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红薯”也可成为创业成功的范本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0:48: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ddeeggc) -
“卖红薯,没什么不好的。”在华中农业大学四食堂内,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的黄开庆,不讳言自己武汉大学毕业生的身份。日前,小黄摆摊卖红薯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先讲一个故事,说一中国年轻人刚从哈佛大学毕业,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就兴奋不已。他上了一辆的士,司机看他春风得意的样子问:“先生有什么喜事吗?”年轻人略带傲慢地说:“我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看看这个世界将给我什么样的机会。”司机握住年轻人的手,面无表情地说:“祝贺你!我叫米琪,从哈佛毕业好多年了。”年轻人相当震惊。
应该说,年轻人的震惊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一种心态:即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时下已经不是那么耀眼,但其身份,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依然代表着一种成功;相比没有念过大学者,这种“高人一等”的优势有必要通过毕业后的工作来体现。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才配得上承载这种优势?默认的社会语境中,通常是社会认可度高、经济利益明显的职位,而卖红薯显然与这种社会期待相距甚远。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差距,才让武大毕业生卖红薯得以成为新闻,并引起广泛关注。
很明显,这就是一种行业刻板印象,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其工作范畴不应与“卖红薯”“掏粪”“卖猪肉”等入行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的职位产生交集。此刻板印象是引发“读万卷书不如回家烤红薯”质疑的根本所在。刻板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将行业性质固化,一听到工作名称就一成不变地勾勒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进而以此判断这项工作是令人羡慕,还是“有失身份”。这也说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很多人还并没有转变对大学生的“高期待”,这种期待效应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或左右了大学生的就业观。
拿小黄卖红薯来说,从“红薯摊被学生重重包围”“多的时候一天卖出300多个红薯”等描述我们不难猜测卖红薯的收入应该是可以的,但当记者问及其他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干这行”,多数人犹豫了。应该说,这种犹豫与行业刻板印象不无关系。而从新闻中的“用获得专利的新型炉子”“用营养价值更好的‘紫薯’”“不断做品牌、开发新摊点”等,让人看到,在以创新为灵魂的社会里,卖红薯也完全可以摆脱传统的简单重复的靠体力的经营模式,其涉及的品种培育、烘烤技术、市场开发等环节的完成,都值得去尝试。
撇开“卖薯郎”,还有一些话也得说说。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下,部分大学生选择那些看似“低端”的岗位,也不失为主动适应和胜任客观形势的需要。不可否认,大学扩招以及大学教育体系都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大学生“泛滥”、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实际能力与理论水平格格不入等。这些既需要高校教育做好相关工作,如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教育,还需要社会更深刻地认可“工作没有高低之分”,并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当然,大学生努力学好知识,主动端正就业观,也是关键因素。如此多方作为,卖红薯照样可以描绘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范本。
· 得意丫头卖草鞋 狠赚100万
· 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
· 为700多名女工找到饭碗
· 创业传奇:与牛蹄较劲的人
· “醋老板”的酸甜人生
· 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如何搏得30亿身家
· 画家群落里的商业传奇
· 苦到尽头是财富
· 辉煌重现的阵痛
· 李志利:青春路上苦亦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