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推出了新产品“米吧”,但今天我想从和菜头那篇著名的博客说起。
去年年底,有个腾讯的朋友跟我说他认为和菜头写张小龙和微信的文章,公关价值是一个亿。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类 Kik 通信软件的乱斗中,微信的用户群和品牌价值彻底超越米聊,完成了腾讯的又一次斩杀。顺带也塑造出了新的偶像——互联网总是需要偶像的。
恰恰那段时间里,米聊的通信质量备受质疑,随后又强推“米世界”功能,探索微型社区和第三方应用接口。可惜的是,新功能的登场仍然阻止不了我手机里米聊好友活跃度不断减少。
米聊该怎么办?我相信“夜不能寐”的肯定不止雷军和 KK。
转身
从通信到社区的转身,类 Kik 软件的成功案例貌似只有“信生活”。有人模仿 Path 的脸,有人模仿 Path 的面,模仿再像也不是微信!
不过,移动社区的路子总归是要走的。在我看来,今天的“米吧”就是独立出来的“米世界”,它脱离于米聊品牌而存在,又继承了数量庞大的小米账号和用户数据,绝对不是空中楼阁。
一个米吧就是一个米世界里的“热点”,它依托于地理位置信息,又充分发挥了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每人都能自建热点(就跟百度贴吧刚开始的情况一样),也能关注多个热点,还能推送热点信息。
“热点”在米世界里的战略地位,绝对不是隔壁的星座运势和缘分测试能比的,简直就是云泥之别。显然,小米的本意就是创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贴吧。
重生
至于米吧的新口号“为宅而生”,我倒觉得并不贴切,或许是为了积累第一批用户群而想出来的临时口号。这跟“为发烧而生”的构思如出一辙,最终的目标还是最广大的基础用户群。
小米内部曾经提出过“二次创业”的说法,就是希望米聊的产品思路能有所转变,甚至重新缔造新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米世界带来的二次创业应该是成功了一半。米吧现在有机会让米聊重生——用户数据共享,更专注的贴吧功能,强化语音特性——优点确实不少。假设三年后再回头审视米聊和米吧这两个产品,在这个时间点上非要舍弃一个的话,你会舍弃谁?
要我再去说服周围的亲友放弃微信转回米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不影响大家尝试新事物:
“别玩微信了,跟我转回米聊吧。”
“滚。”
“那么玩玩这个新产品:米吧。”
“哦,或可以一试。”
重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