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总要寻找一个出口,而寻找出口的过程,在情绪的影响下,往往缺少理性的因素。
从6月中旬到8月下旬,沪深两市下跌已持续了两个多月。中间虽有反弹,但仍在8月18日开启新一轮更深的下跌。两个多月,这样的时间长度,对于被套资金,甚至是日渐缩水的股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寻找造成下跌始作俑者的迷茫中,股民的情绪似乎被一股力量引导到他们目所能及的股指期货身上,而这也算是一种“出口”。
先后之辩
从2015年年初开始,股市的上涨吸引了大量的新股民入市。在一些沉浸股市十几年的老股民看来,这批新股民入市没几个月,却迅速地学会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新名词,讲起股市也头头是道,但大多有着共同的缺点:情绪波动大,解读市场表面化,容易被一些“炫目”的观点诱导。
在6月中旬开始的市场快速下跌中,监管部门曾表示要调查推动市场急剧下跌的幕后推手,但直至8月18日新一轮的下跌开始,仍没有一个公开而明确的结果。过去一周,管理层对股指期货的“束缚”仍在不断加码。
也就是在此时,一些专家开始帮助股民特别是新股民寻找下跌原因,并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帮他们驱散心里的迷茫。
就在8月18日股市重挫之后,一位社科院专家公开撰文表示衍生工具是造成当天下跌的原因所在。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新金融记者认真对比该日股指期货与上证指数发现两点:一是在8月18日股市开盘前,股指期货(股指期货早于股市15分钟开盘)高开运行并且出现上行迹象,直到9时30分股市开盘后才出现下行走势;二是从该日10时4分开始上证指数领先于股指期货出现下跌,这一领先走势基本持续到该日下午2时12分才被股指期货反超。从上述两个迹象来看,更像是下跌情绪由大盘传导到股指期货而非由股指期货传导到大盘。
在对比8月18日上证指数与股指期货当月合约跌幅时发现,当日上证指数跌幅为6.15%,而股指期货当月合约跌幅要小于这一数字,为5.82%。
工具无罪
在散户被持续的下跌折磨得痛苦难挨之时,有专家用手一指,众人的目光几乎齐刷刷转向了股指期货,而忘记了股指期货是否有承担这个罪名的主体资格。
但在冷静思考之后他认为这一观点犯了逻辑性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波动是市场参与者所造成的,如果把股市的涨跌归咎于股指期货还不如直接归咎于股市本身更直接一些。
市场的涨跌有股民情绪的影子,而一个错误的观点被人们以讹传讹,也有情绪的因素,亏损散户的情绪在终于找到一个“出口”后开始宣泄,一时间大有生啖崇焕之肉而后快的气氛,理智被屏蔽,似乎这样可以减轻一部分痛苦体验,而这也许正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高明之处。
还有一些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很多股票根本就没有进入股指期货标的成份,同样在几轮股市回调中出现大跌,似乎用股指期货来解释这些股票的走势有些牵强附会。
不少经历过2007年股市大跌的老股民表示,他们不会轻易相信股指期货造成股市下跌的说法,因为在2007年10月下旬的那次跌幅近70%的股灾中,没有一个专家把下跌的原因归咎于股指期货,原因就是那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股指期货。甚至有投资者告诉记者,只能做多的股市才是风险最大的市场,风险管理的工具没有错,一个工具承担不起如此大的责任。
公平的呼唤
调查发现,在下跌中对股指期货含有怨怼的大多数是不能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而在真正参与过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者中这一比例明显要低得多。
有参与过股指期货交易的投资者告诉记者,股指期货在一些制度设计上比股票更为公平,一个是T+0规则,做错了可以随时止损,亏损可控程度高,还有就是可多可空,能够自由选择。对此就有股民表示,自己之前也有买入股票后发现不对想抛掉的想法,但是由于是T+1制度,等到第二天可以卖掉的时候已经亏损很多了,而这个时候人性的弱点开始发挥作用,不忍“割肉”结果造成了进一步亏损。
有股民这样直白自己的内心想法,虽然他也并不完全相信股指期货造成股市下跌的说法,但是想一想自己股票赔钱,而有的人不仅可以T+0交易还能通过做空对冲股票亏损,心里很不平衡。
据了解,股指期货自从2010年上市以来,50万的资金门槛从没降低,很多投资者因此被拒之门外,中小股民只能投资股票并在上涨的时候才能盈利,所谓的风险管理其实难上加难。
对此,学界和业内以及规则设定者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这样做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因为选择越多,投资自由度越宽对股民来说难度越大,中小投资者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种看法是应该保障投资者公平自由的投资权,应该被限制的是操纵市场者而非正规参与者的投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成熟的市场才会形成。
监管层的责任在于构建公平的交易制度,查处诸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这样的不正当行为,而非“圈养”投资者,毕竟圈养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责任编辑:DF154)