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退学创业 不羡慕百万年薪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1:08: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北京企管网) -
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2008年已近590万。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已是现阶段政府和社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大学生们在实践着自己的新财富梦想;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使得这一商业领域的行为,更赋予了公益性的商业价值。
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温州市拜丽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秀东宣布:投资1亿元携手团中央,成立拜丽德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并启动“千万亿”工程。拜丽德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千万亿”工程,即是在全国1000所高校实施该项活动;每校认定十名学生组成活动实施团队,计1万人;每个活动团队投入10万元,计1亿元,计划在3到5年之内初具规模。
在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2008年已逾590万。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是现阶段政府和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并且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形势将越来越好。据悉,拜丽德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于2007年12月正式面向社会推广,凡有志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报名,取得“千万亿创业基金”申请资格,便有机会获得拜丽德集团提供的创业基金,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从休学到退学
岁末年初,又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在看到师兄师姐们大多都未能找上称心如意的工作后,张信不顾多方劝阻,索性踏出校门,从北京跑到山东潍坊,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张信是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在他老家——山西太原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他是惟一考上国内知名高等学府的孩子,父母和村子里的人对他都是期望有加。
去年9月份,张信进入大学二年级,就在这时,他对曾经向往的大学生活开始产生厌倦,“在学校里呆了这么长时间,由于自律性不强,加上城市环境的影响,学业荒废了许多。”张信说,每隔一段时间,家里就有电话打到学校来,鼓励他好好念书。
家里的关心令张信压力更大。“我们专业,2006年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找到好工作的更不多。父母辛辛苦苦赚钱,全花在我身上,我即使读完大学,还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如早点融入社会。”
随后,张信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家里,遭到父母的严厉反对。尽管如此,张信仍然向学院申请“休学”,以此缓和家人的反对态度。恰恰此时,张信的一位初中同学来电,说他正在山东潍坊筹建公司,张信便加入公司的创始团队。
在山东经过半年多的社会实践后,张信认为自己找准了路,“在这段时间里,我感觉很充实,同时,工作之余,我也常常看书,获取精神食粮。”于是,他便正式退学了。
“我对自己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他很有自信地说,公司承包山东一家大公司的出口贸易业务,市场空间还不错。
对于张信的做法,他的宿舍好友认为,大家更多的是羡慕。“尽管就业形势不好,但是要放弃苦读几年才考上的大学,大家都没这份勇气。”
“张信是属于比较偏执派的创业者,公司能否做好完全是个未知数,太冒险了。其实,他完全可以结束学业之后,再去创业。”一位家长表明意见说。
并不羡慕百万年薪
“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非常少,有统计数据说仅仅是1%。”施楠也认为,大学生不要轻易放弃学业,而盲目地去进行创业。然而,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并有所成绩的大学生创业者。
可以说,施楠是创业大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至少,在北大校园里,提起大学生创业者,他算是小有名气的。
2002年,施楠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这对国内很多学生来讲,能进入北大念书,是自豪的。
但是,施楠并不满意。用他的话来讲,“这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学起来费劲不说,成绩也不是那么理想,后悔高考填志愿时,没能够自主选择。”
在上课之余,施楠对刚刚在校园普及的计算机产生了很大兴趣。在为自己购买第一台计算机时,机缘巧合,认识了做计算机校园代理的两位师兄,在随后的接触中,他与这两位师兄关系处得非常好,于是,施楠也加入了计算机校园代理行列。
“在北大BBS等论坛上发帖子,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施楠说,经过宣传,在校园里做计算机代理,非常顺利,“当时,这份兼职的工作能让我每个月创收3000元。”
随着校园的业务越来越大,施楠和他的师兄与上级代理公司开始发生利益上的冲突。“我们销售量越大,当然希望提成越多,这势必会影响上级代理公司的收入;再加上上级代理公司对自己校园客户的售后服务也不好。”施楠回忆说,从2004年下半年时,矛盾就开始激发了,他和师兄们便开始琢磨着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
“成立公司,给自己干。”三人最后达成一致的决定,2005年10月份,成立了北京莘莘动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做校园计算机销售、装机、售后等其他软件硬件的销售。“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正式员工由最初的3人扩展到8人,目前尚不包括分布在北京各个校园的学生代理,销售规模也由以前的100多台每月上升到600多台,业务范围也逐渐向社会客户扩散。”
作为公司的副总,施楠主管免费送货、装机和售后,公司开出的基本月薪是4500元,“年底分红就不说了,保密!”施楠笑着说,同班同学中,最高工资有拿到百万年薪的,也有几十万的,但他并不羡慕。
“其实,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创业,认真读好书就不错了。”施楠说,除了对创业者本身素质要求非常高外,还需要资金、商业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说他就得到家里的很大支持,能够免费住在家里,不用为基本生活担忧,能够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中去;另外,母亲是有自己的公司,常常鼓励自己,并得到许多指点。“自己走上创业之路,与个人兴趣有关。”
创客联盟的实践
有统计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仅为1%。
尽管在大众眼中,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屈指可数,苏龙泽、潘忠剑和韩宇翔等人还是愿意“飞蛾扑火”。
“给别人打工没意思。”去年毕业的北大金融系苏龙泽告诉记者,换了好几家投行和基金管理公司,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找一份工作不难,关键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令苏龙泽感兴趣的是,在北京每个校园里,都有一批创业欲望的大学生,如果将这类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市场和人脉资源积累。
很快,苏龙泽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潘忠剑和韩宇翔。这两位新成员都有很好的商业嗅觉和敏感,从小就开始摆地摊,暑假做小生意,一直到清华大学。“我一边读书,一边还帮人做海报、印制广告画册。”韩宇翔说,他是温州人,父母经商,受家庭影响比较大。潘忠剑也是如此。
于是,三人便筹划财富新贵商业会馆,又叫创客联盟。今年2月份,创客联盟运行,每隔一段时间,便将各高校创业者集合到一个地方,大家讨论有潜力的项目和市场。“我们从最初几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几百人,曾数易聚会地点,从北大泊新地咖啡厅到清华独峰、到清华食堂、最后有了自己固定的会馆。”
从苏龙泽口里得知,这一段历程,三个人总共投入了近20多万元,会馆的房租每月在7000元左右,并配备了不少设施,包括会议桌椅、小图书室等。“只要是会员,谁都可以借书,而这些书都是大家捐赠的。”
韩宇翔告诉记者,下一步会馆将吸收更多创业会员,并开始征收一定的会员费,定期举办创业交流会和名师讲课。“现在我们一直在亏损,但并不代表我们创业失败,关键是如何看待成功的标准。”
“即使失败了,在踏出校门之前,我们还是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管理技巧,”潘忠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的任何经验和个人素质提高,都可以算是成功,起码可以为第二次创业奠定基础,比如说,创业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一个执行力强的协作团队;一项完整的商业策划案等。
“刚进大学时,我的生活费是每月5000元,现在做创客联盟后,我的生活费用最多是每月500元。”韩宇翔补充说,在创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处理很多事情,尤其是一些需要实际面对的问题。
理性元素的缺失
秦皇岛市创业者协会会长周健表示,创业不但需要激情,还需要经验和综合能力,但大学生光靠激情,成功的机会不大。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认为,目前中国青年在创业时属于“三无”人员,即无创业经验、无创业场地支持、无足够的资金。现在如果在北京等大城市创业,大概需要10万元的启动资金,而在一些省会城市可能5万元就可以了,但是目前大多数青年无法争取到10万元的启动资金。
“我们曾去找过不少支持大学生创业基金机构,基本上不可能申请到。”苏龙泽表示。
“我们北大不鼓励学生休学去创业。”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郑清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创业应给予更多的理性元素。
郑清文说,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导,由于创业存在不可未知的风险,而大学生的资金来源、投入收回的承受压力、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难以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在学校,我们应该是提倡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教育及创业精神。”郑清文说,北大每年都举行创业大赛,实际上,对众多大学生来说,这更是一种创业教育。
企业扶持意在创新环境
据悉,上海、山东、辽宁等地也在陆续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国家在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铺路。
许多企业也参与其中,如拜丽德集团、诺基亚中国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等都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拜丽德集团董事长郑秀东表示,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是对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公益性爱心奉献,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创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营造社会创新创业环境。
今年2月7日,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赠670余万元人民币,设立“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基金”,基金分3年在经选择的全国150所高校实施“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计划”。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科林表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应科学、有效地教育、帮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
“我们在两年前就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生项目负责人高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出资300万元,设立大学生专项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成功后,可获得10万元以内的资金资助,除此之外,创业中心还会有选择性地对创业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支持。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暐表示,大学生专项创业基金是专门为大学生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办科技型企业而设立的。在校大学生、毕业生都可持项目包和商业计划书进行申请。
大学生创业五大拦路虎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拦路虎”,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二是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是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五是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汉网 www.cnhan.com
2009-01-21 09:23:20 稿件来源:
武汉晨报
汉网消息 (记者程亚 通讯员夏丽平 田立平)10岁,做成第一笔生意,让父母称赞她是“做生意的料子”,此话激发了她对做生意无穷的兴趣。读大学了,她做家教、勤工俭学,一个月挣500元成功地养活了自己;她省吃俭用攒下资本做生意,卖奥运T恤,仅摆摊6个晚上就赚到
了800余元;她暑假做招生话务员,一个月能拿1000多的工资;寒假她又摇身一变,成为街头小贩,卖糖果半个月赚了2000多元。如今,她在淘宝网上注册开店,自主创业。她头上还有很多光环:党员、三好学生、校合唱团成员、院乒乓球队员……一年拿了2000多的奖助学金。
这位女孩就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专业大二女生林天新,她让钱变成资本“活”起来。
林天新父母在襄樊做调料批发生意,10岁那年的一天,父母不在家,让她看店面,一个批发商到市场买辣椒,林天新大声地吆喝叫卖,一下子吸引了那个商人注意力,成功卖出四大袋辣椒。“那时,很有成就感,也第一次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林天新回忆。
2007年9月,从进入湖大第一天起,林天新告诉自己,要靠自己生活了。在学校勤工俭学,做两份家教,一个月能挣500元,省着点花,每个月还能节余几十元钱。暑假,别的同学回家,她留在武汉,找了份招生话务员工作,一个月收入1000余元。
林天新感觉,家教和勤工俭学收入太低,时间又比较死,她打起做生意的念头。
大一寒假时,林天新回家,想到人们买年货的传统,做起成本小利润高的糖果生意。于是她双日进货,单日出摊。半个月下来,居然挣了2000多元。这让她尝到做生意的甜头。
一个周末,林天新和朋友在湖北大学西门逛街,发现有人在卖T恤,T恤上有中国心或者汶川加油等图案的“奥运装”。朋友花18元买了一件,说去看火炬传递时穿。
“穿奥运服装看火炬传递……”林天新念叨了两遍后大喊“好商机!”身边的同学都说要去看火炬,但没听谁说买了奥运服装。林天新当即决定:到同学中去卖奥运服装。
林天新立即行动,从小商贩那里打听到浙江、广州以及淘宝网上的代理商(当时汉正街还没有开始批量生产),经过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的比较,林天新最后选择了广州的代理商,开始小批量批发出售。
白天要上课,周一到周三有晚自习,做“买卖”时间只能是周四和周六晚,每件批发价是12.5元,一般卖价在18~22元之间,“每天晚上卖二十几件没有问题。”除湖大外,她还请在武大等校同学做代理商,一下子把生意做到其他高校。
最近,林天新在一个同学的帮助下,在淘宝网上注册了自己的新店“妞妞niuniu时尚专卖店”,主要经营女式季节服装、时尚用品、丝网花(如玫瑰、百合、菊花等)。林天新说,现在除上课,多数时间用于做生意,想尝试做一名商人的味道。
· 大学生吃巧克力吃出生意经
· 创业传奇:菜场小贩成公司老总
· 8年蜕变千万富翁记
· 买毛线手把手教毛活编织坊年获利20万
· 吴瑞林:辍学少年到“电话大王”
· 大学生卖水果 5个月超老爸
· 大四男生借钱当“果贩”
· 新首富王健林背后的“快富”密码
· 中国地质大学师生校门口造亿元珠宝街
· 下岗工人开办首家代驾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