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大学的骗子有多少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20 20:43: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wxhlx)
  • “你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上课,谁闹事我不追究;二是我给你们退款,每人500元。”
    靠在高背皮椅上,某考研培训班的女老板一脸的不在乎。坐在对面低矮沙发上的几名学生代表意见不一,“我们出去商量一下。”
    办公室外是一群愤怒的学生。面对记者,他们气愤地讲述了自己受骗的经过:今年6月我们在当地媒体看到一份招生简章,说北京的某某大学举办培训班,20天收费3000元。3000元是贵了点,但广告上明确说了,上课地点是在这所学校里,老师是本校名师,我们觉得也值。来到北京,开始还像广告说的一样,在大学教学楼的一间办公室报到,办公室里张贴着各种规章制度,最显眼的是一群人的合影,最边上是这个女老板,培训班工作人员说中间的是××部委领导、旁边的是北京市××领导。后来才发现,讲课的都是一些博士生或硕士生,根本不是什么名师。这个培训班和广告上说的大学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办公地点也是租来的。而合影无非是在某个会议上别人拍照时她凑过去抢拍的……

    这是记者日前采访时遇到的众多打着“大学”旗号骗钱事件中的一件。受骗的结果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多少赔偿,而办班的老板还在到处打广告,只是培训班的名称换一个而已。
    教育培训是个大市场。而在某些人眼里,一旦贴上“大学”的标签,招生广告无疑成了“消费者信得过”的赚钱机器。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与××大学联合办学”、“××大学教授亲自授课”成了金字招牌。一些人靠出卖大学的声誉赚钱,而这种做法也越来越使大学的名声贬值。有人称这些人为“吃大学”的骗子。他们云集在大学校园或周围的写字楼内,以大学为招牌,举办各种培训班。归纳起来,他们的骗术有以下几种:
    一是借大学地盘和老师,千方百计与大学联姻。在高校密集的地方,经常有人散发招生广告,其中最突出也最吸引人的是,和某某大学联合举办培训班,授课、住宿都在校内,聘请本校及其他院校知名专家授课。因为“地利”、“人和”的优势,这类培训班颇具市场。今年暑期,北京某大学旁一个培训班大量招生,主讲教师请的是这所大学比较著名的经济学专家。这些专家对培训班极力推荐、赞赏,赞赏的背后当然是丰厚的“演讲费”,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参与培训班的经营。一般是先请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场,之后再找助教、研究生上阵。讲课质量好坏不管,钱来了就算达到目的。

    “借名”也是联姻的一种方式。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数一数二,于是学校周围就有很多以“法大”两字命名的司法考试培训班、法律硕士培训班,外人根本无法区分哪个是正宗,哪个是假冒。一般来说,见到“清华”二字,人们也容易理解为清华大学,于是,以“清华”、“青华”命名的公司成群结队地出来唬人,一打听,大都跟清华没有任何关系。
    二是借人们对“教授”头衔的信任,误导消费者。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专家、教授利用社会声望骗人,如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因为经济利益成为某一企业或产品的代言人,而这些人发表言论时,又往往打着“学术争鸣”的旗号,比较典型的是前一阵的“核酸风波”。
    另外一种是“学术头衔”造假。人们对大学教授比较尊重信任,一些骗子看准了这一点,随意给自己加上“教授”、“研究员”的称号。今年暑期,记者曾在北京某高校采访一个“中学校长培训班”,交换名片一看,主办人是一名“教授”,但没有注明是哪所高校的教授。“教授”在台上讲话时,一位学员满脸疑惑地说:“这怎么不像大学教授呀,一听说话就像小学毕业的水平。”知情人透露,“教授”没上过大学,更非自学成才,只是看准了培训市场,自封“教授”是为了“与大学接轨”。
    y[% www.wineast.com 0];

    [1][2]下一页y[% www.wineast.com 0];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y[% www.wineast.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