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3)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1:26:00
作者:未知 文章录入:网友(xdzaqq) -
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3)
5、红豆书店
文明经营的前提,是证照齐全、照章纳费。开一个书店,三样执照是必须要办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图书报刊经营许可证。从老街搬出来后,我又去工商局,把执照上的经营地址变更了。表面上看,办理执照会多交不少费用,但小店的身份合法了,你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经营。从眼前利益看,证照齐全的店,反而吃亏一些,因为工商管理费、营业税和个调税、许可证的管理费和年审费、教育附加费、治安费等,一样也少不了,因为你登记在册,他们有据可查,你不交钱就是违法了,而那些无照经营户,却可以逃避各种名目的收费;但从长远利益看,无证经营也存在着风险,如果遇到工商、税务、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你会在他们的整治和取缔之列,但如果你打烊几天避开检查,一是打烊期间是笔损失,二则你依然是非法经营户,还有下次被查被罚的风险,当然,你也可以补办相关证照。因此,建议大家还是把证照办好了再开店,这样才能一门心思把生意做好。
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相信大家不陌生,但开书店要先取得图书经营许可证,才能领到营业执照。办理许可证的相关程序,大致是这样的:你先写一份申请,在基层的居委会盖章,然后去文化局,找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文化局会让你参加一项培训,交一二百元的培训费,还要参加考试,(考试基本是形式),取得发行员资格证书,然后,拿到两张申请的登记表,填写完毕后,去居委会或文化站盖章,再到文化局,就能领到开书店必备的图书经营许可证了。
当时,个体私营经济,正蒸蒸日上,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被认为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店的有了信心,因为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头脑活络,手里有资金的,纷纷从工厂出来,租房开店。建材店、水暖店、舞厅、时装店、电器店、饭店等,仿佛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全民经商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
我把服装店撤下,就剩下租书项目,店址搬到新街上后,老顾客都跟过来了。别的项目还没考虑好,就先在租书上做文章。这里的位置好,附近人流量大,距离工业区近,很多台企的员工,都来光顾我的书店。镇上还有一所中学,以及工艺美专的成教班,小店主要的客源,来自于广泛的打工者和学生。人们的业余消遣,有点文化的都喜欢看书,电影已走向衰落,录像厅倒是人满为患。我店里原有的二千来本书,已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
苏州市中心开出了一家文化市场,那里原是市政府所在地,地方很宽敞,楼上楼下,一百多家图书批发商,五花八门的图书,让我挑花了眼。这里的批发价,要比新华书店的便宜,大多是六折和六五折。我也第一次接触到盗版图书,一本厚厚的定价58元的《三毛全集》、《鲁迅全集》等,进价只需15元。我在这里批发了大量的图书,扩充了藏书量。我还去上海的文庙,那里的星期日旧书调剂市场,以每本3元的价格,购进不少言情书,还以五折的价格,购买了许多中外名著。
我的书店内有4个书架,藏书达到三千多本。租书量迅速攀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天能出租三百本左右,这个租书量,一直保持了好多年。特别是在中午和晚上,小店里挤满了来借书的人,我常常忙得晕头转向,吃饭也没时间。这些读者当中,有几十个打工妹和当地的青年,他们从我开店起,几乎天天来看书,数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我书店内的言情书、武侠书,都让他们看完了。一到新书,他们又是忠实的读者。我和他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书在增加,来租书的人也在增加,而且新老交替,有一部分人由于读书毕业和工作调动,离开了小镇,也离开了我的书店,但源源不断有新的读者,成为我新的客户。新街上的商店琳琅满目,但书店还是显得与众不同,也许是文化气息在商业气息中,有点卓而不群吧?当时,新街上只有我一家书店,有的读者对我说:“你的书店,是这个小镇精神文明的一扇窗口,因为外来打工的人,只要上街,很少有人不知道你这家书店的。我们都喜欢过来看看,甚至过年回家,春节后回到小镇上班,第一个到的地方,就是你这里。租几本书看看,使我们不再无聊。”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人们对读书还是满有热情的,看书,既可消遣,也能增加文化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但开书店,首先是为读者服务的,坦诚地说,也要为赚钱考虑。如果只考虑自己,那是书房,不是书店。为了清高,或者只考虑个人阅读品味进书,会失去广大的读者,尽量要做到雅俗共赏,品种齐全,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书店和读者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二是引。供,就是提供读者喜闻乐见的书;引,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书的兴趣。我进的每一本书,都会粗略地翻阅,我喜欢看文学书,但其它书也看,对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所了解,和读者聊起来,就不会空洞无物。他们很多自己不愿意挑选,倒愿意接受我的推荐,只要我帮他们挑的,他们都会看的。
相对而言,男看武侠,女看言情,这是租书的总的趋势。港台的言情书和武侠书,我基本都进到了,而且每位成名作家的书,我都是成套进的。武侠小说方面,有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卧龙生、萧逸、陈青云、黄易等一大批作家作品,一个作家的小说放在一起,便于读者挑选。最受欢迎的还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另外还有单本的《越女剑》。由于供不应求,他的全套武侠书,我一下进了五套,才能保证正常周转。
言情小说方面,有琼瑶、岑凯伦、亦舒、沈亚、宋思樵、林淑芬等作家作品,原本是琼瑶的小说,借的人最多,但那年新出了席绢的小说,风头盖过了琼瑶阿姨。和席绢同时出道的,是于晴的言情小说。她们两位的小说,同样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席绢,她那轻松、活泼、搞笑、纯情的小说风格,让女孩子们读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上错花轿嫁对郎》、《雪儿姑娘》等小说,有的女孩看了一遍又一遍。她新创的写作风格,为后来者所模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市场上和网络上流行的搞笑和时空交错的言情书,都是借鉴了席绢的写作风格。
外国名著是必须要有的,这些经受时间考验的文学精品,至今依然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中国的古典名著、人物传记、当代小说,也有一定的读者群。还有其它一些生活类、哲学类、医学保健类等杂七杂八的书,比如《新婚必读》、《法律常识》、《感悟人生》、《方与圆》、《卡耐基成功之道》等,也很受欢迎。三毛的散文、梁凤仪的财经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也有很多读者喜爱。当时,春风文艺的布老虎丛书刚出来,《朗园》、《纸项链》、《苦界》、《暗杀3322》,还有随后的《情爱画廊》、《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以及贾平凹、张平、王跃文、周梅森、苏童、海岩等人的文艺小说,也吸引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日本的那部《源氏物语》,感觉和中国的《红楼梦》,风格有几分相似。雪米莉的男字系列和女字系列,也是相当畅销的。
尽管,小店主要的经营项目,只有租书,但人气很旺,收入也不错,每天的租书方面的收入,有150元左右,加上柜台内出售的一些小百货的收入,一个月的毛利,基本稳定在5000元左右。其实,在租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图书,是去而不回的,也就是读者租了以后没有还过来,有的可能是他们喜欢,有的可能损坏或丢失了,就没有还过来。这部分图书,就相当于是出售的,因为租书有押金,书没还,押金也就不退了。从这方面,考虑到卖书也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是我后来增加卖书项目的一个起因。
每天早出晚归,也很辛苦的,开店容易守店难,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在工厂里上班的八小时,但是为自己打工,我心甘情愿,也苦中有乐。到96年2月过春节时,我手头已有二万元的积蓄。所谓积蓄,就是不算投入的成本和部分流动资金,暂时不动的余钱。现在我还年轻,远没到积蓄养老的时候,要让这余钱流动起来,为我所用,创造效益。店里除了摆几个书架,还有一些空间没利用起来,这么好的黄金地段,如果不充分利用,不是太可惜了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我现在已不是在父母羽翼下无忧无虑的孩子,我要在社会这片天空下立足,我要寻找新的起飞点,努力打造美好生活的蓝图!6、苏绣礼品
小店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已出现盈利的曙光。看到租书生意很顺利,我稍稍松了口气。这个春节过得很舒心,小时候一直接受父母的压岁钱,虽然数目很小,但包含了父母浓浓的爱意,现在小店初现春色,跨过了生存的门槛,我终于可以用挣来的钱,支配一下生活,谋划一下发展了,也可以回馈一下父母的养育之恩。我给了父母二千元,这是我给父母的压岁钱,希望他们买点衣服,买点营养品。尽管我的小店还需要用钱,但我知道,亲情和我的生意并不矛盾,父母比我的生意更重要,父母安康,我做生意时,才能更放心,更放得开手脚。开一个书店,需要多少的投资?这个差异很大,没有标准答案。开店的成本,主要在房租和进货上,书店也是如此。每个地方的店面租金不同,就是同一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会有天壤之别。粗略地说,开一个小书店,按每年店租2万元计,铺货成本和流动资金也是2万元,初期投入合计4万元。至于进哪些书?刚开始不用太多,在经营过程中摸索,哪些好卖,哪些滞销,及时进行调整和补货,同时也要了解当前图书行情,畅销书的销量,可以招睐人气,带动其它书的销售。如果你的店在闹市区,可以兼卖报刊,一天卖掉一二百份,也有几十元的进帐。还有饮料、公用电话、电话卡方面,开源创收,都可以考虑兼营,后面的章节,我会详细说到这方面的内容。
租书店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对回头客的培养,相对容易些,因为租书是有租有还的,他今天来借书,改天还会来还书。尽量保证读者有书可看,就能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很多小说里写的,借书还书的过程,还能萌发爱情呢。我和顾客不可能有爱情,萌生友谊是完全可以的。有时,顾客在店里找了一圈,还是没找到他想看的书,我就会问他,想看哪本书?书的名称和作者?请他过两天再来,我会在近日进书时,尽可能地找到这本书,满足他的愿望。有些顾客特别喜爱某本书,还会要求我代购。
有人爱看某位作家的言情小说,有人爱看某位作家的武侠小说,有人爱看当代官场小说,有人爱看反腐小说,有人爱看农村题材的小说,有人爱看名人的传奇经历,有人爱看徐志摩、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有人爱看侦破、推理之类的小说……我通过观察,以及和顾客的闲聊,对他们看书的偏爱,了然于胸,给他们介绍新书时,也就有的放矢,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他们也愿意和我聊天,说说书的故事,说说作家的逸闻,说说生活的烦恼。有的顾客知道我喜欢下象棋,夜深人少时,会陪我下几盘,放松一下,聊解一天的紧张忙碌。
看书的人,并非都是爱惜书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有的新书,才进回来没几天,就破了散了坏了,“出师未捷身先死”,本钱也收不回了。较厚的书,如果卷折起来,不当心的话,胶订的书脊会脱落解体,支离破碎,一本新书就会呜呼哀哉。撕页的现象也很严重,有的可能是上厕所没草纸,就从书中撕几页“取而代之”;有的读者可能对书的某些内容感兴趣,就会把那几页“据为己有”,全不顾其他读者看不完整,会是什么感受?
还有个现象,就是“窃书”。偷书是雅贼,但仍是贼,我们同样要谴责。读书人本应知书达礼,岂能自毁名节呢?店里人手少,开始几年就我孤军奋战,读者多时,根本看不过来。很多人站在书架前,有时还前后站着几排,不是拿了书就办理借阅手续,而是站着慢慢看的,有的在胸前做什么动作,我在背后何以得见?何况,我也不能用怀疑的目光盯着人看吧?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衣服穿得多了,往茄克衫里偷偷塞一二本书,我不知道,也看不出来。有时明明人家刚还的书,我记得很清楚,一会儿却不见了,即便对人怀疑,也不好随便搜身。也有抓了现行的,但又能如何?只是批评几句,总不能因为一本书,送他去派出所,从此结下一段怨吧?曾经想过和某些商家那样,在书架上挂个“偷一罚十”的告示牌,但牌子是挂了,却改成了温柔的“请读书人自爱”几个字。这几字没有白写,偷书情况颇有收敛。任何规章制度,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还是让我们都自觉地自律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再怎么亲历亲为,再怎么任劳任怨,又能做多少事呢?所以,我人手不够,就让老婆从厂里出来,帮我看店。这种夫妻老婆店的创业模式,很多的,一抓一大把。后来,我增加经营项目,开音像店时,又请弟弟帮我看店;开话吧时,还请我父亲帮忙。他们帮了我的大忙,我不是三头六臂,有了家人的支持,我省心多了。
我要去进货,可不能把店打烊了,我要让顾客光临小店时,店里确保要有人,若他们白跑了一趟,会让他们很不舒服的。我旁边的那家香烟店,就是前车之鉴。他们原先生意很火,每天的营业额几千上万,可在过年的销售旺季时,却回家造楼房去了,整整打烊了两个月,等他们过完春节,重来开店后,却一天只有几十块的营业额,根本没人上门,入不敷出,让他们傻了眼,只得把店转让了。顾客有走熟的习惯,来惯了你这里,一般不会“移情别恋”的,但当他吃了你的闭门羹,转向别的店去购物,那里熟悉了,也就不会回头来你这儿。他们的这次转让,还给我埋下了潜在的一个竞争对手,日后将影响我很多生意。
上班要比开店安逸,开店的时间很长,我从上午八点,一直经营到夜里十点多,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天天如此。也许是年轻,精力充沛,有时回去还要写点东西,那几年在全国各地的报刊,发表过几十篇散文,虽然,为了生存与生活,我要开店,但内心仍有对文学的眷恋和梦想。每天在店里,面对人来人往,也洞察到一些世态人情。我一直把顾客,当成是我的朋友,看作是我的衣食父母,因为有他们的光临和支持,我才能一步步地走过来,一步步地坚定自己热爱生活的信念。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我坐在店里,忙得时候,会让我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上厕所,顾不上擦一把汗,只想着招呼、登记、收钱,焦头烂额又满怀喜悦;闲的时候,面对街上车水马龙,面对店里群书肃静,面对书架上洒满的落日阳光,我心里会充盈一种平凡踏实的幸福感。我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我会努力,用心地努力,哪怕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平庸的生活,我也会淡淡地微笑,也会问心无愧。在忙碌的间隙,我也会读书,一遍遍地读四大古典名著,也看杂书,只要读得进去,我不会拒绝书本的滋养。
小店尚能生息,但我不能不思进取。唯租书一途,只是一棵小树,不足以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从心态上来说,我接受小富即安的生活,但生命是个行走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金钱,还是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阅历,我如果裹足不前,就不能领略前方的风景。何况,小店的含金量,还没充分体现出来,还得想想其它途径,让书店这棵树,多结几个丰硕的果实才好。
96年夏天,我和一位老顾客,聊起想增加经营项目的事,他说,他的同学是在苏州镇湖的,家里做刺绣品,如果我有意,他可以牵线,带我去洽谈代销苏绣工艺品的事。我大喜,知道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镇湖是苏绣之乡,而我对苏绣制品情有独衷,很想如红豆一样,把我们苏州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的苏绣工艺品,向更多的人推广,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苏绣的精致与精美。
两人乘车去了镇湖,见到了他的那位同学,相谈甚欢,带了五千元的苏绣工艺品,满载而归。我做了两个货架,把这些工艺品小心地陈列出来。苏绣工艺品,给书店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味道。买的人也有,但不多,多是工厂里的领导,知道我这里有,买了送人的。众多的读者朋友,并没有带动这方面的消费。我的书店,位于繁华的商业区,不在古镇的旅游区,游客不经过我这里,打开销路有点困难。
96年的小镇,镇上还没有一家卖苏绣的,旅游的人气也不旺,反正是代销的,卖不掉可以退,我也就没想措施推销这些工艺品。现在不同了,小镇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纷至沓来,苏绣店也开了十几家,生意都不错的。经过半年多,到96年年底,才卖掉三千多元的货,我也不太满意,供货的人家也不太满意,我留了几个自己家装饰用,就把货品退回去了。后来,偶然陪朋友去苏州拙政园玩,在旁边出售苏绣的商店一问,原来人家给我代销的价钱,就相当于零售价了,难怪有的顾客嫌贵。看来,免费的午餐,也是不太好吃的,以为得了实惠,实际吃亏了还蒙在鼓里。7、卖电话卡
开店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个人很喜欢苏绣,但由于天时、地利的原因,试营没有成功。几年后,我在尝试网络营销时,仍把苏绣作为一个主要项目,只是由于邮寄过程中,苏绣的镜面容易破碎,而且小镇上的邮局不能收寄,只能到市区的邮局寄,不太方便,就没能很好地发展。现在的快运公司很多,只要在包装上做好防护,物流方面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苏绣是精美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中外客人的喜爱,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听说有位留学生,在国外卖苏绣,三年就成了千万富翁。苏绣至今是我的保留项目,适当的时候,我将再作努力。正如一位顾客对我说的:“你这地儿,卖什么都赚钱。”的确是市口绝佳的店面,就看我怎么把这15平米,变成聚宝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和眼球经济时代,是需要更新了。人流多的地方,比如学校、集贸市场、车站旁边,以及人口较多的居民区、商场汇集之地,都是开店的首选。你就是摆个小摊,也能养家糊口。前年听说一位退休工人,就在路口卖《扬子晚报》,一天能挣30来元,就可以养活一家人。有的摆个水果摊、早点摊,一年也能挣二三万。只要有心,肯吃苦,办法总比困难多。
红花还需绿叶扶,光凭租书,还成不了气候,因此,我一直在考虑兼营项目。96年夏天,和路雪公司到我店里推销,免费提供他们的冰箱,要我卖他们的和路雪冷饮。他们的冰箱,当时在市场上鹤立鸡群,因为上面是有机玻璃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冰箱内的冷饮,顾客看中后可以自己动手,具有开架销售式的便利;他们的冷饮,品质在冷饮市场也是一枝独秀,百乐宝、可爱多、梦龙等,尽管价格比一般冷饮贵,但口味纯正,很受顾客的欢迎。
冷饮虽然口味好,但不是很解渴,很多人要买饮料,于是,我购买了一台海尔冷藏柜,专门冰冻饮料。雪碧、可乐、矿泉水,一天要卖掉好几箱。特别提一下今日声名显赫的农夫山泉,那时刚现身市场,瓶盖是运动型的,还获得了专利,当时的价格比现在贵,进价每瓶2元,售价3元。然而,当时确实是最好卖的瓶装饮料,一天要卖掉2箱以上,夏季光卖它这个水,每天就有50元的利润。小店在以租书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下,有限的资金高速周转,产生了可观的利润。
小镇上的外企很多,有二百多家,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员,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商业繁荣。此时,公用电话刚刚兴起,我就以3700元,装了个公用电话。先是有计价器的,后来又换成投币电话。来打电话的人很多,到我这里借书的,很多又是打工妹,她们会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打电话,报平安,说说这边的生活情况。当时的话费贵呀,区内电话每分钟5角,市内电话每分钟1元,800公里内的长途每分钟1元5角,800公里外的长途每分钟2元5角。每天的电话费在一二百元,我们的提成在30元左右。
江南有句俗话:“螺蛳壳里做道场。”意思就是在很小的地方,要做很多事情。当时我的小店,就是这种情况,租书、百货、苏绣、饮料、电话,挤得满满当当,几方面一凑合,可忙得够呛,收入也不错。我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夜里回家的时候,满天星光,凉风扑面,骑车经过田野的公路,心情很愉快,有时会禁不住哼几句流行歌曲。在夜色中穿行,心里没有害怕,只有希望。回到家时,家人都进入了梦乡,我去母亲的房里,看看熟睡的儿子,疲惫的感觉顿时荡然无存。
96年年底,我偶然在苏州石路,发现有邮币卡交易市场,当时有点好奇,就进去看个究竟。那时收藏邮票的人多,一张8分钱的猴子邮票,据说涨到了5百元,其收藏增值倍数,简直如孙悟空的筋斗云,让人瞠目结舌。进去看了才知道,原来里面不仅批发邮票,还批发磁卡。这两样东西,市场潜力很大,当时民工潮风起云涌,他们出来打工,就必然会给家里寄信、打电话,我的店距离邮局不到100米,附近有很多磁卡电话,何不试试经销这两样东西?可当时,这两样基本还是邮局专营的,小店里兼营能行吗?
我批发了一些邮票和电话磁卡,一则是试卖,二则也不敢多进,就进了一版邮票,还有10张20元面值的磁卡。当时在外面打电话的,除了有人值守的公用电话,还有就是这种无人值守的磁卡电话了。磁卡很薄,和一张纸差不多厚,是塑料片做的,一面涂有磁层,塞进磁卡电话就能拨打电话,打完会自动扣钱,并且磁卡上会留下小洞。20元面值的,进价17元。我在柜台一角,写了个纸条:“出售磁卡”,有点像新娘子出嫁,羞羞答答的,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卖,担心邮电局来没收。
没想到,10张电话磁卡,第二天就一售而空!我又去进了20元、30元、50元、100元面值不等的磁卡,但数量很少。每次进回来,总是二三天就卖完了,我也不急于进货,很多人要买,我只能让他们等几天。我不想影响太大,引起邮电局方面的注意,要是太张扬,被他们知道了,或者来取缔,那不是断了我一条财路吗?我还是小心一点好。由于和邮局挨得很近,他们的领导还是看到了我在卖邮票和磁卡,第一次看到时,好像有点惊奇,第二次经过时,他们过来问我,这些东西是从哪里进来的?我笑笑说:“苏州邮电局我有认识的朋友,是朋友叫我代销的。”他们没说话就走了。过了几天,我见他们没来查问,就放心了。
刚开始时,卖电话磁卡的利润不是很高,进价基本是8折,但销量好,天天卖掉十几张。没多久,磁卡的进价就便宜了,20元、30元面值的,进价基本是7折,50元、100元面值的,才6折,卖掉一张磁卡,可以挣几十元,比我租书的收益率,可要高得多了。为了吸引顾客,我开始打折销售磁卡,对外8折销售,而邮电局卖的还是原价,人们自然愿意到我这里来买。
97年春天,整个镇上,还是只有我一家在卖电话卡,生意之好,可以说让人眼红。也有一些人来问我,磁卡是从哪里进的,他们也想卖。我没告诉他们,保守了一回。刚尝到胜利的果实,我还没那么大度,不想让更多人来分一杯羹。紧接着,街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IC电话,我又卖起了IC电话卡。这种电话卡比原来的磁卡要硬厚,磁卡容易弯折损坏,使卡里的钱白白浪费掉,而IC卡不容易受损,人们又热衷于购买IC卡打电话。
无论是用磁卡,还是用IC卡打电话,收费虽然比公用电话来得便宜,但相对还是较贵的。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出差到镇上,来我书店租书的业务员说,他在一些城市,看到有一种300电话卡,用这种卡打电话,收费出奇地便宜,每分钟只要三角钱,但这种卡很难搞到,一般是邮电局内部的人用的。记得当时,可能电信和邮政刚分家。有这么好的电话卡,我当然记在了心上。
苏州的市场上,暂时还没有出售300电话卡的,邮电局也没有卖,可以说是紧俏类商品,能进到货,就一定能挣钱。卖卡的好处,一是周转快,利润可观;二是不占地方,放在抽屉里就行。我打了上海的114台,想查询上海哪里有邮币卡交易市场,我想进那种打电话便宜的300卡?巧得是,那名接线员说,她能帮我搞到这种卡,但只有50元和100元面值的。我知道,小面值的卡比较好卖,面值大的难卖一些,但难得她那里有货,我先进回来再说。
第二天,我带上两万元,来到上海邮电局,找到了那位接线员。我不知道她的姓名,但她们工作时都有编号,我知道她的号码。她把我带到机房办公室,把100张100元面值的、200张50元面值的300电话卡,交给了我。50元面值的进价是原价,100元面值的进价是95元。她说,你在卖300卡时,可以加一点手续费。我回来销售时,每张300电话卡,附加5元手续费出售。当我给顾客一宣传,他们试用后,都兴奋不已。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工夫,我的这些300电话卡,一售而空。
我再次联系那位接线员,可是她说,她也很难搞到这卡的,要过一段时间才有货,不过,在上海卢湾区的收藏品市场,可能会有,不妨去看看。我来到了上海卢湾区工人文化宫,才知这里是华东最大的邮币卡交易市场,几百上千个商家,出售花样繁多的收藏品,邮票、磁卡、IC卡、300卡,这里应有尽有。我进了不少的货,身上只留下回来的路费。那段日子,忙碌而充实。付钱时的爽快,和收钱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我心头。
97年和98年,小店的经营盛况,就是我后来想起来,还是禁不住露出笑意。此时,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卖电话卡,仅此一项,平均每天的利润在200元左右,还不包括租书和其它方面的补充。尤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和老婆两个人,有时还要叫上我弟弟帮忙,从早到晚就忙着做生意,吃饭也是买的盒饭,忙里偷闲吃几口。我的小店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又只有邮电局和我店里有售电话卡,星期天是放假,方圆几里的厂里的打工者,都纷纷涌来买电话卡,一天的销售量,达到200张以上,就连来租书的人,也同情地说:“老板,忙坏了吧?”
· 从烟王到橙王的创业故事
· 外来小子闯上海 21岁赚百万
· 我搞运输开出租加盟面食店创业三次的深刻教训
· 从一袋水饺开始的艰辛创业路
· 老搭档写新神话 “奇虎”获高额友情融资
· 逛街逛出创业梦 义乌富二代摆地摊
· 酸甜苦辣道出创业真经
· 行行出状元:烤包子也能烤出大市场
· “凡客诚品”的成长传奇 三年间从日均10单增至两万单
· 父子兵创业路:小眼镜里的大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