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小店 第一年就赚了100万元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11:28:00
作者:未知 文章录入:网友(asdttyjh) -
对创业者而言,除了机遇垂青和眼光独到之外,能让企业长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技术才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这是创业者金贤十多年来一直抱定的宗旨信念。他是这么想的,也这样坚定不移地实践着。那么,他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奥秘”在哪里呢?
第一年我赚了100万
自述人:金贤
性格特征:喜欢尝试
爱好:痴迷科学
企业类型:生化高科技
创业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还必须深入生活、见多识广。做到这些还不够,你最多不过是本活字典,不知道应用,没有突破点。突破的核心在于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所以,你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找到灵感。
一股韧劲
曾经有位博士生到我的公司来应聘,我问他,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该怎么读,怎么利用有限的时间读有用的书?他答不上来。而我的读书心得是把书分成4类:一种是能了解原理的教科书;一种是能让人有所突破的工具书;一种是能起参考作用的典范应用类书籍;一种则是可以让你有所选择的菜单器件类书籍。
高考时,差1.5分我没能上大学而进了中专。但我进一家研究所实习时,却由于成绩突出而留了下来。在研究所的10年中,我不仅完成了单位选送的研究生课程,还自己进修能源、情报检索等专业,再加上我本来学的建筑专业,以及所从事的环境科技,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使我对各类专业了如指掌。
不仅如此,我还利用每年出国考察的间隙,仔细研究各国的同类技术。就这样,凭着这股钻劲,我一个人就出了5项科研成果。而且,当时只是助理工程师的我,却带了6位工程师,单位还为此奖励了我一套房子。
也正是凭借这种底气及良好的科研基础,从研究所辞职后,我把业余时间设计图纸赚来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把房子作为实验室,第二年便实现盈利100万元。不过这也只是设计图纸等一些小项目的原始积累而已,真正给我带来利润的还是技术。
一种自信
因为我曾在研究所呆过,根据有关规定6年内不得从事本专业。再说,生物科技行业需要经过反复试验才能适用。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国家75攻关项目彩色玻璃涂料。简单说,彩玻涂料也就是为玻璃染色,光滑的玻璃如何能染色呢?这个项目的科研难度可说是世界一流。
我并非比别人聪明,但我敢于尝试别人未涉及过的领域。我仔细研究后,总结了玻璃的光洁度、热胀冷缩、耐水、静电、耐气候五个特性,然后再据此对症下药研发涂料技术。当时这个项目的基础理论很少,同期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也在研发。结果因为在理论上国际领先,我和我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获得了95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济大学反倒只获得银奖。
一炮开门红,这轮竞争的获胜鼓起我莫大的信心。而后我用这项技术接下了虹口体育场顶棚不锈钢涂装、徐浦大桥斜拉索聚乙烯护套涂装等工程项目。随着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公司还买下了1600平米的厂房及实验室,涂料品种扩大到80多个,至今这项技术仍是公司的核心产品。
更重要的是,从此我坚信,做任何事都不必惧怕,只要认真去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且,科技从成熟到发展继而形成生产力,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
人人都有机会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10几个国家金奖、59项专有技术发明。很多人叫我发明家,我以为,科学家和专家是具有推导能力的人,而发明家只是个多产的发明者。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我在不断地钻研,每天在挑战全新的概念。
比如说,全世界有60多万种植物,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只记载了1千多种,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在中草药研制中实现突破完全有可能;比如,青草在正午时分割下,榨成的汁可以制成防晒霜……
创意与创业如同并蒂莲,密不可分。以我所理解的创业来说,开家小店不能算是创业,只能算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先立足才能谈发展,然后才是“业”。
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有去认真地发现。我的公司只有9个人,可我们年产值达到了500-1000万。很多技术投入成本不高,但一转手便是上百万。创业,每个人都有机会,但如果没有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忍受不了寂寞,你也不会成功。
> 相关专题:
· 温州小伙30枚“神五”银币净赚2万
· 最新颖的创业投资案例
· 苏宁董事长传奇创业史
· 从1万到1000万的神奇创业故事
· 鲁冠球 中国最会赚钱的农民
· 山里娃瞄准泥土商机 建俱乐部闯出天地
· 16年风雨路 小铺头开35家分店
· 程卫华——小买卖做成大生意
·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的创业故事
· 创业故事:下岗女工的韩国缘
· 温州小伙30枚“神五”银币净赚2万
· 最新颖的创业投资案例
· 苏宁董事长传奇创业史
· 从1万到1000万的神奇创业故事
· 鲁冠球 中国最会赚钱的农民
· 山里娃瞄准泥土商机 建俱乐部闯出天地
· 16年风雨路 小铺头开35家分店
· 程卫华——小买卖做成大生意
·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的创业故事
· 创业故事:下岗女工的韩国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