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
IPO“堰塞湖”重现
按照证监会IPO信息公示相关规则,申请IPO发行企业情况应每周更新一次。但自7月4日IPO发行叫停后,上周的排队企业信息也随之暂停更新。
证监会7月3日公示的IPO排队信息,也是目前最新的官方数据。截至7月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07家,其中已过会38家,未过会569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563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7月3日共有7家拟IPO企业上会,除了湖南鑫广安农牧被毙掉以外,其余6家全部过会。再加上7月8日过会的4家公司,目前过会但尚未拿到批文的公司数量达到48家。
梳理可知,这48家公司中不乏大体量的大盘股,江苏银行、中国核工业建设、中国电影、南方出版传媒(601999,股吧)、舟山港等7家公司的发行量都超过1亿股。如果IPO重启,除了暂缓发行的28家公司,上述48家已过会公司也将优先启动发行。
今年上半年,共有193家公司完成A股IPO,共募集资金近1400亿元。每月首发数量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据悉,今年前6个月,每月的首发家数依次为23家、24家、24家、30家、44家、48家,对应募集资金依次为111.51亿元、134.93亿元、200.67亿元、140.65亿元、169.87亿元、614.27亿元,月均募集资金228.65亿元。
不过,股灾之后再度打开IPO闸门,也许将不复从前的热闹局面。“监管层已经明确表态,会充分考虑股市情况增加或缩减IPO供应量。可以预计,监管层对IPO批文的下发速度会适度收缩。”沪上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金证券》记者表示,这也是目前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7月迎来申报间歇期
上一次的IPO暂停期长达17个月,拟上市企业排队数量一度超过800家,壮观的“IPO堰塞湖”还历历在目。这一次,是否会重蹈历史?
上述投行人士对《金证券》记者坦言,“从以往经验来看,进入7月份以后会有一个申报间歇期,时间可能是3周-4周左右。原因是拟上市公司要更新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这样一来,“IPO堰塞湖”暂时不会进一步升高。
“申报材料的财务数据有效期是6个月,如果现在以今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做IPO申报资料,到了9月底又要重新补充。其实并不划算。”这位投行人士进一步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更新财务数据对正在排队企业的影响变小。证监会此前表示,发行人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过有效期的,在企业补充审计报告期间不再中止审查。在财务资料允许延长一个月的有效期内,均正常安排初审会、发审会及核准发行,不再中止初审会和发审会。
这也意味着,虽然目前IPO发行和发审会暂停,但正在排队的拟IPO企业不会再出现大面积中止审查的情况。
并购、新三板分流少
已经过会和已经拿到批文的拟上市公司,好歹排在前面有个等待黎明盼头。而留在庞大等待队伍中的拟IPO公司,选择却并不多。
分流,是去年上半年证监会对IPO堰塞湖放出的大招。为了解决排队企业积压严重的问题,证监会先是放开了上市地选择的限制,允许中小板排队企业转到主板上市,后又鼓励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赴境外上市。
但从IPO排队企业重新上升到600家以上可以看出,分流对缓解堰塞湖压力作用有限。
相比A股,新三板没有实质性审批,理论上3-6个月之内就能实现挂牌。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新三板依靠这一制度实现快速扩容。截至7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732家,逼近两市上市公司总数量。
“IPO暂缓,快到新三板碗里来。”苏南一位从事新三板业务的券商人士在微信朋友圈中如此描述。但他向《金证券》记者坦言,接触的新三板客户,大部分是冲着转板制度而来,把新三板当作一个踏板,最终目标还是A股。
并购市场的活跃,也为拟IPO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实际上从2012年IPO暂停后,并购市场逐渐活跃,成为企业和投资人寻求退出的另一种尝试。据市场机构清科集团的数据,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929起,比之2013年增长了56.6%。
“虽然并购数量大幅增加,但整体只占到机构退出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还远远不够。长期来看,只有启动股票发行注册制,IPO堰塞湖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上述投行人士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