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里的乡村故事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0:57: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zxcvtty4) -
“物产丰富、风景秀美的家乡,为什么现在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萦绕在这些年轻人心头的,是重重的疑问。 在这些年轻人中,有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甚至是来自全国“百困县”。他们并没有像祖辈那样固守家乡,而是走出村子,来到城市里读书。互联网让这些山里娃联通了山外的新世界,他们也希望用互联网的新知识、新技术摘掉家乡贫困的帽子。
不久前举办的一场“情系e乡——全国大学生乡村信息化创新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大学生。他们提交了超过1.4万份的项目策划,用互联网让乡亲们走出大山、让村里的土特产走出大山,他们希望“用网络点亮广袤田野的新希望”。
打造家乡的“电子名片”
“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名城”……这些是环绕在贵州毕节头顶上的一个又一个光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头顶光环”的试验区,全区8个县(市)中有5个县仍然位列“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的行列,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被人们称为“第九世界”。
在毕节,“阿西里西”是朋友见面常说的一句话,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我们的好朋友”。如今,一群懂网络、热爱家乡的毕节大学生把自己的网络团队也称作“阿西里西”。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创意和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周迎春是毕节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团队的网络技术员。他利用课余时间创建的毕节论坛和QQ群成了“阿西里西”团队大家庭的大本营。QQ群中聚集了130多名在全国各地学习工作的毕节老乡,他们都不是专职的创业者,但他们都是“阿西里西”团队的宣传员。
今年22岁的吴智红出外打工6年后回到家乡自主创业,现在已经是毕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听说团队要为“三大连湖”申请“中国十大喀斯特美丽湖泊”,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他毅然扛起了相机。拍摄东风湖、索风湖风景的时候,天气阴冷潮湿,顶风冒雨、再加上行动不便,吴智红整整在野外“冷冻”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拍摄。不久之后,吴智红的照片出现在团队制作的宣传网页上,毕节三大连湖的风景征服了评审委员,顺利地登上“中国十大喀斯特美丽湖泊排行榜”榜首。阿西里西团队领队张领说:“其实家乡很美,也有很多优势资源,只是山里的好东西外面的朋友还都不知道。我们就是要在网上建立起毕节百科全书,让更多‘阿西里西’了解这里,能制造机会,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在,“阿西里西”团队的网络空间日均访问量超过600,最高时日访问量达到820.空间上大量关于毕节地区文化、旅游、土特产的资料,都是这些宣传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整理制作的。他们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毕节试验区优势资源的展示平台。“毕节旅游网”、“农产品交易网”、“信息港”等多方位宣传网站也正在制作当中。张领说:“我们要通过网络,打造出第二个‘香格里拉’——‘阿西里西生态旅游区’!”
点击临颍的“村空间”
上一年大蒜销售的热风刮到了河南漯河市临颍县巨灵镇潘庄村,全村900多户农民一心种起了大蒜。村民们都盼着收了蒜能“换个金元宝”,没承想到了收获季节,大蒜价格狂跌,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看着乡亲们1000多亩大蒜面临滞销,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赵学民坐不住了。除了和村干部们一起奔走为滞销的大蒜找出路,他还广泛地从网络上发布本村的大蒜销售信息,终于通过网络联系到新疆伊犁的客商,成功解决了村民们40多万斤大蒜的滞销难题。
“网上卖蒜”只是临颍县大学生村官们乡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小故事。临颍400多名大学生村官开始在百度空间创建“一村一空间”计划。短短半年,临颍县建立起近140个“村空间”。
大郭乡周庄村通过在“村空间”上展示本村形象,发布招商信息,引进了漯河丽宏织带厂项目,项目投资200万元,可就地转移就业女工450人。这让周庄的村民看到了“村空间”带来的效益,尝到了网络信息化带来的甜头。
在不少有特色资源的乡村,村民们纷纷去找大学生村干部们,请求他们把自己家加工或种养的各类特色产品放到网上,以扩大销量。王孟乡汤店村大学生村干部娄建中在今年冬瓜价格较低的情况下,通过“村空间”发布供货信息,联系到湖北商户以每斤高于本地0.02元的价格前来订购,村民得以每亩增收200元。同时,他还在“村空间”中设置了“达人手工设计”板块,以销售手工软陶制作工艺品进行自主创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杜曲镇三朱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付沛沛,把本村的传统竹编产品在空间中展示后,吸引5家经销商前来考察订货,不仅为村民拓宽了销售渠道,而且促使村民根据客商要求对传统的工艺进行了革新升级,还开发出了十余种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在临颍,“一村一空间”的实施已逐步成为农村寻求合作项目、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平台,成为村民们开拓致富大道的载体。台陈镇大学生村干部王郑建利用“村空间”及时了解到市丰源粮油公司有意向与村合作、投资创业的情况,立即与公司进行洽谈联系,最终与市丰源粮油公司结成帮扶对子,成功引进投资2600万元,利用22亩闲置场地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棉花加工厂。
我们都是“王小帮”
白天,他们是村官,利用下村走访的时间采集各家各户的“私家菜”信息;晚上,他们是“店小二”,忙着给上传菜品拍照和制作、打理网店、联系客户。
这是湖南省湘乡市4名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活写照。
2008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刚走马上任的白田镇车田村书记助理章婷看到了王小帮的创业故事。《电脑、相机、铁驴子、山货,一根网线串起来,我就是网商》,一个经营山核桃、大红枣的“山里旺”网店深深打动了章婷。
“家乡颇具特色的天然农家菜资源、自己的网络知识再加上一个合适的团队,王小帮能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期间经历过创业失败痛苦的章婷突然又有了创业的信心。
“让更多的乡亲成为王小帮!”这个简单朴实的念头,把一起参加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的4个湘乡老乡聚到了一起。
不久,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团队诞生了,章婷他们把团队的名字叫“枣青李黄”。枣李(谐“立”)代表章婷,李为姓氏代表李文,黄则代表黄孟,李谐“理”就是刘理为,这个颇具乡土气息的名字让他们“很满意”。
有想法很简单,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四个团队成员只有黄孟一个人上网较为方便。章婷所在的车田村一共只有两个卫生室能够上网,为了打理刚建起来的网站,章婷硬是从邻村接了一条网线到家里。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弱的信号让章婷体验够了“断断续续”的网络。有时候,网络实在连不起来,章婷就和队员们用手机联系,发送产品介绍。
经过四个人的努力,本是小山村里“剩余”的野山菜、火焙鱼等30多种土色土香的农家菜,终于出现在网店的“柜台”上。除了简单的商品照片,从采摘到晾晒,章婷他们更是把老乡们制作这些农家菜的全过程都用相机记录下来,还把每种山货的详细制作过程都附在了产品介绍后面。
有大学生调研团队把这种利用互联网推广农村特色乡土资源的模式称为“鼠标+泥土”模式,他们说:“在信息经济时代,好酒再香也怕巷子深!”新一轮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正是这些来自农村、了解农村同时又掌握着先进的互联网的青年成为整合乡村信息的领头人,成为把“泥土”搬上网络的搬运工、宣传队。
信息路上的困惑与希望
“枣青李黄”团队最近接到了不少订购电话,但是这些电话让团队成员们既欣喜却又无奈:昆明一家公司意向成吨订购茶籽油,因为无法达到产量要求而作罢;哈尔滨的客户打听空运订购新鲜的紫苏叶的信息,因为没有真空保鲜包装而告吹……
接连而来的“大订单”让几个刚刚开始着手网络营销的年轻人有点“发懵”:信息渠道是建立起来了,但是没有后续的规模化生产和包装运输流程,快递发货都要自己骑车到县城才能发出去。这极大地限制了项目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无论哪一笔订单能够真正签订,对于一个目前还远离公路运输线、没有规模化生产工厂的小村庄来说,都将是一个“不可预计”的突破。对于更多像章婷他们一样尝试这种“初级乡村电子商务”的团队来说,这个市场的可扩展空间不可想象。通过他们的带动加入到互联网中的下一个4亿网民“可能改变一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农村网民已突破1亿,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同时,互联网上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这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十分薄弱的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指出:“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势在必行。”农村信息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 三车大白菜引出来的创富奇迹
· 牛根生 两把板斧定江山
· 第一次空手套白狼赚了
· 女大学生合开婚庆公司 一年赔8万元
· 小小盒饭生意成就百万富翁
· 台湾美容天王牛尔创业路
· 女老板搭起“空中花园”租下整层写字楼开影楼
· 美国小孩成大款 创业各有花招
· 一个“茶水蛋”引发的创业
· 七个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