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业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除政
为了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各类金融机构开始围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政策层面的正向激励扶持体系也逐步形成。其中,作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在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的同时,提高了农民贷款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新增万亿贷款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实选择,传统农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盘活“两权”存量资产存在现实需求。近年来,虽然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业务,部分地区制定了制度办法。但是,由于各地业务标准不一、做法不同,“两权”抵押贷款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需要通过改革试点逐步完善。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近日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赋予“两权”抵押融资功能;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建立抵押物处置机制;完善配套措施以及加大扶持和协调配合力度等五个方面。
“目前来看,《指导意见》的出台相当于已经有了顶层设计,并且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差异,例如在试点地区的选择上,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并开展年度评估,因为具体操作上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需要因地制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身是一个试错或者试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和修正,积累经验,做进一步的改善,最后形成推广的意见。”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表示。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全部试点工作将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
可以肯定的是,试点将对农村的信贷投放的产生促进作用。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放贷的意愿被调动起来。事实上,以往农户之所以贷款难、贷款贵,是因为无论从自身经营的角度还是监管要求,风险防控始终是第一位的,而土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权市场化程度较低难以变现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开展抵押业务的最大顾虑。对此,《指导意见》中规定,允许金融机构在保证农户承包权和基本住房权利前提下,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处置抵押物,完善抵押物处置措施。“政策出台之后,金融机构可以放心了,因为有了配套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流转,从需求的角度,让贷款双方都得到满足。”杜晓山表示。
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显示,按各试点地区的抵押贷款标准,现有的“两权”存量至少可以新增10至14.8万亿的贷款头寸。另一方面,《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金融机构要结合“两权”的权能属性,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业内认为,农村“沉睡的资本”将被加快盘活。
土地流转加速
据社科院专家早前估算,我国农村农用土地价值大约为10万亿元,现在这项庞大的资产还完全处于未被利用的状态,通过“两权”抵押贷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资本,解决农民的贷款难题。此外,业内判断,“两权”抵押贷款还将成为撬动土地流转市场规模。
根据有关部门在去年6月的统计,农村流转的土地经营权总面积为3.8亿亩,占到承包耕地面积近30%;把自有土地部分或全部转让的农户近6000万户,占全部承包农户的26%,目前流转比率还在提高。中银国际证券的研究认为,试点政策可使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得到满足。在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土地流转需求和市场流动性能得到有效保证。据了解,《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建立“两权”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对于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是有正面的意义,因为会有效率的提高,但应是”适度的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要求有一定的规模,有规模才会提高劳动效率和土地使用效率,产品价格能够上去,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目前来看,荒废的和受市场波动影响的部分,在产品出来之后虽然有了规模,价格反而上不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不能盲目过大规模,第二要有一个调整机制。”杜晓山称。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