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建议新股先上市再融资 如何破除上市变脸和圈钱魔咒
10月30日,浙江世宝(002703)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资金申购发行摇号中签结果
在新股低价发行再次引发市场哄抢的表象背后,是目前市场对于过去3年来新股发行当中“三高”问题的集体反思,在这期间,甚至引发了新股发行从“审核制”转向“备案制”的争论。
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备案制不具备实施条件,但是不妨采用折中方案,即将公司的上市与融资进行分离,公司的上市继续采用审核制,而公司上市后的融资申请审核可以下放到交易所。
新股融资中的水分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年初到10月下旬发行的新股当中,已经有21家公司实际募集资金低于计划募集资金,这其中,仅创业板就达到了8家。
在这些募资不足的上市公司当中,刚刚完成新股申购的浙江世宝的实际募集资金较计划募集资金砍去了九成。
对于这些上市公司而言,能够完成挂牌上市,实际上已经达成心愿。在今年7月份上市的创业板公司银邦股份(300337),实际募集资金较计划募集资金少了四分之一,然而公司方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旧表示,“相对于那些没能过会,以及过会之后迟迟未能完成发行的公司而言,自己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上市新股当中,尽管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当中对于募投项目所需费用罗列详尽,然而实际上这其中仍旧含有水分。
这其中,在2009年首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宝德股份,尽管公司的募投建设的厂房至今尚未完工,但是从去年开始,公司已经开始利用现有厂房生产募投项目之一的年产3500套“嵌入式一体化采油管理控制系统”。而对于公司即将完工的募投项目厂房,由于部分厂房空置,公司计划将其转租给旗下子公司。
同样,今年4月份记者在河南一家创业板公司采访时,公司董秘指着募投项目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在上市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鉴于此,公司计划利用现有厂房进行募投项目生产,而不打算另建新厂房。
根据记者对2009年以来新股业绩变脸所做的统计显示,多数公司的业绩较上市前发生下滑都基于市场行情扭转,特别是光伏行业成为业绩变脸的重灾区,这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扩产,从而引发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
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些光伏产业公司在上市以及上市前3年时,正好赶上国内光伏产业最为膨胀的一段时期,然而从去年开始,整合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明显,预计在这一轮产业调整过程中,预计有2/3的企业面临倒闭。
新股上市融资分离
在创业板3周年之际,一个让所有投资者所诟病的数据是:过去3年间创业板上市的355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为830亿元,而实际募集资金高达2300亿元,目前355家创业板公司的市值高达8500亿元;更难看的是,创业板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则是,上半年业绩半数公司出现利润下滑,13家公司出现业绩亏损。
对于公司过往3年的业绩过度粉饰,而未来募投项目盈利又过于乐观,这成为了上市新股估值过高引发上市后业绩快速变脸的一个根源。
对于目前新股发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包括创业板公司在内的新股发行应该向场外市场回归,“就是先让这些公司挂牌上市,然后在满足一定条件和期限之后再融资,即先上市再融资。”
对于向威达的这一观点,此前一家上市券商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出同样观点,其认为,目前完全可以在审核制和备案制之间谋求一个折中方案,即将公司上市与融资分离,上市继续实行审核制,而公司在上市后,由于已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并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运行,因此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核准权完全可以下放到交易所。
在向威达看来:“目前一些公司过度包装以及欺诈上市,根本原因在于监管层设置了一个较高的盈利指标,如果降低这种盈利指标的要求,也就会降低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造假的动机。”
然而,对于新股发行先上市再融资的问题,有反对人士认为,这样会因新股定价过低以及上市后的增发预期导致市场打新热潮再起,对此,向威达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担心,目前这些上市公司因过度包装,大部分利润被一级市场索取,还不如将其让渡给二级市场。
向威达同时提出,对于创业板这样的新股发行完全可以先向私募融资,满足一定条件和期限后再转到创业板搞公募融资,这样可以借助私募的力量对上市公司进行尽责调查,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公允的估值,以保护二级市场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