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资本 >> 浏览文章

尴尬的保荐代表 一个褪色的金领 一个逝去的辉煌

2012-11-27 21:33:40上海证券报 【字体:

   他们是众人眼中的金领,风光无限;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视为高薪低能力,饱受诟病;他们正处于中国证券业改革创新的大潮中,面临洗牌。

    2012年,处

于投行金字塔尖的保代精英们已感到阵阵寒意。

    尴尬的保代人

    目前排队候审的拟上市公司将近800家。依照目前的IPO速度,三年内无法匹配2241名在册保代这一庞大规模

    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夜晚,老保代A君仍然埋在电脑前整理资料,虽然订好了第二日飞往九寨沟的机票,但是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他手头正有一个项目处于在审状态。“2月份材料就已经上报,至今还在反馈意见阶段。说不着急是假。”

    与此同时,去年刚刚注册的新晋保代B君最近也很是烦恼。虽然有些心理准备,拿到工资条的那刻还是非常沮丧,市场上飘了几个月的降薪传闻终成现实。他有一套位于上海外环的新房刚交付使用,突如其来的降薪砸得他措手不及。“每个月房贷将近1万,保代津贴取消了,一下子觉得房贷压力很大。”

    而报考今年12月保代考试的C君,则开始有点意兴阑珊。当初奔着保代这一金领光环,C君放弃了在某知名会计所处于上升期的职业前景。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保代考试。已经成为高级业务经理的他奔波于几个项目。“我这周平均每天睡5个小时。保代不值钱了,都没有动力再考”。

    一叶知秋,保代这一群体正在经历微妙洗牌。3月16日,保代签字权放宽,“单板单签”变为“双板双签”。7月以来,IPO审核速度放缓,整个11月仅浙江世宝一家企业IPO上市。8月以来,保荐代表人考试明年开始一年四考的传闻开始流传。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最新一批取消和调整的324项行政审批项目,保代注册行政审批将取消,彻底改为注册制。

    与此同时,目前排队候审的拟上市公司已将近800家。依照目前的IPO速度,三年内都难以消化,完全无法匹配2241名在册保代这一庞大规模。“保代的制度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上海一位首批注册的资深保代D君如此判断。

    2012年,对投行保代人来说,注定不同寻常。行业格局正在裂变。

    过去黄金三年

    2009年,IPO上市企业数量猛升。3年来逾800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保代人一下子供不应求,平均年薪在200万到300万

    “投行真正的行情也就五年,我们只是搭上了时代顺风车的幸运儿。”在资深保代A君眼里,自己不过是众多受惠制度红利的渺小一员。

    保荐代表人,投行IPO上市保荐制度下的产物,主要负责证券发行、承销项目的开发及执行,负责与项目相关机构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说起行情好的那几年,A君仍然一阵激动:“那时候还真是金领中的金领,名片上印着保代,出去谈项目企业都给几分薄面。那时候,是项目来找你。”6年前,出生于南方某小城市的A君从沪上某名校毕业入行,当年即顺利通过保代考试,两年后成功注册。至今,A君已经签字保荐了3家企业IPO上市。“有一年年底奖金拿过近800万。当时确实兴奋得心乱跳,从来就没拿过那么多钱,觉得自己还挺牛的。”

    2009年,IPO上市企业数量猛升。3年来逾800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保代人一下子供不应求。这3年,也正是保代人的“黄金三年”。

    “以前没有人肯来投行,都争抢着去银行。保代人收入是被各券商挖角行为哄抬起来的。”D君直言。D君上世纪90年代进入投行,从一名小项目成员做起,现在已是某中型投行执行总经理。作为2004年首批注册的保代,他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据他回忆,2008年以前保代和非保代的收入差距也不过20至40万元,主要在签字费一块。后来签字费和固定工资水涨船高,签字费由原来的20万至30万升至100万,保代和非保代一年收入差距就拉大到了10倍。

    记者了解到,保荐代表人的薪水主要由三块组成:固定工资+每月津贴+项目签字费和提成。年基本工资平均为100万,IPO项目过会签字费100万,再融资项目过会签字费50万元,参与项目承做根据工作量拿提成。项目提成的分配大致分为承揽和承做两块:承揽项目的一般先拿去近一半,剩下的由3到5人的承做团队分,其中项目负责人大概占到1/3。不同的项目也根据负责部分的难易程度决定。

    “以前100万年薪就觉得很厉害了,后来我们有同事年终奖拿过税后1000万。那个项目他不仅承揽而且承做,企业发行时还超募了一倍多。”说到此,D君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这确实是一段疯狂的岁月。”

    但D君坚持,这仅仅是个案。“保代人的平均年薪在200万到300万之间。项目提成和保代身份并无必然关联,主要还是由项目中所担当的角色来分配提成,干得多,活儿重要就拿得多。只不过后来保代人多了起来,项目中的业务骨干也都基本注册保代了。”

    如此高薪,自然为市场所诟病。多位受访保代人也承认,薪酬确实普遍高了。“中国投行16年,大概唯一能与国外投行接轨的就是保代人的薪酬。”沪上某大型投行高管戏言。在投行内部,领导收入不如兵的情况比比皆是。

    上海某大型券商的投行老总直言不讳地称,保荐代表人身价的飙升并不是因为其所担负的责任,而是由想发展投行业务想取得投行牌照的券商间互相挖人哄抬上去的。“如果是因为其身上所肩负重大的责任而身价走高,那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也涨不到现在这样的高身价。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波高薪的行情,是制度带来的,既然规定投行牌照必须至少具备4名保代人,那么自己没有就只能互相挖人了。”

    “当时管理层是想通过保代人数来控制发行节奏。当时一个企业上市需要两个保代人签字,而保代数量相对来说又少。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每年上市的企业不见得少,保代人身价倒是一路向上。之后的保代考试也成为投行人的金领敲门砖。”上述投行老总感叹。

    既然如此,如果保荐代表人数量开闸,垄断性被稀释,那么保代人是否还能保持现有的地位?

    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IPO融资金额千亿左右,比去年同期融资额缩水了五成多。截至10月底,2241名保荐代表人分布在74家投行中,平均每家投行有保荐代表人约28名。

    一方面IPO业务收缩,一方面是保代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以200万元年薪计算,平均每家投行支付给保荐代表人的薪酬就高达5600万元。另据统计,保代利用率只有40%多,也就是说,有50%多的保代是“花瓶保代”,只拿高薪不出项目。

    不少券商投行不得不开始酝酿投行改革。目前,包括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在内的国内大投行均已采取了约谈降薪或者裁员手段。

    不过,更多的投行虽然深感吃力但还是选择等待。“其实大家都撑着,谁都不敢先跨出那一步,怕影响团队稳定。中金中信的投行体制原本就不倚重保代,所以首先开刀也无碍。像我们,公司原本制订方案打算降薪30%,结果许多保代立马就接到很多金融猎头的电话。”沪上某中小型券商老总无奈表示。

    而据他透露,虽然“大动作”不敢有,但很多投行在一些细节上已经做出改变,比如对保代人津贴作出调整。“保代资源丰富的投行,准保代一块的津贴早就砍掉了。保代人津贴一块,如果有项目报会还会保留,如果没有项目在报,基本上就不给津贴了”。

    格局转变之痛

    对于入行尚浅的投行新人来说,一步慢步步慢,两三年踏空,有可能永远赶不上这轮保荐制度红利的末班车

    “保代制度红利的消失,影响最大的是准保代和新晋保代群体,主要是2008年以后进入投行的新人。”深圳某大型券商准保代E君坦言,他正在亲历行业格局转变带来的阵痛。

    E君正是在2008年踏入投行。入行当年,证监会即发文更改保代考试报考条件为“投行从业两年以上”,E君由此错失当年保代考试机会。而当E君终于在2011年通过保代考试时,IPO市场已经掉头向下。“以前拼死拼活想考出保代,还没有开始享受金领待遇,直接就变‘白领’。”

    今年以来发行审核放缓,E君签协办的项目也在会里迟迟没有下文。“现在只有等待。有师兄早我一年毕业的,当年就考出保代,运气还很好只等了一年就排到了协办项目,2009年顺利注册,现在都已经做过两三个项目了。”言及此E君一脸落寞。

    对于入行尚浅的投行新人来说,一步慢步步慢,两三年踏空,有可能永远赶不上这轮保荐制度红利的末班车。

    去年刚刚注册的新晋保代B君向记者抱怨:“以前辛苦奔波还有个盼头,现在还是一样辛苦但是薪酬远远偏离预期。监管层对IPO这块审核更严格,我们做项目的压力和风险也更大了。”

    更让B君难受的是,出去谈项目名片上的“保荐代表人”字样,已经无法给到新保代平等的竞争地位。今年年初B君和一个项目擦肩而过,原因就是企业董事长看到B君年纪比较轻,不是很放心,当即要求更换保代。“对保代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项目,但对上市企业来说那就是身家性命。以前有保代人这个光环,年轻人也能迅速上位。现在保代人过剩,企业就会有所保留”。

    “事实上保代考试放开,保代门槛降低,并不会动摇老保代在行业内的地位,他们的圈子、人脉、资源都已既定。以后这个行业,不能拉项目的保代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新保代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个过程很难熬,但转型总有阵痛和代价。”对于未来,B君也不是很确定。

    而对于非保代的投行人来说,保代考试似乎更多地成为“鸡肋”。考还是不考,这是一个问题。

    报考了今年12月份保代考试的C君现在仍然出差外地。他已经考过两次,均因复习不充分而未通过。对于这次的考试,C君没有以前那样迫切的期望。“实在无暇顾及,手头好几个项目,注册保代的吸引力也没那么大了。以后不是鲤鱼跃龙门了,但是该担的风险一点没少,如果没有绝对的收益的话,性价比不是很高”。

    对于是否继续报名保代考试,C君的态度是:“作为行业的资格,还是要尽早获得了却一桩心事。对于以后的收入也不抱太大期望,希望能够温饱保证工作积极性,然后看天吃饭。”

    “通过保代考试曾是每个投行人的梦想。以前出去度个假都想着,要是把度假的时间用来看书,说不定就能考出来了。”C君有些惆怅。

    与C君境遇相似的还有S君。在投行摸爬滚打有些年头的S君,今年也是抱着必须通过的心态参加保荐人考试。不过对于S君而言,保代证书往后就是一份从业资格,没有不行。“去年我们公司一个保代拿的钱不比我多,未来投行要靠项目说话。”S君直言。

    沪上某券商投行老总则告诉记者,今年公司还是有几十个人报考。“没有考的总归想考一下,基本都在复习。保代考试从推出到普及,肯定都具有必然性。这个和当年考注册会计师的情景是一样的”。

    也许,一个时代已画上句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