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官方网站9月18日发表该行副行长潘功胜的文章指出,金融业综合统计是未来中国金融统计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将加快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的落地工作,增强宏观部门识别
根据潘功胜的解释,金融业综合统计是通过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全部金融运行量化信息的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观测分析经济金融运行状态,准确把握经济金融运行的脉搏。
目前中央银行金融统计范围仅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证券、保险、基金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计缺失,对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机构统计监测有限,难以全面监测和分析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及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此外,央行直言,“近年来金融机构代客理财、信托投资计划、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发展迅速,它们多为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和影子银行业务”,“货币当局无法全面评估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和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潘功胜还称,目前缺乏跨境、跨市场风险传染监测手段,也要求央行向现代综合金融统计转变。
潘功胜称,未来将和各部门相互支持配合,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梳理、修订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及相关法规,研究制定金融业标准化和综合统计监测框架。
二是加快金融综合统计信息平台的科技开发。在金融统计标准化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各类统计系统。
此外,央行将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的基础性研究,加强创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监测分析,增强跨市场、跨境风险监测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研究,研究风险传导的可能路径及评估方法,探索全面统计以及抽样调查等多种方法,丰富统计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潘功胜还说,要加快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法规制度建设,尽快起草《金融统计管理条例》,在机构上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各行业交叉环节;在业务上覆盖金融机构的表内、表外业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证金融统计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从2011年4月份开始,央行正式发布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这是中国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大实践。潘功胜称,社会融资规模为进一步加强金融调控、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新的指标体系。
此外,潘功胜透露,2010年底起人民银行开始在深圳、广州和温州有序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工作。目前已基本摸清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方向,初步研究制定金融业核心指标采集体系,为深入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及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