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冬”传奇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1:12: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goodhuacheng) -
如果你怀念那种有炭火颜色和燃烧音乐的感情,就在家里设置一个壁炉吧。让火苗尽情地跳跃和歌唱,看通红明亮的光芒折射着动人的情感,看炭火慢慢地燃尽,然后重新开始。 壁炉,家庭里最是诗意和浪漫的所在,也是朱宏锋梦开始的地方。他相信,壁炉的火是有生命的,温暖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情感。激情创业,经年坚持,朱宏锋和他的“安冬电器”在几经迂回之后,终于收出一条让人惊叹的上扬线,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安冬”传奇。
事实上,“安冬”非常的普通,它所在的被誉为“建在市场上的城市”里,无论规模还是声名,“安冬”都算不上佼佼者。在这里,数以万计的企业编织着纷繁复杂的财富梦,而“安冬”的旁逸斜出,或许只能从它突兀的,几乎是一飞冲天的企业产值和税收中去一探究竟。
这是安冬电器的一组数据:
2006年产值不到1000万,税收仅60万元;
2007年8-12月仅四个月产值逼近亿元,税收超370万元;
2008年开局态势良好,一季度税收257万元,全年产值保守估计可超2亿元,税收破1000万元。
也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刷新各项纪录,创造单一工厂、单一产品出口量国内最大的奇迹。其产品在美国市场中占到25%份额,既使在次贷危机下也保持着强劲的出口态势。
1激情“安冬” 开启“动力火车”
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安冬”最近一年来的表现,一点也不为过。2006年,“安冬”不过是机场路边占地仅10亩、10多名工人的小工棚。而今“安冬”已是义乌市成长型50强企业,正以昂扬的姿态跻身于我市创新科技型企业之列。
“市场有多大,产能就有多大。”“安冬”有这样的气度,源自公司董事长朱宏锋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概念性创新。“‘安冬’的优势是研发,我们掌握电壁炉产品的核心技术,而其它所有的外部配件都由其它企业来完成,我们要做的就是产品最后的整合和品质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以整合现有的闲置的制造业资源,短期内突破单个企业产能的局限,还可以根据订单需要变化增加合作伙伴,扩大产品的外延,为客户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只要给我3个月时间,”朱宏锋说,“什么样的产品样式我都能生产出来,多大的订单也能接。”
可是别的企业凭什么要为“安冬”做加工?如果所有的企业都不为“安冬”提供产品配套,“安冬”岂非一个产品都生产不出来?面对记者的提问,朱宏锋的回答充满自信,“凭什么,一凭我们手头的订单,它可以让合作的企业满负荷运转,这本身就充满诱惑;二凭我们给出的价格,比他们生产原来的产品更有利润。就凭这两点,他们不做,别的企业也会抢着来做。”但朱宏锋不否认,平时除了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到各合作企业走走,交流信息和联络感情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联络是必要的,朱宏锋认为,维护联合体的稳定和强壮直接关系到“安冬”的产能和制造水平。
虽然企业确实在高速发展,但在朱宏锋的脑海里却生成着更宏伟的蓝图。“我的设想是建立一个‘安冬壁炉园’,邀请主要合作企业入驻,那里将成为世界壁炉制造中心之一。”朱宏锋说,“这个设想能不能实现还不知道,但我深知无论现在多么辉煌都已成为过去,企业发展不能用固有的模式操作,一定要超前。”
壮大起来的“安冬”名声渐渐外跑,不断有人找上门寻求合作。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儿,朱宏锋接了个电话。对方算是半个熟人,开口直接问他(需要的配件产)量大不大?如果量不大,他是不想做的。对于这样的合作请求,朱宏锋是相当果绝也是委婉地拒绝了。“我都不知道下一个订单在哪里,我怎么给他保证?没有共同成长的出发点,何谈合作?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朱宏锋强调说。
“这就好比是在造火车,大家一起来搭建,等火车造好开动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而‘安冬’是火车头,一开始我们就要当火车头。”朱宏锋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他的企业运作模式,这样“动”起来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条围绕壁炉生产衍生出的巨大的产业链。产业链中的每一家企业都可以从“安冬”爆发出来的动能中获益。“当然也允许这个机体是流动的,有人上来也有人下去。而合作,靠得就是共同成长的理念。”
通过整合各种制造业资源,串联起庞大的资金流和人力物力,“安冬”成为一个巨大磁场的中心,既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带动了一批企业。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讲,这样的模式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使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流动、共享。
“安冬”这个火车引擎正沿着自己的轨道风驰电掣般地往前驶,满怀豪情地向着理想进发。
2落魄“安冬” 一万元的艰难起步
2004年,“安冬”启动电壁炉生产项目的时候,朱宏锋的帐户里只有一万元钱。就是区区一万元,朱宏锋圆了一个梦。
那年9月,朱宏锋突然被告知,他在机场路约二三千平方米的场地被退租了。场地空了出来,又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租出去,于是朱宏锋想到了电壁炉。
朱宏锋结缘电壁炉可以追溯到1995年。那时,朱宏锋为外地一家电壁炉企业做经销。对于当时的市场,电壁炉还太新潮,按朱宏锋的话说,这是五年十年后才该出现的东西。既使认知到这一点,朱宏锋对电壁炉还是情有独钟,除了积极做销售,朱宏锋也很热情地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反馈给厂家,但厂家对如此宝贵的信息却置若罔闻,不但品质上未改进,价位也不做调整。一年后,朱宏锋不得不结束了与该厂家的合作,产品滞销让朱宏锋亏了10多万元。
之后,朱宏锋尝试过经销生产多种产品,大多是市场上的新鲜货色,并且自己也有多项产品发明。但这些产品不是太超前得不到市场认同,就是一出现仿冒朱宏锋就放弃市场。与经销电壁炉一样,求新,似乎并没有给朱宏锋带来丰厚的回报。而朱宏锋拒绝与仿冒分享利润,只因为一个简单而偏执的理由:“压价竞争是太无聊的事情。”这种书生般的清高,让朱宏锋与种种既得利益擦身而过,在人人致富背景下,朱宏锋显得越来越“落魄”了。
只是,朱宏锋从未放弃过对电壁炉的关注。与市场打了多年交道,朱宏锋渐渐领悟市场有其内在规律,产品不畅销,很多是时机问题。就在别人为着大单小单忙乎的时候,朱宏锋把电壁炉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一天,他发现只要改变一下电壁炉的火焰发生方式,火焰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跳跃起来,也点起了朱宏锋的希望。
场地有了,产品也有了,朱宏锋强烈地预感到——是时候了。没有资金,这不算什么,只有时机是把握市场的准绳,早干不行,迟了更不行,朱宏锋等不及了。
2004年10月,第一台“安冬”电壁炉诞生了。与以往的同类产品相比,改进后的电壁炉其火焰更为动感自然,且千变万化,说到底就是仿真程度更强。朱宏锋通过演示向记者描述自家产品的特点。“别人的生产线只能生产一个样式的产品,每台电壁炉的火焰形态都一模一样。但在我们这里,没有一台是重样的。”
踌躇满志的朱宏锋当下决定外出找市场。11月,天已经开始冷了,但朱宏锋和司机却带着样品热情洋溢地上路了。从杭州、上海到南京、徐州,再到商丘、焦作、郑州,然后南下武汉,再到长沙、株洲、怀化,到达贵阳,又取道重庆、成都、西安,来到太原,最后经石家庄到达北京。一月10万公里的征程,让朱宏锋明白一件事:这样的电壁炉产品国内不能销。为什么?若单单做为取暖产品,电壁炉价高而功能并不突出;若做为家庭摆设,这么乌漆抹黑的电壁炉裸机,就像光着身子没穿衣服的乞丐,不美。
就这样,朱宏锋背着被人称作“四不像”、“怪物”的电壁炉回家了。换了别人,也许就此放弃了。但朱宏锋却并未因此怀疑电壁炉的生命力,相反地,他更急于寻求破解的办法。转眼到了2005年,朱宏锋决定包装电壁炉——要给它穿上“衣服”。朱宏锋的想法很简单:好姑娘是不愁嫁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它不但为困境中的“安冬”指出了发展方向,也为单调的电壁炉市场增添了亮色,甚至开创壁炉文化的另一分支。
只是,企业的运作真的非常困难,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生产能力,朱宏锋便把所有配件包括“衣服”的生产外包给别人。朱宏锋至今非常感激这些合作伙伴的支持。“我们去下单,都是赊账的,但他们还非常地相信我。产品销出去货款一回拢,我就跑去还钱。因为还要再生产,如果对方催得不是很急,我就缓一缓,但是还钱的时候我通常会多还一些。”
“那时候,我只是想银行要是能放我50万元贷款就好了。”为了维持和扩大企业的运转,朱宏锋不得不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维持资金和货物周转。“别人是把一个子儿掰两半花,我是把一块钱当十块钱花,真是把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时候,一种精神可以感动很多人。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朱宏锋对电壁炉、对安东电器始终乐观自信,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市场与合作者之间,这种联系超越了钱和物的交易,让更多人看到了“安冬”的努力和真诚。
就在这当儿,朱宏锋又做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为产品做安全认证。当时做一个美国的UL认证起始费用就要20万元,那是朱宏锋能拿出借到资金的全部。2006年,“安冬”拿到了国内电壁炉行业第一张美国UL认证。此后,“安冬”又获得了欧州TUV认证及国内CCC认证。
真是把身家性命都“赌”上去了——日后,朱宏锋对自己当时的这一“壮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这一次,朱宏锋又赌赢了。也就是在产品获得认证后不久,情况发生了转机。
2006年底,一位欧美客商来到“安冬”,看了朱宏锋提供的全套证书后,下了20000台电壁炉的订单。因为数量太大,完成不了,朱宏锋只接了5000台,这个数目在当时看来已经是不得了。现在这个数量,“安冬”只要两天就能完成。而朱宏锋的目标是,到下半年,一天就能生产5000台。
“当时‘安冬’从规模上讲,充其量不过就是个小作坊。这么大的订单,没落在那些大企业手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了产品安全认证的优势。”为完成这个订单,朱宏锋整整做了一个月,连春节都没有休息。回想过去,朱宏锋说,真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甚至有些后怕。那么久的时间里,我都是用“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我的理念是“做叫花子也要做最出色的”。
3责任“安冬” 知识经济是“最好的钱”
与朱宏锋交谈,会发现朱宏锋的个性不是体现在外表、气势上,而是鲜明地体现在对金钱的看法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要赚就赚最好的钱。何为“最好的钱”,那当然是最能体现价值的钱,也就是知识经济的钱。
“现在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知识产权。”作为一家“眼光向外”的出口型企业,“安冬”的电壁炉产品正以每天6-10个标准箱的销量源源不断地输向海外。“这么多产品出去了,至今未遇到一件关于知识产权的诉讼。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安冬’所持有的火焰发生方式的专利技术在国际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创新,市场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但朱宏锋对企业发展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那种只有前进不能停滞的紧迫感,让朱宏锋日夜思索,如何做才能在创新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如果回望一下“安冬”的历程,有几个“新”字,我们不能不提:
新的技术——每台安装了“安冬心”的电壁炉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的产品形象——配备了壁炉架、屏风等装饰,电壁炉完成了从功能性产品向艺术装饰品的转化,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新的产销模式——核心部件自己生产,所有配件外包,这种模式理论上并不新颖,但在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著称的民营经济中,这样的做法实属大胆而先进。
朱宏锋靠这几个“新”字,大大方方地赚钱,这是用知识和心血换来的,因而干净而体面,这就是朱宏锋所说的“最好的钱”。
接下来,朱宏锋要做的是,让“最好的钱”生出更多更好的钱来。怎么来实现,朱宏锋的想法是用两条腿走路:
——建一个室。目前,“安冬”正在与美国安全认证机构ETL联系,设立其在义乌的实验室。
ETL和UL为同级别认证,在美国都具有权威性。实验室若顺利建成,义乌及周边县市企业生产的小家电、电动玩具等都可以在‘安冬’完成ETL安全认证的实验室工作部分,不必再往杭州、上海跑了。
为了做好实验室的前置工作,朱宏锋已经在厂区内新辟出数百平方米的实验工作区。“这项工作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筹划了,初期投入是100万元。”从产品认证中尝到甜头的朱宏锋希望,更多企业获得必要甚至是高等级的安全认证,以应对现在国际市场上针对中国产品而设立和提高的进入门槛。
同时,实验室也将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安冬’现有专利30项,其中申请发明7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不断创新,是企业的活力源泉也是立足之本。“有了这样的条件,那么我们的产品从原材料把关到生产各工艺,都是可控的。就像是树了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确切了解自己的产品处于什么水平。”朱宏锋说。
据了解,每年“安冬”为各项认证给付的维护费就要几十万元。几年来,“安冬”光为科技创新、产品认证等“埋单”就花费了上千万元。
——造一个园。这就是朱宏锋的“安冬壁炉园”,它以“安冬”为龙头,围绕壁炉类产品的生产,带动一批企业高速发展,以团体的力量获得一定的话语权,从而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主动权。
关于园区的设想,朱宏锋认为电壁炉不是传统产品,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个处于婴儿期的新品,内销外贸前景巨大,联营做市场比竞争毁市场更有利于市场和谐,也更有利于多方互利共赢。这里当然还是要强调共同成长的理念。
“很多企业产值做得很高,但没有话语权,这只不过是做代加工,自己的存亡命运取决于他人的成败,这很悲哀。”在朱宏锋的概念里,园区是一种实力的物化,是科技软实力与生产硬实力的综合表现,建园区的目标,就是要获得定价的权利、选择客户的权利。
用知识生钱,让创新生钱,这就是“安冬”的境界。朱宏锋对创新的孜孜以求,必然伴随“安冬”始终。
朱宏锋:15岁的大学影响我一生
1978年,年满15岁的朱宏锋作为应届毕业生考取了山东化工学院。这是改革开放第一年,这也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的同学中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青、复原军人、干部,很多人的年龄接近30岁。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也是中国教育史值得书写的一批人,身处其中,朱宏锋毫不蔽言——大学,影响了我一生。
这种影响,朱宏锋认为主要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一个15岁的孩子是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浸染,身边的这些同学经历过很多生活磨难,却富有理想和激情,他们惜时如金,刻苦学习,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人生有着执着的追求,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朱宏锋。
四年大学生活对朱宏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培养了他思考问题,不停留于表面,而探寻事物内在规律的习惯。这也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业历程,使得他在长久的困境面前也依然能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朱宏锋始终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不只有赚钱一个标准,最多只是一个参考值而已。同样,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要有信念和操守,要耐得住寂寞。在他眼里,做企业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把产品做精做好,等时机到了,自然就能赚钱了。而企业在某一阶段赚不到钱或是赚很多,其实都不用太在乎。
从做产品到做企业,再到做未来规划,朱宏锋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以艺术家的气质一路我行我素。
· 军人下海创业 陈延文的传奇人生
· 10万元开观赏鱼店 一年回本赚头大
· 三万买断工龄款成就百万粉丝店
· “石头记”小石头赚出大富豪
· 糊里糊涂开饭店 一年没到便关门
· 武汉汉正街千万富翁重摆地摊 大火摧毁26年家底
· 纪实:林世荣和他的黄金帝国
· 程卫华——小买卖做成大生意
· “车神”李书福的创富历程
· 中国第一位年轻女首富的创业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