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面临结构性不平衡窘境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0:27: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a18672813453) -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谈大学生就业 本报记者 许南欣
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338万人,上海高校毕业生总数也将达11.7万人。据估算,全国不少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面临着结构性不平衡的窘境。
2004年5—6月和11月,对上海市部分高校毕业生开展了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着,大学生的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杨雄教授就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毕业生增幅超过职场岗位增幅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和对工作的行业期望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招人最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列大学生最愿意去工作单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外合资(32.2%)、外商独资(30.1%)、国有单位(18.5%);大学生对今后工作的行业期望分别是金融证券业(23.2%)、商业(14.7%)、高新技术产业(9.6%)、国家机关(9%)、医疗卫生业(6.7%)、教育(6.7%)、IT行业(6.5%)。
影响就业因素呈现结构性失衡
调查显示,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这几种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影响就业因素呈结构性失衡状态。一般而言,男性、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和理工科毕业生相对其他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在调查中,在表示“已经签约”或“有签约意向”的被访毕业生中,女同学只占31%,文科毕业生只占27.6%。而有的专业如信息技术,对研究生的需求比高达1∶40,对本科生为1∶20,而部分民办学校、专科层次的文科专业如文秘,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也指出,由于以上影响就业因素的失衡状况,使得现在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形式上寻求平等,而难以得到实质上的平等。
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
调查显示,52%的毕业生有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定单位实习的经历,其中,35%表示有两次以上的实习经历。然而当前职场普遍的“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往往是2—3年)的工作经验,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是无法获致的,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但仍然较难尽快落实工作。在被访毕业生中,有35%表示是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在调查中,毕业生反映不管采用哪种求职方式,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工作经验,有41%的毕业生选择了此项;认为英语水平不佳、专业能力不强和求职技巧不够影响到就业的毕业生分别是17%、15%和16%;还有11%的毕业生受困于学历不高。专家指出,虽然目前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公司招聘人员更注重阅历而非学历,这正是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软肋所在。
人力资本含量低于职场期望
调查显示,当前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难点之一在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这相对于“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构成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中芯国际曾招募了500名应届毕业生,但两个月后就淘汰了近20%。他们发现,“前来应聘的学生,一开始干活就没法上手。”而专门为新手举办的职业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专家提醒应届毕业生:人力资本含量较低意味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自己的继续教育时间需要延长。
就业途径及其成效有限
调查显示,虽然职场形势瞬息万变,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还是通过参加招聘会、上网和熟人推荐等三种途径,在被访毕业生中,选择这三种途径的分别占到80%、40%和20%。从整体情况来看,可资借助的有效途径有限。
调查显示,网上求职投递简历的回复率不到20%。不少毕业生对于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的形式并不抱什么兴趣。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种:一是国内许多网站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无法做到对个人信息的真伪,因此,用人单位对于网络招聘不够重视和信任。二是由于技术原因,不少网站网络流量有限,一旦登录者过多,就出现网络无法登录、信息迟缓、链接断开等情况。
专家提醒应届毕业生:选择高效人才网站,选择到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经验表明,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展好的国家和地区,就业压力均比较小。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而在上海,虽然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已在市政府每年净增10万就业岗位中发挥了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少中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发展资金紧缺、服务内容有限等原因,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因此,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大有机会。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
理性择业观
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和做法。积极融入支援西部行动、长三角人才合作计划、青年创业计划等,实行跨省市就业和自主创业。就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而言,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积极参加市场营销、经济法等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培训;强化成人意识。通过“前创业教育”提高自己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转化能力和责任意识。
· 服装业营销渠道势与利的对决
· 创业者如何开拓自己的市场
· 关联行业抢滩世界杯商机
· 生产小商品能否赚大钱
· 注册香港公司-银行开户的常见问题
· 八种创业赢利模式
· 一个小老板的管理经验
· 创业,需要勇气与智慧兼得
· 怎样获得有关小企业的设想
· 饮料产业链给武汉带来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