁
· 柳光武:武汉人盘火湘粤菜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